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流行病学考研必背重点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

3、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即揭示流行(主要是传染病)或分布(其他疾病、伤害与健康)的现象,可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来实现。

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即从分析现象入手找出流行与分布的规律和原因,可以借助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假说。

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即合理利用前两阶段结果,找出预防或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可用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实现。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5、现代流行病学中的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的分布,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②疾病的发病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④病因推断的原则;⑤疾病防治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

6、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流行病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预防疾病;②疾病的监测,疾病的监测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很好的措施;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这是为了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的工作;④疾病的自然史,该应用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发展规律,以进一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⑤疾病防治效果评价,这涉及防治疾病效果的最终判断。

7、流行病学研究按设计类型分为: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和理论流行病学。

8、流行病学特征:①群体的特征,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的疾病现象与健康状态,即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而不仅是考虑个人的患病与治疗问题,目光始终着眼于人群中的问题。

②对比的特征,在流行病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

③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流行病学极少用绝对数表示各种分布情况,多使用频率指标,因为绝对数不能显示人群中发病的强度或死亡的危险度。

④社会心理的特征,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疾病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

⑤预防为主的特征,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

⑥发展的特征,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卫生问题,流行病学的定义、任务是不断发展的。

9、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10、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11、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12、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1)新发病例数;(2)暴露人口数;(3)观察时间。

13、罹患率: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14、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15、疾病负担指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16、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17、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18、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19、流行: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

20、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之为大流行。

21、地方性疾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也称地方病。

22、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①该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②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23、疾病季节性的表现形式:(1)严格的季节性;(2)季节性升高。

24、何为疾病的周期性,引起周期性流行的原因是什么?疾病的周期性是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原因:(1)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等因素利于疾病的传播。

(2)传播机制容易实现的机制,当易感者积累到足够数量便可迅速传播。

(3)病后可形成稳固免疫的疾病,一度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时间越久,周期间隔越长。

(4)周期性的发生还取决于病原体变异及其变异速度,是影响疾病周期间隔时间的重要因素。

25、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变动,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26、移民流行病学:是进行疾病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综合描述的一个典型。

27、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常规监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28、描述性研究的特点:(1)描述性研究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或事件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其暴露因素的分配不是随机的,且由于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无法确定等原因,对于暴露与结局的关系的因果推断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可做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29、描述性研究的用途:(1)描述疾病或某种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规律;(2)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30、现况研究的目的、用途:(1)描述分布;(2)发现病因线索;(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5)进行疾病监测;(6)评价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健康水平。

31、偏倚:是指从研究设计、到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则称之为偏倚。

32、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33、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34、队列研究的特点:(1)属于观察法,队列研究中的暴露不是认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不受研究者意志决定的,这是队列研究区别于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设立对照组,队列研究通常会在研究设计阶段设立对照组以资比较。

(3)由“因”及“果”,先确知其因,再纵向前瞻观察其果,这一点与实验研究方法一致。

(4)能确定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35、队列研究的类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36、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现实的暴露状况而定的,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37、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状况的历史材料做出的。

38、队列研究常用的指标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1)累积发病率:研究人群的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

(2)发病密度:队列研究观察的时间比较长,研究人口不稳定时。

(3)标化比:研究对象数目较少,结局时间发生率比较低时。

39、队列研究的效应估计: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40、相对危险度(RR):通常包括危险度比和率比,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

率比是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

都是反映暴露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有相同的表达方式和流行病学意义。

41、匹配:或称配比,即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42、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能徒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

43、比值比: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为比值比。

所谓比值是指某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

44、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45、选择偏倚: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系统误差称为选择偏倚。

46、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

47、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

这种现象叫混杂,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叫混杂偏倚。

如何控制:在设计时利用限制的方法和配比的方法,资料分析阶段采用分层分析或多因素分析模型处理,可适当控制混杂偏倚。

48、(1)实验流行病学:亦称流行病学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地施加或减少某种因素,然后追踪观察该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或多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2)基本特点:a、属于前瞻性研究;b、随机分组;c、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d、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3)主要类型: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

(4)主要用途:验证假设、评价疾病预防效果。

49、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组,评价临床各种治疗措施有效性的方法。

50、霍桑效应:指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常常是有利的影响)。

51、安慰剂效应: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表现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甚至可以影响到生理效应。

52、盲法试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人,为了去除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某些干扰作用,观察结果时最好使用盲法。

53、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