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五项举措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江苏:五项举措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江苏:五项举措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口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周晓明
近年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根据《国家中长期科
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4—2010年国家科技
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等要求,按照”整合,集成,
共享,提升”的思路,以”统筹规划,整合集成,创新制
度,共建共享”为原则,加大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
建设力度.目前,江苏省己共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230家.

,定位清晰,分类明确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由科技资源优势明显的高
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
组成的产学研联盟,平台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
创新创业需求,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为共性技术和关
键技术项目提供公共信息及培训等服务,促进了行
业和地区的创新水平的提高.
现阶段,江苏省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分为
三类:①面向全社会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大型
仪器,生物种质资源,科学数据,知识产权,检验检
测,人口与健康等基础性,公益性,开放性的公益研10_口料破2010.06
究与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②面向先进制造业需求的工业设计,加工成型,制造业信息化等共性技术的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③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的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创业融投资等科技创业综合性服务和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药创制等专业孵化器建设为重点的科技中介创业服务平台.平台建设体系框架见图1.
图1江苏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体系框架
二,规范运行,机制灵活
平台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具
备条件的可以成为独立法人;根据需要成立学术(技术)委员会,负责相关技术咨询工作.平台实行跟踪
定期评估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运行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委托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定期对平台进行绩效考核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
级.根据考核评估结果,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会同省
财政厅重点对公益性服务为主的非赢利性服务平台以任务带经费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运行补贴,用于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仪器开放运行等,对评估结
果为优秀,具有发展前景的服务平台,给予滚动支持,对于不合格的平台给予警告或摘牌处理.此外, 平台还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产学研合作机制. 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项目负责人,项目目标,主要任务等发展变化,需及时向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报告.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须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强化向社会及企业开放服务功能.
三,科学运行,成效显着
2009年,江苏省科技评估中心对2006~2009年
公共服务平台运行绩效进行评估,重点考核了平台的服务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成效.评估结果显示, 江苏的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情况良好,运行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项设施及设备建设完备,在运行管理机制,科技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绩效,支撑产业技术创新,公共创新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1)江苏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及建设成果
目前江苏共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30家,共投
入经费25.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3.5亿元.平台拥有科研设备原值共达22.4亿元,各类场地面积共计271万平方米;平台建设形成了一支较高水平的研发及服务队伍,固定人员共3879人,本科以上学历
人员2188人,占总人数的56.4%,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员2054人,占总人数的53%.平台财务收支情况良好,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三年中,各平台共

收入21.08亿元,平均每家甲台收入达3243万元, 其中服务收入共计7.02亿元,平均每家1079万元, 不仅对社会及其所属行业的服务有了成效,也形成了利用服务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
各平台注重自身科技水平的发展,积极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共计475项,计划投资总额8.07亿元,其中201项为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开发各类专用技术共计43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6项. 平台的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征曰趋明显,公共
技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各平台共计发表专着223 部,论文5948篇;申请专利570项,其中发明专利391项,占专利总量的68.6%;主持或参与标准制定(或修订)189项,其中106项为国家标准,占标准总
量的56%;举办各类培训或讲座共计856场次,参加人员达96369人次,提供各类可计数的服务1377万次以上.
(2)优秀平台建设成效简介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显着促进了江苏科技资源的
优化和整合,提升了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高技术研究,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高质量技术服务.本文以
评估结果为优秀的平台为例,展现江苏优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显着成绩.
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及其子平台在原有901
台(套)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建设期内继续投入资金, 新增699台(套)仪器设备,提高了服务能力,开发各类专用技术239项,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155项, 产学研及横向合作项目202项,获各类科技奖项46 项,发表着作20部,论文1404篇,申请专利108项, 其中发明专利96项,占总数的88.9%,获非专利知识产权成果120项,其中国家标准69项,软件着作权5 项,获得收入6.2亿元,其各项指标均居于领先水平,为全省服务平台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其多个子平台在”三聚氰胺”等社会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加凸显了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科技成果及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对社会稳定,带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江苏省科技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全省企业,以培
养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家为己任,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创业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
化.其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至今,孵化面积达5.8
万平方米,累计培养高新技术企业27家,软件企业22家;其提供的新药风险投资服务,截至2008年l2 月共投资新药项目44个,投资合同额共计6130万元,极大地推动了江苏”三药”产业的技术发展:其提供的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仅2008年技术交易总额即达21.5亿元,促成技术产业交易项目1O项, 金额达968万元,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了行业示范作用.
江苏省生物医药测试服务中心,江苏省物质微2010.06F舛娃l11
区与性能测试服务中心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的支持下,添置了世界一流的检测仪器,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尤其对…些重大司法案件的鉴定检测,直接为破获重大刑事案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江苏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五项举措推进平台管理与建设
(1)完善组织协调机制,促进多部门多成员的合
作与沟通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和公
益性的跨部门,跨单位的工作,很多科技平台建设涉
及多个政府部门,如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都涉及科技,财政,文化,教育等部门,农业种质资源平台建设涉及科技,发展与改革, 财政,农林等部门.为此,建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
技平台的组织协调机制,增强综合协调能力.重大
问题由省政府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形成系统,规范,有序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
(2)建立共享机制,形成完善的共享服务体系.
为提高平台公共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水平,需
要从源头上控制政府财政资金对高价值贵重科技资源的重复购置.建议由省财政厅牵头,省有关部门
参加,健全科技平台公共科技资源购置联合评议制度,成立联合评议工作组,组织专家对政府财政资金新购贵重科技资源的必要性,合理性等进行综合评议.对确需新购的贵重科技资源,由省财政厅组织
集中采购或由使用单位购置,省财政厅直接将购置费用划至资源提供单位.
(3)健全服务机制,扩大服务范围
服务性是平台建设的重要特点之一,加强和完
善服务机制对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措施,以形成多7J- 12IF料娃2010.06
位的服务体系.

是支持建立分平台,为更加深入的服务提供
保证.服务平台在发展主平台的时候,联手地方单
位尝试建立区域分平台,突破主平台的地理限制,借助参与单位的科研力量和各种资源优势,使平台的服务范围更加广阔,服务领域更加深入,服务效果更有保障.
二是支持建立服务基地,扩大服务范围.基地
建设是平台服务广度的延伸,尤其是对于虚拟组织模式平台运行而言,服务基地就相当于是平台运行的载体.建设多个服务基地,针对各类相应的需求, 在全省范围内拓展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需求提供支持.
三是支持开通服务网站,形成信息化服务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信息平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和工作平台,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建立信
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更有利于平台成员之间的技术衔接和沟通,更有利于科研技术成果的推广.
整个平台的信息服务作为一个公共资源,为成员所享用,更加提高了技术创新平台的运作效率.目前, 很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都已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运
行模式,开展网上,网下创新服务,保证服务的快捷, 降低服务成本.
(4)进一步加强平台监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
带U.
平台采用内部自律与社会监督相互促进的评价
模式,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于平台的绩效评估,需
要制定切合江苏平台特点的评估方法和流程,完善指标体系,并根据平台不同类别及平台发展周期动态调整评估指标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激励机制的加强和完善必须
考虑各个成员,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需求,可以通过提高共享程度,吸引成员参加,以科技项目为纽带产出科研成果带来利益收入等多样化的方式, 同时必须建立规范的奖励和惩罚章程,并严格按照章程执行.
(5)加强宣44.-力度,提高平台的知名度和社会地

省有关部门,特别是科技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扩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影响力,让平台建设像重大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受到全社会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整合公共科技资源的共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