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第32卷第2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年4月 JOURNAL OF WUT(INFORMATION&MANAGEMENT ENGINEERING) Vo1.32 No.2 Apr.2010 

文章编号:1007—144X(2010)02—0324—05 文献标志码:A 

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江克忠 ,王德高 

(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格兰 杰因果关系检验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都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农民收入增长是财政支 农支出增长的原因;反向结论不成立。协整关系检验证明:这4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 农民收入与非农产业发展正相关,与农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负相关。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说明:短期内,农民 收入具有惯性增长的趋势,其他变量的波动对其影响不显著,而且校正非均衡的能力很弱。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810.4 DOI:10.3963/j.issn.1007一l4J4X.2010.02.039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 

颈,而农民增收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制约三农问题 

解决的根源。对农民增收的困难问题,众多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解释:林毅夫将制约农民收入 

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认 

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增加农民 

收人的重要途径¨ ;周其仁认为影响产权界定明 

晰的一系列制度因素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 

因素,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应从产权明晰人手 ; 

喻平认为,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 

要因素,而这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产业结 

构调整等制度的支撑,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市场 

化改革不匹配也大多基于此 ;陶然等认为农村 

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农村税费征收比率的累退性 是农村税费问题Et益严重的关键,由此可以解释 

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对失效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的困 境 ]。陶勇结合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 

对农民收入增长进行过细致的研究,认为财政应 

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同时支持农 

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扶持乡镇中小企业的发展, 

才能切实增加农民的收人 ;沈坤荣和张璨认为 

国家财政的农村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 

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公共支出的管理、运用效率低 

下,其作用在统计上并不十分显著;从支出结构 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生产性支出和基本建 

设支出占比过高,而农业科研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的支出过低,从而在增加农民收入上的效果不明 

显 ;杜玉红和黄小舟对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生产 

支出、农村水利气象支出等各项支农支出对农民 

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农业生产 

和救济支出有利于增加农民收人,而财政农村基 本建设支出对农民收入有抑制作用 J。 

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 

国产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 

题。研究方法与沈坤荣等的研究方法相类似,采 

用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方 

法,目的是为了防止伪回归问题的出现;李建军也 

用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财政支出 

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 

1农民收入、产业发展和财政支农支出的变化 

1.1农民收入总量和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和 

收入构成 都发生很大变化。其中,农民收入从 

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8年的4 760.6元, 

年平均增长12.89%;增长速度波动很大,1997年 以前平均增长速度为16.20%,1997年后平均增 

长速度为7.93%,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在农民收 

收稿日期:2009—09~18. 作者简介:江克忠(1974一),男,湖北阳新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32卷第2期 江克忠,等:财政支农支出和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25 

人来源中,1993年后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 

平均比例为63.10%,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3 

年的73.62%下降到2008年的51.16%;1993年 

后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比例平均为30.42%,处 

于不断上升趋势。但是考察不同来源收入增长对 

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发现,1993年后家庭经营收 

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只占到31.73%, 

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8.78%。我国农民收入总量总体不断上升,但是 

增长速度乏力;收人中来源于农业(第一产业)的 

家庭经营收入比例不断降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 

贡献也不断降低;来源于非农产业(第二、三产 

业)的工资性收入比例不断升高,对农民收入增 

长的贡献也逐渐增强。 

1.2产业结构的发展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 

构也不断地发生调整,从1978年到2008年,农业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8%;非农产业的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16.95%;同时,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例年均为21.73%,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由 

1978年的28.19%下降到2008年的11.31%;非 

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年均为78.27%;总 

体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71.81%上升到 

2008年的88.89%。非农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吸 

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业从业人员 

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83年的67.1%下降 

到2006年的42.6%,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社 

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由1983年的6.5%上升到 

2005年的26.9%。 

1.3财政支农支出分析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农林水利和气象 

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 

业科技3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量从 

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955.5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4%,增速小于国家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4.50%)和财政支出增长速 

度(14.60%),没有达到《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 

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 

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财政支农支出 

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 

13.43%下降到2006年的7.85%;从1978年到 

2006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年平均 

只占25.23%,而且一直呈下降趋势,1978年占 33.94%,2006年占15.89%;而支援农业生产支 

出和各项事业费年平均占67.1%,1978年占 

51.08%,2006年占68.12%;农业科技3项费用 

和农村救济费及其他支出年平均只占7.64%。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和结构相对于我国农村的 

广大区域和人口,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是不足的,支 

出结构也有待改善。 

2实证研究 

笔者选用Eviews6.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数 

据来源于我国1978—2008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http://db.eei.gov.en/)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 

资料汇编》。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很难找到一个合 

理的指数对其进行平减,因此这4个变量都取名 

义值,这不会影响笔者得出的结论。农民收入sr 

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的发展用第一产业 

增加值衡量,用+cy表示;非农产业发展用第二、 

三产业增加值之和衡量,用escy表示;财政支农支 出用 凡表示。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 

差,对这4个变量分别取对数得到1n In dycy、 

In escy和In n,作为笔者的分析变量。 

2.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时间序列的数字特征 

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难以通过序列已知 

的信息去掌握时间序列整体上的随机性;如果直 

接使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在作统 

计推断时,参数统计量的分布不再是原来的标准 

分布,并且所作的回归也是一种毫无意义的伪回 

归,这种回归关系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因变量与解 

释变量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表1显示了采用 

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变量序列 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这4个变量都是一阶单 

整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2.2协整关系检验和向量误差模型 笔者使用由JOHANSEN和JUsEuuS提出的 

在VAR模型下使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方法来检验 

各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由于J0. 

HANSEN协整检验对滞后期非常敏感,因此首先 

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如表2所示;根据无约 

束VAR模型确定VAR模型和协整模型的滞后阶 

数,协整模型滞后阶数等于VAR模型滞后阶数减 

1。选择协整项包含截距项,不包含时间趋势项的 

协整模型。

 326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年4月 

表1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 、”、 分别为变量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的;检验类型中的C表示带有常数项,t表示带有趋 势项,k表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表2 VAR模型滞后阶数 

注: 为根据本标准选择的滞后阶数;LR为序列调整的 2检验统计量(5%显著性水平);FPE为最后预测误差;AIC 为赤池信息量准则;SC为施瓦尔茨信息量准则;I-1Q为汉南一奎因信息量准则 

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确定,变量ln sr、 

In dycy、In escy和In 之间的关系建立VAR模 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因此它们之间的协整关 

系,滞后阶数选择1。 同时,采用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来 检验3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变量的协 

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 

表3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注: 表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计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协整个数为 0的原假设,说明这3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经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n sr =一1.058 299 In dycy +1.664 510 In escy 一 0.376 661 In czzn +1.663 317 『2.265 28] 『一3.715 64] [1.984 40] 令协整方程的残差项为ecm ,对其进行单位 

根检验,采用无趋势项、无截距项和利用AIC准 

则选择1阶滞后,得如下结果:ADF统计值为 

一2.596 942,而1%、5%、10%显著性水平下ADF 临界值分别等于一2.647 120、一1.952 910、 

一1.610 011,则说明残差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 下是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并且取值是在0上 

下波动的;而且,方括号内的系数t统计量值经检 

验是显著的。 根据以上研究可知:长期来说,这4个变量之 

间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其中,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 和财政支农支出负相关,与非农产业发展正相关。 

在协整方程的基础上建立VECM可得到以 

下结果: △ln sr,=一0.205 738ecru 一1+0.411 525A In r 】+ 0.126 030A In dycy 1+0.137 214A In escyc-1十 

0.030 248A In czzn, 一1+0.029 120 『一3.667 17] 『1.836 51] 『0.612 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