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措施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
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它包含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指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也进步的过程。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也逐步实现了从注重数量向提高质量的重心转移,特别是新课程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学科知识、调整智能结构、提高教学能力。
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保证课改的实施卓有成效,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持续快速。
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然而,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
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
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
在当前这个时代,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
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
与此同时,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
“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
殊不知,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
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按此标准,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更谈不上垄断性,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
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
当然,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
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
作为教师,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
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当然,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
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
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
3、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
2000 年9 月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因此,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
此外,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
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
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上,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针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
在当前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屑、不肯、不能静心读书学习。
教师的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因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次,在职业道德上,要求从一般的道德要求向教师专业精神发展。
即要培养具备坚定教育者的品格和素质,为人师表,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者。
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精神培养,把教师专业精神的培养看成搞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保证和内在动力,以保证对本职工作充满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终身奉献给教育事业。
再次,要明确规定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
为了更好实现教师专业化,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
在这方面,教师专业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专业化的例子。
学生读完大学法学本科后并未成为法官、律师,必须经过考试,得到社会必要的认可;医生要取得职业资格,必须经过相当时间的医院临床实习和考试。
而教师的培养和聘用则缺少这个过程,或非常弱化,而这一点是当前教师培育体制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此,可以规定,进入教师行业,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必要考试,通过考试,可以取得教师资格,经过一定期限的教师行业实习,方可以成为正式教师。
为此,必须转变原来的学历教育为资格证书教育观念,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士才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最后,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1.学校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
学校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优化校本培训的有效模式,要把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交流式等成型模式恰当地加以迁移,并作以校本化的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培训模式,逐步增强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2.学校要采取科研带动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要注意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所遇问题与成功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问题的解决就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研究中促使教师获得专业发展。
学校要通过案例分析、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研究意识,加速专业发展。
3.学校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机制。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发现、培养具有良好潜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建立正确的导向机制,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形成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建立和谐民主的学术交流关系,创设互学互帮的良好氛围,使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化的校园。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调动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开发教师的潜力,增强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建立能动的典型带动机制,培植典型、总结经验,让骨干教师带动每位教师走上良性而有效的专业发展轨道,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4.学校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时空条件。
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在活动组织、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建设,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积极谋求与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教师进修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对于规模较小、师资欠佳、设施薄弱的学校,要主动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
面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我们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不断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