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31 ·
都迁入西部地区 ,但几经辗转 ,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 距甚远 :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 阳 ;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 ,自身的校名在西迁 后也发生了变易 ,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 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 ,最终方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3 ] (P93) 。当时 ,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
原私立黄魂中学 、新民中学和中华中学合组改设
1934 年初设于北平 ,1936 年 12 月迁至南京 ,1937 年 11 月又 迁湖南湘乡 ,1939 年 6 月再迁威远
原为私立汉民中学改设 ,1944 年转迁广西百寿 、贵州榕江 原北平的私立东北中学迁川后改设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黔江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河西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湟川中学改为国立
摘 要 :抗战期间 ,为应抗战救国和培养人才之亟需 ,敌占区各中学纷纷迁往偏远的西南 、西北等地坚持 办学 ,这不仅使我国中等教育得以维持发展 ,也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并对其西迁所在地教育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因此 ,回顾和研究抗战时期这场艰苦卓绝的中学西迁的历史 ,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中 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今天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
新办起了自己的附属中学 ,如中华大学办有湘校 、渝校两 所中学 ,武汉大学在乐山开办有附中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 有昆华中学等[4 ] (P26) 。无论是高校携同西迁或是新设之 附中 ,虽然为数总计不过十几所 ,但凭借其高校显赫的声 名及有力的师资保障 ,影响不容小视 。现根据有关资料 , 将抗战时期西迁高校的附属中学列表如下 :
关键词 :抗战 ;中学 ;西迁 ;西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5) 04Ο0030Ο08

抗战时期的中学西迁 ,实为日寇侵华所迫 。早在日本 侵占东北后 ,就强行关闭了我东北三省境内所有学校 ,随 之利用我原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所谓的整顿 、恢复和发展 , 将整个东北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完全纳入其殖民主义的教 育体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 ,日寇又在所占领区域对我文教 事业进行破坏和摧残 ,不少学校成为废墟 ,广大师生流离 失所 。为免重蹈东北境内学校的覆辙和尽量减少教育事 业的损失 ,很多位于战区的学校纷纷迁往抗战大后方的西 南 、西北地区 。在这场特殊的教育西迁中 ,西迁中学按其 主办性质及所属关系 ,其迁办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类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面将各西迁中等学校及其师生 重新组合而创建起的一些国立中学 ;一类是伴随着各西迁 高校而前往西部的有关高校的附属中学 ;再就是以各校为 单位整体迁至西部的各公立 、私立中学 ,后者既有省立 、市 立 、县立者 ,亦有由私人或某些组织 、团体主办者 。
原设于重庆青木关 ,1941 年易名后由位于贵阳的中大实中 改称国立十四中
国立十五中 四川荣昌 川境各儿童保育 、教育机关毕业生
国立十六中 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 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 四川三台 国立二十中 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 陕西山阳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原国立东北中学学生 湘 、黔 、桂 、粤四省各保育院学生 鲁 、苏 、豫 、皖退出学生
其二 ,高校附中的转迁 ,是战时高校西迁的随行者 。 这类西迁中学 ,应以南开大学附中分校的创办为其嚆矢 。 早在 1936 年初 ,时为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因禁烟会议 之便入川 ,因“默查敌寇野心欲望无穷 ,而教育事业不可一 日终止 ,故即决意在渝另建中学”。其返回南京后面谒国 民党总裁蒋介石 ,征得后者的大力支持及捐助五万元捐 款 。这所定名为“南渝中学”的新校于当年 2 月便开始在 重庆沙坪坝动工 ,暑期过后即行招生开学 。一年后 ,抗战 爆发 ,大批原南开中学退往后方的师生自然相率投奔而 来 ,幸亏渝校各项建筑多已齐备 “, 各项计划之未雨绸缪 , 故能迅赴事机 ,切合需要”[2] 。1938 年 9 月 ,南渝中学董事
后与文华二部等校合并为“鄂湘教区联 合中学” 系西南联大西迁后开办
乐山
系武大西迁后开办
湄潭 贵州平越
系浙大西迁后开办 系交通 大 学 唐 山 工 程 学 院 与 贵 州 省 教 育厅合办
其三 ,各公 、私立中学的独自西迁 ,是战时西迁中学的 主力军 。随着战区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学通过不懈努 力 ,克服重重困难 ,陆续迁到了战时大后方 。这批中学多 来自上海 、江苏 、湖北等省市和平津地区 ,山东 、山西 、湖 南 、安徽等省也有一些中学进行了迁移 。其中以迁入四 川 、重庆地区的中学数量为最 ,也有的在云贵陕甘等省择 地重建校址 ,还有一部分迁往鄂西 、湘西的偏僻山区 。这 批中学包括原战区的一些省立 、市立中学 ,如 1938 年 6 月 武汉告急时 ,湖北省教育厅即令武汉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往 鄂西方向分别撤退 ,其中中学的转移情况如次 :武昌高级 中学迁恩施 ,武昌第一女中迁公安 ,武昌第二女中迁崇阳 , 武昌初级中学迁蒲圻 ,汉阳初级中学及鄂东各地的公立中 学同时亦奉命西迁[5] 。次月初 ,汉口市立一中 、汉口市立 一女中等校也退至建始组建联合中学[6] 。当年秋季 ,湖北 省内大部分公立中等学校都已经相继转移到了鄂西北各 县 ,并由湖北省府出面将其全部整合为湖北联中 ,省政府
备 注 1937 年 2 月筹设于河南 ,1944 年 4 月迁至陕西城固
国立二中 四川合川 京 、苏 、沪 、浙 、皖 、鄂等省失学学生
国立三中 贵州铜仁
国立四中 四川阆中
国立五中 甘肃天水
国立六中 四川绵阳 国立七中 陕西洋县
国立八中 湖南乾城
国立九中 国立十中 国立十一中 国立十二中
四川江津 甘肃清水 湖南武冈 四川长寿
较之公立中学 ,数量更多的原战区私立中学也加入了 这场声势浩大的西迁运动 ,其中有个人出资开办的 ,比如 孔祥熙任董事长的太原友仁中学 ,也有由某些团体组织捐 资办理的 ,位于重庆上清寺牛角沱的江苏复兴中学是由江 苏省青年协会设立 ,而迁至重庆江北的南京青年会中学 , 顾名思义乃本是由南京青年会所设立 。作为私立中学里 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会学校在这场西迁运动中更 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939 年夏 ,中国境内有基督 教中学 196 校 ,除在四川等西部各省共有 25 校外 ,其余多
国立二十二中 陕西汉阴 鲁 、苏 、豫退出学生
国立女中 四川合江 战区失学女生
国立华侨一中 云南保山 暹罗等国归国侨生
国立华侨二中 四川綦江
国立东北 中山中学
四川威远
国立西南 中山中学
云南昆明
国立汉民中学 广西桂林
国立东北中学 四川三台
国立绥远中学 绥远临河
国立黔江中学 贵州安顺
国立河西中学 甘肃酒泉
其一 ,国立中学的创办 ,是国民政府战时教育应变的 一大措施 。在抗战爆发后 ,因为战事紧张 ,很多处于战区 的中学无法继续维持而被迫自行解散 ,加之大片国土沦入
敌手 ,造成大批失学中学生向后方四处流亡 。国民政府教 育部面对这种情形 ,便开始着手收容这些失学中学生的工 作 。先是通告失学中学生前往登记 ,分发至各公私立中学 减免学费入学 ,随之成立以省名命名的各临时中学和中小 学教师服务团 ,开办中山中学班登记收容战区流亡来的失 学中学生[1] ,后因陆续迁来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加 ,教育部 便改办成一批战时国立中学 ,承担起收容战区失学中学生 的主要责任 。教育部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学生并发挥教育 功能增加抗战实力的目的 ,先后于抗战期间创办了 34 所 国立中学 。从狭义上说 ,部分国中就是由原战区公私立中 学在转迁西部的过程中直接改设的 ,如国立八中 、十四中 、 十八中 、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 、汉民中学 、东北中学 ,还有一 部分是先在战区设立后再转迁于西部 ,如国立一中 、东北 中山中学 。从广义上说 ,所有国立中学都是为救济收容战 区流亡后方的战区中学教师和学生而设 ,34 所国中里仅 有 3 所未曾涉足西部 ,而且其中很多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也 随着战局不断变化而四处流亡迁徙 ,成为名副其实的“流 亡中学”,加之其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和招生目的的针对性 以及生源的特定性 ,成为抗战时期中学西迁中一个尤为引 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
·32 ·
主席陈诚同省教育厅长陈剑修分任正副校长 ,下设 22 个 分校 ,属于中学性质的有 :恩施 、武当山 2 所高中分校 ,恩 施 、均县 2 所高中女子部 ,来凤 、利川 、鹤峰 、兴山 、郧县 、保 康 、宣恩 、均县 8 所初中分校[2] 。相对鄂省联中来说 ,江苏 省立联合中学的西迁过程则更为艰辛 ,其从江南辗转跋涉 而至巴蜀 ,并于 1942 年 8 月改名为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 学[7] 。
现将当时设于西部各省的国立中学列表如下 :
Ξ 收稿日期 :2004Ο12Ο27 作者简介 :冉春 (1978Ο) ,男 ,汉族 ,四川达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
·30 ·
表一 :战时设于西部地区之国立中学情况表 ②
校名
校址
主要招生对象
国立一中 陕西城固 冀 、察 、绥 、平 、津 、苏等省失学学生
会一致议决将校名改为南开学校 ,除呈请教育部备案外 , 还将当年的 10 月 17 日定为该校成立 25 周年纪念日 ,使 其名正言顺的接过天津南开学校的衣钵[2] 。随着战局的 变化 ,很多其他高校的附中也随同本校陆续迁到了西部地 区 。这批中学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西迁后的情况却比较复 杂 :有的附中是在所属高校本部所在地就近择址办学 ,如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与其本部俱迁到四川江津 ,国立社 会学院附属中学迁至重庆青木关 ,距其校本部所在地壁山 亦为不远 ;有的附中乃是随所属高校之分部一同西迁 ,如 私立光华大学本部避入上海租界 ,而其分校与附中西迁至 成都西郊 ;更特别的是 ,有的高校附中虽然与其所属高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