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上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

法律上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

法律上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
▲法律上侵害名誉权怎么取证
名誉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
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

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
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名誉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
据;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
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虚
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以口头、
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
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
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

(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单位处分,
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

(四)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
原告名誉权的证据。

(五)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
法、依据和清单。

一、法律条款
1、1986年4月1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
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格禁止用侮辱、
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2、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荣誉权,禁止
非法剥夺公民、法人的荣誉称号。
3、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
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
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
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4、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布施行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
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二、侵权认定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
人知悉。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所谓侮辱是指以
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
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其表现形
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
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
“以事生非”。比如,说某人“是个小偷”,或“是个傻子”
等。所谓诽谤,是指捏造和散布某些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
誉的行为。诽谤的方式有口头和文字等两种方式。其内容包
括捏造和散布一切有损于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如诬蔑他人
犯罪、品行不端、素质能力不高、企业形象不佳等。其特征
可以称之为无中生有,“无事生非”。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
的侮辱(体现为以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
格,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诽谤(体现为披露、散
布虚假事实)、披露其隐私权(体现为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
的他人私生活信息)等行为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受害人的评价
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作为认定毁损名誉的依据,
侵权人仅仅只针对被侵权人,而未传播给第三人,并不构成
法律上的公开,行为只有公开进行,向第三人散布,才能表
明侵权人的行为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被侵权人的名誉受到
损害。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
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
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
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这种过错包
括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
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情节严重的,将会构
成侮辱罪或诽谤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
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
果发生。比如医院未经患者同意,无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
病、梅毒、麻风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誉受到损
害。无论故意或过失,只要侵权人在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
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即属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
权。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所谓特定的人是指
某个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如果没有特定的人,则在法律上
就不存在所谓的受害人了。但是,如果某些文学作品在描写
中对特定的人进行了侮辱或诽谤,虽然使用的是代号或假
名,但读者一看便可知晓其所指的对象是谁,这显然不能因
其使用代号或假名而否定作者侵权。因此,如果所指定的对
象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具体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
同样可以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

4、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
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
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必须强调的是,
这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心理负担或精神上受到的折磨必须
是客观实在的东西,而不是受害人主观上的一种感受。也就
是说,某人的名誉仅仅指公众对其的社会评价,而不是该人
对其内在价值的自我评价。因此,行为人的某些行为如果没
有造成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则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
在收集侵害名誉权的证据时,一般法院能够认定的证据
都是书面,影音材料等形式。对于很多能够收集侵犯名誉权
的证据俩说,主要还是体现在语言形式以及图像形式的侵
犯,这种证据的收集,在当下社会来讲是比较容易收集的,
利用一些科技技术基本都是可以实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