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宁波市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九校联考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屠本畯有一首诗,叙述煎荔枝的方法,说“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zhē)浆寒”,大概是关于荔枝蜜最早的记载(zǎi)。
B.罗密欧在朱丽叶家的阳台对她吐露心声:“爱情怂(sǒng)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yuán)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的。”
C.譬如粘(zhān)一棵柳树吧,干和枝的每条线条该多长,该怎么弯曲,他们把铜丝能恰如其份地剪好曲好,然后用钳子夹着,在极稠的白芨(jī)浆里蘸一下,粘到铜胎上去。
D.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的船坞(wū)、水塔、烟囱、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还有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标语。正是这些东西喧染了场所的氛(fēn)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疫情期间,宁波市政府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时指出,我们要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引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广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饮食风尚。
B.在常态化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某些贪利之人故意损毁、肆意抛扔甚至藏匿私用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这不仅破坏了城市文明的形象,更增加了企业成本。
C.当前,落地我省第一站的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商或生产经营储存单位需要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查验货物所附的“三证”是否齐全,是否加贴“冷链食品溯源码”。
D.据《长江日报》报道显示,今年,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前者拿到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的作者周晓枫,当代作家,曾获冰心文学奖、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其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等。
B.《论语》并非由孔子本人亲自编,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语》记录了孔门师生大量的言行,如有教无类、举一反三等至今都还是耳熟能详的言辞。这些言行背后蕴含着诸多教育故事。
C.绪论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内容。它与序言的区别之一在于:前者可以是著作的作者自己来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而后者则一定是作者本人来写。
D.《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和后学者所著。
4.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情表》语意委婉,感情真挚,运用“见背”和“伏惟”等词,以典雅谦恭的态度多方表明心迹,并以文末“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进一步化解晋武帝疑心,博得同情。
B.《兰亭集序》通过对兰亭宴集欢乐情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王羲之由欣赏良辰美景而引发出的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其中,对死生的理性思考,能激发我们关注个体生命价值,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C.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先铺叙美景,再由宴游的豪兴陡然引出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伟大情怀。 2 D.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文章。它通过详写刘和珍生平和惨案本身,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赞颂了爱国青年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崇高精神。
二、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使命的必然是名家作品、高铁产品、共享技术等“高大上”的东西,而螺蛳粉之类的吃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从社会心理分析,一些人希望把那些流光溢彩的东西展现出去,心情可以理解。(甲)只是,生活,除了阳春白雪的华美,也有下里巴人的质朴,中国文化,除了云髻高挽的端庄,也应该有烟火人家的温婉。一些人对螺蛳粉“登堂入室”不以为然,很大程度上是对它缺乏深入了解。(乙)螺蛳粉是广西柳州非常出名的特色美食,闻起来虽然臭,吃起来却酸辣爽口,“闻之开胃,想之流涎,回味无穷”。一些食客“不吃螺丝粉,不做柳州人”的感慨吸引着很多人尝鲜而来。这样的特色美食在世界范围内走俏,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食客的热捧,形成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以文化视角观察,螺蛳粉既是柳州地标性美食其制作技艺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逐步申请国家和世界级非遗”,这是它“高大上”的一面。(丙)目前柳州市螺蛳养殖及原材料种养殖业已成为贫困农户增收的“扶贫粉”“脱贫粉。一碗走向海外、惠民增收的小小螺蛳粉,也折射看中国波壮阔的减贫图景。
5.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里巴人B.不以为然C.流涎D.何尝
6.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以下材料,用一句话给“凡尔赛文学”下定义,不超过55字。
2020年年末,“凡尔赛文学”一词火爆网络。这是一种“以低调的方式进行炫耀”的话语模式,简称为“凡学”。这种话语模式先抑后扬,明贬暗褒,自说自话,假装用苦恼、不开心的口吻炫耀自己。
其实,最初“凡尔赛文学”的得名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细致刻画了18世纪末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网友以“凡尔赛”借指高档、奢华的生活。11月初,一个微博认证为作家的网友,在微博上用“平实”的文字记录她的“高贵”生活,引来网友吐槽。“凡学”因此爆红,网上也由此掀起了一场“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比如,有人自炫长得瘦:“好美慕那些轻轻松松就长胖了的人,我一个月吃了好多东西以为能到九十斤,结果……太不公平了,我想哭!”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而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其实,这种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 3 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好恶来决定。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反对用人为的“计划”和“统制”来维持经济秩序,而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它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乡土社会中通过仪式树立了“礼”的权威,而婚丧嫁娶中的仪式最为严格。安徽省宿松县的葬礼仪式,无论在空间布局、孝服颜色、悼念亲属的次序上都严格遵守了“礼”的范式要求。
(以上三则材料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四: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村民依据村规民约、风土民俗等礼治制度安排日常生产生活。在乡村文化治理过程中,一方面,须坚决摒弃村庄传统风俗中有违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确保村庄礼治规范符合法治要求。另一方面,须对传统礼治中不合时宜的规范进行扬弃,营造良好的乡村风俗。在传统礼治文化中,“面子”和“人情”是乡村社会交往的主线,但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逐渐演变红白事的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的相互攀比等习,使得“面子”成为了“里子”的负担,“人情”转变为“人情债”,针对这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村庄应采取积极扬弃的做法,在肯定这些规范内在价值诉求的同时,对不恰当的演变形式进行批判,还原礼治规范的本质,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节选自光明网《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法治”是指社会秩序维持靠的是法律本身,人的所有行动都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人治”则是由人为因素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B.古今中外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从老子的小国寡民到国古典经济学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自由社会的优越性。
C.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与“法治”社会使用国家权力机构维护秩序相同,“礼治”社会由没有实体形式的传统来规范。 4 D.礼治社会并不代表“文明”,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野蛮”的,例如存在于封建社会中的活人“陪葬”“殉葬”等礼制。
9.下列对几则材料的论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法治”和“人治”的实质内涵,作者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对乡土社会中的秩序进行了新的定义,即由传统衍生出来的礼治秩序。
B.材料三用“仪式”的例子来论证传统在社会行为中的外显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遵循传统,这是礼治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的典型体现。
C.关于“礼”的内涵,作者通过举例的方法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礼作为一种行为范式,也有残忍的因素,且不需要有形的权利机构来维持。
D.材料四先指出传统乡村是礼治社会这一特点,后从不同角度,特别是针对一些异化了的礼治规范,提出了乡村文化治理的建议。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
回家罗!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叫盌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你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是有一无二的。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