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输血并发症

输血并发症

输血一般是安全的,但有时可能出现各种反应和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因此,
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遵守输血操作规程。

(一)发热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早期输血并发症。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先有发冷、寒
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头痛、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潮红,症状持续l5
分钟至2小时后缓解,多数血压无变化。

1.主要原因 致热原、免疫反应、细菌污染和溶血。
2.治疗 发热反应症状出现后,要立即减慢输血速度,严重者应停止输血并对症处理。
3.预防措施 严格消毒,采用无致热原技术。对经产妇或反复输血病人应输注去除白细
胞和血小板的成分血(如洗涤红细胞)。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不常见,多在输入少量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主
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腹痛腹泻、神志不
清、休克等症状,可以危及生命。

1.主要原因 抗原抗体反应,活化补体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所致。
2.治疗 首先应立刻停止输血,并保持静脉输液畅通,可用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氢
化可的松等,合并呼吸困难者应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防止窒息。

(三)溶血反应
这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症状是输入少量血后,出现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
痛、胸闷、头痛、休克、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溶血性黄疸等,可致死亡。术中病人最早
的征象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和伤口渗血。

1.原因 绝大多数是免疫性的,即输入AB0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所致,少数是非免疫性
的,如输入低渗液体、冷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

2.治疗 怀疑有溶血反应时,即应停止输血,重新核对。治疗重点是:抗休克、保护肾
功能、防治DIC。

3.预防 主要在于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核对,采用同型输血。
(四)细菌污染反应
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由于毒性小,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
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如果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则输入后,立刻发生休克和DIC。

1.原因 采血、储存过程中无菌技术有漏洞而致细菌污染。
2.治疗 中止输血,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有效的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3.预防 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检查制度。
(五)循环超负荷
心脏功能减退的病人、老年人、幼儿或慢性严重贫血病人(红细胞减少而血容量增多者),
输血过快或过量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可表现为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发绀、咳血
性泡沫痰,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
死。

1.治疗 应立即停止输血,半坐位、吸氧、强心和利尿。无效者,四肢轮扎止血带,以
减少回心血量。

2.预防 在于严格控制输血速度,严重贫血者以输入浓缩红细胞为主。
(六)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其发生机制为供血者血浆中存在白细胞凝集素或HLA特异性抗体。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
困难、严重的双肺水肿及低氧血症,可伴有发热和低血压。预防在于不采用多次妊娠供血者
的血浆输注。

(七)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由于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输入有严重免疫缺陷的受血者体内,输入的淋巴细胞对受血
者的组织起反应。可以通过辐射去除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八)疾病传播
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HIV、布氏杆菌感染及梅毒、疟疾等。
(九)免疫抑制
输血可使受血者的非特异免疫功能下降和特异性免疫功能抑制,增加术后感染和肿瘤发
生的几率。

(十)大量输血的影响
1.出血倾向 可因病人体内凝血因子被稀释、消耗引起。治疗可根据凝血因子缺乏的情
况,补充有关血液成分,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血小板等。

2.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 库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物质和钾离
子浓度越高;大量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大量含枸橼酸钠的
血制品可引起暂时性低血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