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gāo zhào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z遮h头ē 是使风。
舟过 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 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 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 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 船桨。 怪生: 怪不得。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 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 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 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 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 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 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 禁浮想联翩。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 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 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 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 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古诗词三首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 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 童年生活。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南宋)杨万里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弄: 逗弄。
蓑衣: 棕或草编的外衣。
用来遮风挡雨。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 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 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 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 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 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 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 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 “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 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
宿新市徐公店
•
宋·杨万里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 •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 诗宗。他的诗大多都描写自然景物,且以七言绝句 为多。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铺:铺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草铺横野六七里,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写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写景
归来饱饭黄昏后,
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
mù
suō
zhē
zuì
péng
mèi
chú
bāo
剥莲蓬
bō 剥削
gāo
zhào
wēng ǎo
gāo zhào
ǎo mù suō
竹篙 棹竿 翁媪 牧童 蓑衣
zhē
zuì mèi chú bāo
遮挡 陶醉 明媚 锄头 剥开
钟汉离 荷仙姑 吕洞宾 张果老 曹国舅 铁拐李 韩湘子 蓝采和
原名叫做“吕 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 做过县令。后来 唐代暴发了黄巢 领导的农民起义, 时局动荡,吕洞 宾就带家人躲入 山中修道。最后 不知去向,传说 他已经得道成了 神仙。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m牧ù 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卧月明。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牧 童(唐)吕岩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 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 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 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树挺 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 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 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 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牧童 ,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着笛子, 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 ,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 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 ”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
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地躺在月光下休息了。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 听,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 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经黄昏之后了,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看 明月了。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 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思考诗人向往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宁静淡泊, 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思 想感情。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优美 恬静
牧童: 弄笛 卧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 悠闲 自在 无拘无束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