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不足
、1ﺶ期望值与效价概念混淆。
、2ﺶ缺乏对行为意志过程的考量。 、3ﺶ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4 ﺶ反对训练教育对员工积极主动一头驴 喝水?
①暴力
将驴的头强行按到水中
②利诱:
让驴喝水,并给予它奖赏
③想办法:给驴吃草料,在草料 中放人盐。驴吃了盐,就会口渴。 口渴了,自然要喝水
巧妙让驴喝水
1· 暴力手段将驴的头强行按到水中,但在实践中, 有谁会这样做呢? 2· 利诱,如果驴喝水,给予它奖赏,显然这也是不 合情理的,因为驴并没有经过类似于马戏团里的 训练,它不会懂。 3· 给驴吃草料,在草料中放人盐。驴吃了盐,就会 口渴。口渴了,自然要喝水。这时,即使你不让 它喝也不行。所以让驴喝水的最好的办法是:让 驴自己心里想喝,自觉地要求喝。驴尚且如此, 何况人呢?
華爲公司案例
被誉为中国民营企业楷模的深圳华为技术公司在创业初期 依靠员工持股凝聚了大批优秀的研发和市场开拓人才,这 些人为华为的腾飞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可 以说员工持股成就了今天的华为。但俗话说“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如今在华为存在着大批早期进入公司、持有 大量股票的元老,这些人仅每年的股票红利就多达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元。正是由于有着如此丰厚的红利,其中的很 多人成为“食利一族”,他们不思进取,丧失了原来创业 时期的激情,无论怎么激励他们,也无法激发他们争取高 绩效的热情。试想,仅仅靠高绩效所给予的几千、几万元 奖金如何与每年几十万、上百万的红利抗衡,这些人怎么 会为区区的“蝇头小利”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呢?显然, 华为没有找到这些人的真正需求。
生平与经历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 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为家中独 子。1918年 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 学学习两学期法学。1919年暑假后,弗洛姆 进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改学社会学1922年从海德
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 精神分析学, 1950,弗洛姆搬到墨西哥城, 成为UNAM 教授,直到1965年退休。1974 年他搬到瑞士Muralto,1980年,八十岁生 日前五天死在家中。弗洛姆坚持临床实践, 出版著作。
弗洛姆
期望公式 期望模式
期望理论的贡献 期望理论的不足
弗洛姆
☻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 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 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 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法兰 克福学派的第一代成员。毕生旨在 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 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 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 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 在德国时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 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 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 色便是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学跟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学说,其 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 马斯洛主义的交汇。
期望理论的贡献
• 1、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 论。期望理论假定,个体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对于他 们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 因此,在分析激励雇员的因素时,我们必须考察人们希望从 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 2、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定性说明,还非常重视定量 分析。它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正确说明了人们在 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选择通 常是效用最大的,或者说人们的现实行为是其激励力量最 大的行为选择。这不仅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同时在实 践中也更具操作性。
期望公式
弗罗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求 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激发力量的 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 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M=V x E M——激励力 V——目标效价 E——期望值
期望模式
•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
→个人需要
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个人主观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的概率较高,就会有信心, 就可能激发出很强的工作热情,但如果他认为再怎么努力目标都不可能达到, 就会失去内在的动力,导致工作消极。但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仅仅取决 于个人的努力,还同时受到职工的能力和上级提供支持的影响。 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总是希望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奖励,这种奖励 既包括提高工资、多发奖金等物质奖励,也包括表扬、自我成就感、同事的 信赖、提高个人威望等精神奖励,还包括得到晋升等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的 奖励。如果他认为取得绩效后能够得到合理的奖励,就可能产生工作热情, 否则就可能没有积极性。 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人总是希望获得的奖励能够满足自己某 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们各方面的差异,他们的需要的内容和程度都可能 不同。因而,对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种奖励能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能激 发出来的工作动力也就不同。
台儿庄战役
电影《血战台儿庄》,再次被中国军人誓死保卫国土的意志 所感染,但剧中一个片段却引起笔者的思考。孙连仲的第二 集团军负责守卫台儿庄,阵地是守住了,但也付出了伤亡70 %的残重代价,此时作为集团军首脑的孙连仲手中除了一支 仅存的预备队外再也无兵可派,为坚守阵地,孙连仲决定派 上这支最后的预备队。在战前动员时,孙连仲承诺银元奖励 并当场兑现,然而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士兵中不知是谁 扔掉了刚刚发到手的银元,泪流满面、但却是发自肺腑地对 孙连仲讲了如下一段话:“命都不要了,还要这银元干啥? 孙长官,我们上前线并不是看重这些银元,而是为了和日本 鬼子拼命,为了给死去的兄弟报仇。”一石激起千层浪,所 有士兵都把刚刚领到手的银元丢在地上,义无反顾地冲上战 场,留下孙连仲目瞪口呆地目送着自己的士兵。这一场面何 其悲壮!何其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