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长乐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福建省长乐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第 1 页 共 16 页 福建省长乐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 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沏茶∕亲戚 妯娌∕压轴 船坞∕好高骛远 B . 烘焙∕蓓蕾 藤蔓∕蔓菁 憎恶∕锃光瓦亮 C . 星宿/山岫 狡黠/狎昵 稍息∕年高德劭 D . 阴霾∕埋怨 虔诚/潜伏 香榧∕斐然成章 2. (2分) (2019高二下·宁波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夸大的最高境界便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kān)之上——当大数据俨(yǎn)然成为新的“上帝”,其作为人之工具的特性便被极剧弱化。

B .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但无远见卓识,再加以河南失地乃自己披荆(jīng)斩棘收复而得,却被戴渊坐享其成,心中自是怏怏(yāng)不乐。

C . 斐声中外的瓷器发轫(rèn)于郑州,被誉为“一双巧手乾坤,一支触笔映九州”的制瓷人,大多不善言辞,有时甚至显得近乎木讷(nà)。

D . 孔子教育学生时常用因循诱导、跟人商榷(què)的口气,这很好地体现了儒家崇尚庄严、理性和温柔敦(dūn)厚的审美理想。

3. (2分)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大自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似乎已泾渭分明 , 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肆意改变环境。人们渐生狂妄,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底朝天。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A . 泾渭分明 第 2 页 共 16 页

B . 肆意 C . 忤逆 D . 颐养天年 4.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医学研究表明,气温骤降或突然由温暖的环境来到寒冷的环境,往往会诱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B . 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的提高。

C . 计划于2013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的“神舟十号”,将是飞船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3名航天员将驾乘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D . 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等,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5. (2分) (2017高二下·牡丹江期中)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手机使用的普遍化,汉字书写由原来的硬笔转变为键盘和拇指。调查显示:37%的人①提笔忘字;22%的人写字依靠电脑;16%的人②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写得③没法看;13%的人听课④开会,最怕记笔记。⑤ , 键盘化、拇指化带来了汉字书写水平的整体下降,使得人们对汉字⑥隔膜与疏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总是 / 都 和 于是 更加 B 难免 把 / 以及 所以 逐渐 C 经常 除了 基本 或者 / 越来越 D 偶尔 就是 大概 / 当然 慢慢 A . A B . B 第 3 页 共 16 页

C . C D . D 6. (2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 B .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喜爱) C . 殆有甚焉 (恐怕) D . 洎牧以谗诛 (等到) 7. (2分) 下列划线词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道芷阳间行 A . 夜缒而出 B .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C . 使使以闻大王 D . 渔樵于江渚之上 8. (2分) 与“而又何羡乎”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相与枕藉乎舟中 B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 . 是岁,元和四年也 D . 而今安在哉 9. (2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B .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 第 4 页 共 16 页

式、方言声韵,具有浓厚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C . 王维,中唐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孟浩然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D .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5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③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11. (11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 第 5 页 共 16 页

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 .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 . “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 . “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 “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 . 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 . 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 第 6 页 共 16 页

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 . 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12. (7分) (2018·大理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翠叶轻笼豆颗匀,胭脂浓抹蜡痕新。 殷勤留著花梢露,滴下生红可惜春。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 下列关于这两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一首诗中,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 B . 第一首诗中,“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谓花苞光泽娇嫩。 C . 第一首诗借写海棠来叮咛“儿L辈”们要懂得欣赏海棠的美。 D . 第二首诗第四句中的“闹”字与宋祁《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表达的情感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