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完整版

名老中医治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经验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沈舒文,全国名老中医,教授,着名中医消化病专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的治疗有独特风格和经验。

本期介绍其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食道炎、胃寒经验。

一、半夏黄连配枳实,消痞散结治痞满。

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半夏配黄连是张仲景半夏泻心汤的核心配伍组药,体现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的配伍组方治疗思想。

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中的枳实消痞丸是在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的基础上取其核心配伍衍化而来,治疗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痞满。

沈老其法而不泥其方,抽取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半夏、黄连、枳实,作为配伍组药之核心,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寒热互结,脾胃气滞之胃脘痞满。

若病发于脾胃气虚,而见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常配人香砂六君子汤。

典型病例:刘某某,女,42岁。

胃脘痞满,伴疼痛5年余,近3年来逐渐加重,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嗳气,排便不畅,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报告:中度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伴中度肠上皮化生。

舌质暗红,苔厚腻微黄,脉沉细弦。

中医诊断:胃痞,证属寒热互结,脾虚胃滞。

治疗予以消痞散结,健脾行气之剂。

处方:法半夏、佛手各10克,黄连6克,枳实、党参、白术、刺猬皮、生牡蛎、枸橘各 15克,穿山甲5克(研末冲服),半枝莲 30克,炙甘草4克。

患者服药14剂后,症状明显减轻。

再以上方化裁调治3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胃镜检查报告: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检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小陷胸汤配苏梗,开结降气治食道炎。

沈老认为,反流性食道炎若胸骨后不适,胃脘痞满,反流,口苦,为痰热互结,胃气逆阻为患,用张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黄连、瓜蒌)配苏梗形成配伍组药开痰结、降胃气治疗。

其中半夏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消痞散结,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润降,得半夏;黄连清热开结化痰,配苏梗宽胸润降胃气。

若胸骨后有灼热感,口干不欲饮,为胃阴不足,此组药配自拟滋胃汤(太子参、麦冬、石斛)以润为降,反酸配刺猬皮制酸和胃。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

患者近两月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偶有灼痛,泛酸,呃逆,伴咯痰黏稠,咯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滑。

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

中医辨证为痰热结胸,胃气逆阻。

治以辛开苦降,清化痰热,润降胃气。

处方:法半夏、瓜蒌、浙贝母、桔梗、苏梗、佛手各10克,黄连、旋覆花各6 克,刺猬皮15克,炙甘草5克。

7剂,水煎分早、晚服。

二诊:胸骨后灼痛较前好转,但食入后反酸,呃逆,胃脘疼痛,咯黏痰,咯之不利,夜间休息差,舌淡红,苔黄少,脉缓。

中医证属痰热,气血不畅兼阴虚,治以清化痰热,滋阴润降,行气活血。

处方:法半夏、蒲黄、佛手、麦冬、瓜蒌、五灵脂各 10克,太子参20克,石斛12克,苏梗8 克,刺猬皮15克,黄连、炙甘草各6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稍红,苔薄白,脉沉细。

再服二诊方加减调治1 月,症状完全消失。

复查胃镜刀;:食管黏膜未见异常。

三、良附丸配炙黄芪饴糖,温中补虚治胃寒。

良附丸出自于《良方集腋》,由高良姜、香附组成,高良姜温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活血止痛,两者相伍共具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寒凝气滞之脘腹冷痛。

炙黄芪、饴糖,取黄芪建中汤甘温补中,缓急止痛主要配伍之效。

四者相伍形成配伍组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寒凝气滞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若消化性溃疡属脾胃虚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5克,为黄芪建中汤核心配伍,温健中宫之气,和营卫;泛吐清水甚,加白术15克健脾气,益智仁12克摄脾涎。

典型病例:刘某某,男,49岁。

患者 5年前渐觉胃脘疼痛胀闷不适,曾在西安市某医院做胃镜,诊断为胃溃疡。

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时轻时重。

近日感胃脘喜温喜按,胀闷冷痛,畏寒肢冷,食欲极差,不食不饥,体重日减,乏困无力,强食过多则口吐清水涎沫,大便稀溏,舌胖有齿痕,质暗,苔白,脉沉细。

临床诊断:胃溃疡。

中医辨证:中阳不足,寒凝气滞。

治法:温补中气,散寒开胃。

处方:炙黄芪20克,党参、刺猬皮、白芍各15克,饴糖30克(烊化),高良姜、肉豆蔻、香附、檀香各10克,鸡内金12克,砂仁(后下)、桂枝、炙甘草各5 克。

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患者胃脘偶有隐痛,胀满不适,嗳气,纳食增加,但食量未及病前,舌质淡,苔白,脉沉弦缓。

治法:温益中阳,健脾和胃。

处方:炙黄芪30克,高良姜12克,香附、旋覆花各8克,饴糖 30克(烊化),白术、刺猬皮、木瓜、枸橘各15克,佛手10克,白蔻仁、炙甘草各 5克。

14剂,水煎早晚服。

三诊:患者服药后,除饮食过饱后偶发胃脘胀满外,余无不适,纳食恢复正常,精神好转。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胃镜报告:浅表性胃炎(轻度)。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治胃病十方【慢性浅表性胃炎饮食保养】饮食上调养总原则:无刺激性,含低纤维质,易于消化,具有充足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境高兴。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发多与饮食因素有关,如持久饮用烈性酒、浓茶、咖啡、过量的辣椒调味品和摄取过咸、过酸与过粗糙的食物重复刺激胃粘膜。

更紧张的另有不公道的饮食风俗、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长时间缺乏使胃粘膜变性。

主要浮现是上腹饱闷感或疼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烧亲信胀等症状。

鉴于饮食对浅表性胃炎的致病有关,以是饮食调治对治疗浅表性胃炎有侧重要的意义。

1.避免吃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缩咖啡、生蒜芥末等对胃粘膜有损伤的食物,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冷、过热和过度粗糙的食物。

可选用易于消化食物并注重罕用油炸、油煎等烹饪办法。

食物宜平淡软烂。

2.增添营养、注意选择营养代价高的蛋白质食品和维生素丰硕的软食,如牛奶、豆腐、胡萝卜和一些发酵的食品,食物要细嚼慢咽。

3.饮食要有规律,守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养成杰出的饮食习惯,减轻胃部承担。

三次正餐食量较少可于餐间准时加餐。

留意食物搭配,最好有干有稀,有蛋白质食物也有少许主食。

【慢性浅表性胃炎保健小处方】1、糊口有规律,表情悲观,戒烟忌酒,切勿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

2、少食多餐,避免难消化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咖啡、辛辣之物。

3、有胃闷胀、泛酸、嗳气者,宜用吗丁啉或胃复安,饭前半小时服用。

4、有胃部胀痛者,可用解疼剂或其他有止痛作用的胃药。

5、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少少数人恶变胃癌,是以每一年须举行一次胃镜复查。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革,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病因病机、西医熟悉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凸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排泄。

多发于胃窦,偶然有大批糜烂及出血,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突出,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化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展,甚或消失,常伴随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平衡,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因为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发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熟悉脾胃衰弱为其内涵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劳过度为其引发因素。

饮食不节,积滞不化,郁遏气机;忧思末路怒,肝失疏泄,气滞胃腕;过度辛勤则耗耗伤气血,过度安闲则气机不舒。

脾胃素虚,加上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顺畅,郁滞胃脘,起落变态是本病的根本病机。

症状辨证缓性胃炎年夜多无较着症状,部门患者呈现上背饱胀没有适、胃脘隐痛、喧闹嗳气、厌食恶古道热肠等。

普通胃体胃炎可睹厌食、体重加沉,或伴血虚;胃窦胃炎或陪胆结石,特别是胆汁返流较多者,可引发慢性腐败而出现明明痛苦悲伤、喧闹、炽热等,严峻时可泛起小量上消化讲出血,如呕血、乌便等。

慢性胃炎在中医书本中多属胃痛、痞满、嗳气、嘈杂等范畴。

本人经多年索求,归纳出脾胃虚弱、睥虚积滞、胃气上逆、肝胃不和等证型,可归并肝胆火胜、肠腑湿热等。

中医治疗以健睥消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主。

以枳实消痞丸为主加减枳实消痞丸系金元时期明医李东垣所创,"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原方为丸剂,我经多年摸索,用本方加减做汤或浓缩加工做丸散剂,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欠安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反面者,合柴胡疏肝散;怒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顺较着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真假删减。

保健常识(1)公道饮食,以防积滞伤及脾胃;(2)戒烟酒,忌过食辛辣,以免对胃粘膜的反复刺激;(3)连结表情愉快,以避免情志刺激;(4)劳逸结合,以调和胃肠功能。

病历举例张学伍,男,35岁,因胃脘胀痛,嘈杂于2003年3月8日救治。

自述患慢性胃炎10余年,时轻时重,此次复收并加重4月余,多方治疗无效。

现觉胃脘胀痛显明,食后减轻,伴嘈杂嗳气,轻度恶心,大便秘结,疲惫气短。

胃镜提醒:胃体部粘膜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

胃窦部粘膜充血、水肿,可见糜烂和渗出。

查:患者瘦削,面色无华。

中上腹压痛。

舌苔厚稍黄,脉沉稍弦。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糜烂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虚积滞、胃气上逆。

中医治疗:健脾消积,和胃降逆。

处方: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薄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

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

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

本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

随访2年正常。

许红容,男,46岁,内受古乌海市人,5005年8月8日,因慢性胃炎、胆囊炎复发,胃脘胀痛网上述诊。

患者慢性胃炎、胆囊炎、胆结石反复发作12年,时轻时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