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出路而深深担忧。 三、作为百姓写作, 但是要跳出农村 和很多作家一样, 莫言最初的写作动机很功利、很世俗, 希望能靠
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吃饱饭, 跳出农村。当真正走上了创作道路时, 莫言的创作动机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崇尚作为老百姓写作, 而不 是为老百姓写作, 所以莫言主张应“从我出发写生活”。
泄到了笔底的文学世界里。科
● 参考文献
[ 1] 莫言:《莫言散文》[ M] .浙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2] 吴炫:《中国当代文学批判》[ M] .学林出版社,2001. [ 3] 莫言:《在京都大学的演讲》[ A] .长春: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3. [ 4] 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 J] .当代作家评论, 2005.
关键词: 莫言; 创作; 动机 Analyse Mo- Yan’s Cr eate Motivation Cao- Xuchao Xu- Mingxin
Abstr act: What had GaoMi - towhildhood more was hungry and solitude, but also gave him inexhaustible spiritual wealth. Just the hungry and solitude send him to move towards the literature, the market and the world.
Keywor ds: Mo- Yan; Creation; Motivation
一 、引 言 莫言, 一个童年时备受饥饿和欺凌, 怀着恋乡和怨乡的双重情结, 漂泊在都市的人流中的一位作家, 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可谓毁誉参 半 、褒 贬 不 一 。作 家 的 创 作 动 机 、目 的 是 纷 繁 复 杂 的 。那 么 莫 言 写 作 的 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他的创作动机何在? 笔者结合其作品进行了 分析, 指出作家的创 作 动 机 在 创 作 过 程 中 并 非 都 是 从 一 而 终 、一 成 不 变的。 二 、创 作 的 原 动 力 — — — 童 年 时 的 故 乡 给 予 的 孤 独 和 饥 饿 细细读一下 莫 言 的 作 品 , 会 发 现 其 中 具 有 一 种 朦 胧 的 、野 性 的 美 感, 但是还有一种束缚感。如《铁孩》, 那个被饥饿和孤独折磨的小孩, 最 后 用 来 缓 解 饥 饿 的 食 物 居 然 是 铁 。作 品 的 写 作 手 法 之 所 以 如 此 荒 诞 和 超 现 实 是 因 为 莫 言“童 年 过 早 失 去 了 的 温 暖 和 过 早 地 具 备 了 成 年 人 的深邃的复杂组合”起的重要作用 。 1. 爱恨交织的故乡给予了莫言最单纯的写作动机 莫言出身农 民家庭, 有着相当深 厚 的“乡 土 情 结 ”, 对 故 乡 的 回 忆 和 由 此 生 发 出 的 想象是他创作的源泉。童年时代他经历过种种不幸: 母亲的婚姻遭遇, 饥饿, 孤独, 贫穷……这些使他对故乡又爱又恨。“一旦谈到故乡谈到 土地, 我这种感情非常复杂, 正因为这样, 我才能产生文学, 如果我对 土地没有半点抱怨, 这个文学是不真实的, 是虚假的; 如果我对故乡完 全没有爱在里面, 也是不真实的, 爱得越深, 恨得越切。反过来也一 样。” 巴尔扎克说过:“我最好的灵感往往都是来自最为忧愁, 最为悲惨 的 时 候 ”。对 故 乡 这 种 爱 恨 交 加 的 复 杂 的 感 情 使 得 莫 言“处 于 一 种 骚 动 不安、丧失一切、空虚、无 法 承 受 的 挫 折 等 等 的 状 态 , 除 非 他 用 一 种 别 的什么创造方式表达一下自己的内心生活。”所以他就要释放愤懑, 弥 补 填 充 童 年 时 的 不 快 乐 。莫 言 自 己 也 曾 经 说 过 :“我 最 初 的 创 作 动 机 并 没 有 那 么 高 尚 , 而 是 仅 仅 为 了 能 过 上‘一 天 三 餐 都 吃 饺 子 ’的 幸 福 生 活, 想赚一点稿费买一双闪闪发亮的皮鞋满足一下虚荣心”,“我所以 写作, 不过是为了传达一个怕挨饿的孤单孩子, 对过好日子的渴盼”。 2.孤独、受摧残使莫言的写作充满荒诞和稚拙 恰恰是要求释放 的心理使他得到了细腻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觉, 而幻化为独特的小 说世界。他的写作打破了沈从文等人营造的乡土文学的和谐美, 不再 将故乡作为梦中的家园和理想的世界, 放弃了乡土理想化的努力, 而 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原生状态, 将高密东北乡描绘成一个藏污纳垢、鱼 龙混杂的地方, 那里不仅有大便、蝗虫、生蹼的祖先, 还有通奸、杀人越 货和剥人皮, 这里不再和 谐 , 不 再 单 纯 美 丽 , 而 是 一 个 野 性 十 足 、魑 魅 怪 离 的 土 地 。一 旦 我 们 把 这 种 荒 诞 不 羁 的 表 现 手 法 与 莫 言 童 年 的 孤 独 和被摧残、受压抑的经历联系起来, 便明白莫言的意思了。 3.饥饿使莫言的写作有一种“恋吃情结” 莫言来自农村, 经常劳 动、挨饿, 这种经验使他的作品中对吃的描写特别感兴趣。“我在描写 人的精神痛苦时, 也总是忘不了饥饿带给人的肉体痛苦。”莫言抓住了 “吃”的本性, 他笔下的人物对此表现的尤其强烈, “吃”成了莫言怀念 故土的另一情结。作者对“吃”的描写, 更注重饥饿年代的“吃”, 通过描 写“吃”的匮乏, 勾起了高密东北乡人们对那个年代数以万计的被饿死 的 人 的 记 忆 。《丰 乳 肥 臀 》 中 的 母 亲 为 了 养 活 孩 子 把 集 体 的 粮 食 偷 回 家, 她先将粮食吞进肚里, 回家后再呕吐, 这位大地母亲采用鸟类的哺 育方式来哺育自己的孩子。这种吃是对当时中国人生存状况的揭示, 是对现实最强烈的控诉; 同时, 莫言对那些吃的饱的人也表现出厌恶, 因 为 他 们 的 感 官 享 乐 是 建 立 在 另 一 类 人 的 生 存 饥 渴 之 上 。这 体 现 出 了 莫言在潜意识里已经产生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虑, 他也为整个民族的
四 、结 束 语 由此可见, 作家的创作动机在创作过程中并非都是从一而终、一 成不变的; 有时候创作动机与创作效果甚至正好是相反的。造成这个 现 象 的 原 因 是 多 方 面 的 、复 杂 的 。 而 莫 言 的 经 历 是 使 他 具 有 二 元 的 文 化心理结构的主要 原 因 , 童 年 时 的 饥 饿 与 孤 独 、成 年 后 的 失 去 家 园 归 宿感的精神漂泊与情感流浪的巨大痛苦和无奈使他把一切感情都发
2. 超越故乡是莫言终生追求的目标 莫言的作品题材大都是关 于乡村的, 这与他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一方面, 他将这一幻想与自己 的苦难记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又充满着自豪和自傲的态 度, 将它看作是自己一个神圣的精神领域进行特别的卫护。例如, 谈 《酒国》时, 莫言就曾说过“最深层的东西还是一样的, 那就是一个被饿 怕了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另一方面, 他又曾指出这只是他的 想象和虚构。其实, 说到底, 这都是源于莫言对乡村幻想精神复杂特点 的 深 切 体 会— ——乡 村 幻 想 既 具 有 超 越 的 愿 望 , 却 又 难 以 真 正 走 向 超 越, 沉重的纠结也许是它不解的宿命。他自己坦言:“超越故乡, 是我终 生的努力方向, 正在做着”。
31
1.不是“为百姓写作”, 而是“作为百姓写作” 很多作家都说自己 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 他们主张体验生活。非典时期著名作家毕淑 敏到一线体验生活, 而莫言对此非常反对。他说,“一个作家在成为作 家之前的生活是最真实的, 我自己的创作源泉则主要是二十年之久的 农村生活。”这从莫言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 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很有影 响力的作家, 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红蝗》、《丰乳肥臀》等都是农村题 材, 一向强调原始生命力的浑然冲动和来自民间大地的自然主义美 学。莫言反对作家体验生活, 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地“体验生活”。鲁迅 先生说过,“要写强盗, 未必去杀人, 要写叫化子, 也未必去当乞丐。即 便你去当了乞丐, 你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技术, 而难以体验到乞丐的内 心。因为你无法忘记你是一个作家, 你的体验, 是演戏, 那种真切的痛 苦, 能体验到吗”? 也许有人能体验, 但莫言说他不行。《红楼梦》不是 “体验”出来的,《静静的顿河 》也 不 是“体 验 ”出 来 的 , 沈 从 文 的 小 说 也 不 是 跟 随 着 一 个 作 家 代 表 团 去“体 验 ”出 来 的 。 中 国 作 家 的“体 验 生 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政治待遇和物质奖励, 是社会主义制 度优越性在文学领域的生动体现, 与文学创作基本无关。“要是我没 有后来这段城里生活, 站在一个纯粹的农民立场的话, 可能写不出这 样的作品。我作为一个后来跳出农村的农民, 认识到农民阶层确实有 很多东西, 这种东西是从鲁迅先生那时到现在一以贯穿的东西。但是 由于我有了这种城市的背景, 有了这种城市的关照, 我想我写农村的 立场与完全没有离开农村的农民的立场是不一样的。”
科技信息
○本刊重稿○
SCIENCE INFORMATION
2007 年 第 12 期
浅析莫言的创作动机
曹旭超 许明欣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要: 高密东北乡给予了莫言童年更多的是饥饿和孤独, 但是也给予了莫言一笔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故乡给予的饥饿与孤独使他走 向了文学, 走向了市场, 走向了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