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发表时间:
2010-05-25T10:21:42.030Z 来源:《赤子》2010年第2期供稿 作者: 田 源
[导读] 随着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会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
田
源(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中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会计风险问题越来越突出。银行业
是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
关键词:银行会计;会计风险;分析成因;风险控制
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银行间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特别是会计风险问题,受到银行业内高
度重视。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多源于会计监督乏力。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1
银行会计风险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银行会计贯穿于银行经营的全过程。从组织会计核算,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
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会计风险。银行会计风险可以界定为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失误而导致的决策
失误,因为主观条件恶化或其他情况,使银行和客户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1.1
票据结算风险。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形成了以“三票一卡”为主体的支付方式。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支付数量的日趋上
升,以结算票据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结算业务给银行带来了诸多风险。结算业务是指各种票据的结算,在银行中介服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
位,其风险主要有:
a.
诈骗风险。诈骗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犯罪分子利用熟悉银行业务的优势,把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作案的对象和工具,辅之
以高科技手段,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巨额的票据诈骗。
b.透支风险。是指客户以“三票一卡”中的信用卡为作案工具,进行恶意透支。此类
风险主要是透支者利用银行管理上的漏洞和时间差作案,严重时会使银行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
c.真假汇票识别难的风险。由于造假票手
段不断提高而银行识别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在这方面的风险仍然存在。
d.汇票贴现风险。汇票到期后,贴现银行无法收回贴现金
额。
e.承兑风险。汇票到期后出票人账户无足够资金付款。f.操作风险。从银行结算看,有职员操作失误或违规而造成的风险,如无理退
票、压票,审核不严等带来的操作风险。
g.联行风险。联行往来是银行间资金划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联行核算手续不严密,因
错发、漏发、延发联行报单等失误,而造成银行资金的直接损失。
1.2
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是组织会计核算,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风险是指由于会计核算诸
多环节失控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其包括的风险有:
a.
会计基础工作风险。银行会计基础工作,在于真实、完整、及时地对经济业务组织核算,如果核算方法不准确,核算程序不规范,
核算质量不高,就容易引发风险。每日大量现金收付,凭证受理审核,科目运用,账户登录和结息等,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与风险相联
系。
b.决算风险。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
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重要的资料是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由于一些行为了完成上级
下达的任务,吸收高成本资金,呆账、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有误,应收利息计提标准不合理,不提少提应付利息等,造成银行利润虚盈
实亏,财务报告不准确。
c.评价风险。对客户提供的财务报告不作认真分析、判断、高估其偿债能力及经营水平,造成潜在风险;对内部
夸大信贷资产质量,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给银行带来风险。
2
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
制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如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等等。当前中国金融机构的账面投资回报率吸引了大量的社会
资源涌入。在市场准入标准尚不健全的条件下,中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各地金融机构剧增,
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银行会计风险日趋增大。还有在宏观管理上,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不够,缺乏相应制度;
在微观管理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金融监管不严。从会计岗位设置来看,缺乏应有的相互制约,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如:任意开立账
户、重要空白凭证及印押证保管不善、支付凭证审查不严、柜员之间混岗、操作口令混用、账户核对不及时或未执行换人勾对、不按规定
流程处理会计业务等,这些均为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究其产生的内部原因,一个是银行内部稽核不力。虽然近几年来中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
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
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
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
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
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
“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
2.2
银行会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充分,理解上有偏差。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
不完整,存在着这样几种倾向:一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对内控是一种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
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二是以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
三是以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没有整体认知。(
2)未形成完整的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制度建设滞后。一
是有关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操作性不足;二是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既缺乏完整性,
也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三是制度建设上存在滞后性。(
3)核算程序未形成刚性约束,存在薄弱环节。多年来,银行会计无论是手工
操作还是电算化处理,都遵循
“双线核算”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牵制,有着一套较完善而系统的核算程序。(4)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弱
化,缺乏评价指标。银行业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会计监督与银行监管,有专门的储蓄事后监督、审计等部门,应该说机构较健全。
3
会计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多层次会计控制体制,明确各层次会计控制的具体目标。控制系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内外部的各种变化而进行调节,
使系统保持某种特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控制是一种联系与调节,是保证系统在变化着的外部条件下,完成某种目标的行为。因此,
目标是控制的前提,是先决条件,也是促成内部控制的要件,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控制。
银行有着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内部控制目标。《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目标
是
“有利于查错防弊,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证业务稳健运行,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
面实施。
3.2
按照相互制约原理,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是内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应根据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
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及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分工牵制、授权制约原则,结合自身经营的规模和业务特点,制定科学合理
的内控制度,并制定内控制度实施细则,使内控制度形成体系。
3.3
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一切好的内控制度与方法最终还是要由人去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难
以发挥效用。对银行从业人员来说,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就目前情况及案例看,一些银行出现问题的关键不
是没有制度,而是制度不落实。因此,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强化会计人员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尤其要提高金
融机构负责人的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道德约束、制度约束及法律约束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使金融企业的负责人树立
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充分发挥诚信示范作用。在人员配置上,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
的业务操作的过程控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可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变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为事先预警,做到
事后、事中、事先三管齐下。在人员培训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政治素质。金融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
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二是提高文化素质。利用薪酬激励、素质考核等手段,鼓励会计人员努力提
升自己的学历层次,重视知识复合。三是提高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础理论知识、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
机制得以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