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
主讲人:王玉玲 主任护师
南开医院护理部
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健 康
主要内容: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健康教育的内涵
四、举例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
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建立
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
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是帮助人们掌握保持或恢复
健康的知识,养成健康的习惯,
降低或消除危害健康的因素,
从而使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
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
以中医养生康复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西医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点突出饮食调理、起居养生、情志调摄、运动保健、自我按摩等,以及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且简便易行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
贯穿在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及维护
人的健康各方面。
中西医结合护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理论基础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2 二、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十分丰富的
防病治病经验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博大精
深的理论体系
即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内容
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同时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的思想
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独特的养生方法。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1整体观念
2辩证施护
3传统疗法
中医护理的特点- 整体观念
人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
宇宙天体的运行、季节气候交替、昼夜阴阳变化这是时间演变的结果,地域水土不同,具体生活环境差异,是人体生存空间的区别,对人体均会出现相应变化。
中医护理要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对人体的影响
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人生活在社会中,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而社会的变化对人也能产生影响。如社会的进步与落后、治与乱及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动。
中医护理的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特点-传统疗法
2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扶正祛邪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正护与反护
标本缓急: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
三因制宜(因人 、 因地、因时)
如: 3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扶正祛邪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正护与反护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三因制宜
三、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活起居护理
生活起居护理是指对患者病房的布置
治疗环境、衣着、卫生状况、以及
生活习惯和住院管理等的护理。
1 起居养生的原则:常、度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以酒为浆,以欲竭其精,以
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千金要方》曰: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生活起居护理
保持身体健康,要懂得自然发展规律,适应四时气候,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生活规律,就能健康长寿,颐养天年;如果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就会多病早衰
这说明起居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居调摄是保证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历代医家都十分注意起居的调摄,并把它作为调养神气,健康益寿的重要法则。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气机逆乱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
生活起居护理-顺四时调阴阳
自古,人们就将起居与健康和寿命紧密相连,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生活起居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避时邪养形神。” 。
生活起居护理-顺四时调阴阳
昼夜黄昏对人体的影响:
在昼夜黄昏的阴阳变化过程中,虽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气候变化那样明显,但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如(《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第四十四》)中记载:“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 4 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说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夜半加重,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的阳气存在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因而疾病也随之出现慧、安、加、甚的变化。
在护理上应做好气象护理,加强夜间的病情观察及行为情志护理。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则,做好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袭,确保疾病早日康复和预防病症的发生。
根据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夜间应加强病情观察,以防邪气独居于身,导致病情的突变。
生活起居护理
原则:环境适宜
动静适宜
因人而宜
生活起居护理-环境适宜
我们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应充分发挥
中医护理的优势,开展辨证施护,在临床
工作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辩证、有针对性的给予健康指导。
生活起居护理-环境适宜
往往特殊的气味、不安的气氛甚至是严肃的面孔等等,都可能造成病人的神气浮越于外而不能内守,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变化,这些都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正如《内经》所云¡°起居如惊,神气乃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每日2次,使患者神清气爽、气血通畅,通风要根据四时气候和病证不同而异,但切忌对流风。
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环境
生活起居护理-动静适宜
生活起居护理-动静适宜
辩证施护:_黄疸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概念
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躯体症状,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达到早期康复的目的。 5 情志护理
1 情志的含义
2 情志的生理基础
3 情志致病的特点
4 情志护理的意义
5.情志护理的实施要点
1 情志的含义:
情志是七情 和五志 的概称,是人对内
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
验,是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喜、怒、悲、思、恐(中医将人的各种正常的情绪体验纳入了五脏系统模式)
2. 情志的生理基础:
《三因极---病证方论》指出,¡°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五脏精气化生为志,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
正常的情志可使脏腑之气舒畅条达,继而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
2. 情志的生理基础:
3.情志致病的特点:
3.情志致病的特点:
4、情志护理的意义
4、情志护理的意义
5 、情志护理的原则
5.情志护理的方法:
我们要做好情志护理,首先要注意以下四个环节:
察其苦扰: 察病之前,知病之因;察病之中 ,知病之变;
察何脏腑发病 ,知其喜恶。
避其所恶: 避其人 ,(致怒之人),避其地(致怒环境)
随其所喜: 人有七情,当随其所喜,当怒而怒,当喜而喜,
所喜亦需适当。
解其郁结:张景岳说:“然以情致病者,非情不解,就是说情志致郁还需情志来诱导。
6
5.情志护理的方法:
5 情志护理的方法:
1)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临床护理、观察、交谈→收集病人的情志因素→ 针对性的护理 ;
2)以中医因人、因时、因地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开导式、情胜式、静式、转移式等方法对其实施情志护理;
3)应主动接近病人,态度和蔼、亲切、诚恳,得到病人的信任,了解病人的真实思想,针对主要问题开导病人。
护士不应随着病人的情志改变而改变,应镇定自若,不慌不忙,耐心询问,辨证施护,善于谅解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予以开导,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排除一切对疾病不利的思想因素,保持愉快的情绪,尽快恢复健康。
5 情志护理的方法:
5. 实施要点-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饮食是人体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说明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食疗保健
中医食疗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了解疾病发生原因、病变部位、疾病性质及主要临床表现并加以辩证,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所立法则在选药组方的同时选食配膳,制成既不影响食物本身功效,又具有色鲜、味香、型美特点的食物,供人食用的同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食疗保健。
辨证施膳-食物的四气五味
对食物的选择要认真运用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苦、咸、酸、辛、甘)、升降沉浮及药物归经等学说。在饮食调护中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选择相宜之食品。
“寒者热之,热着寒之”
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梁米、大麦、苡仁、赤小豆、绿豆、苦瓜、冬瓜等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可用于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