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摘要:俯观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
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
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
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
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
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
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
化之林而不败。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的传统文化 影响力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
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是 ,长
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
煌 ,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
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1.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1.1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
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
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文
化稳定性或保守性。有一点是我们必须看到并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自从近代以来,中
国文化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与动荡。这其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有狂热的共产主
义运动的冲击与“洗礼”。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
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而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争斗又往往只是声势浩大的论争与批判,
到最后也并未培育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华大地上,反而激烈的战争留下的
是无尽的荒凉,双向矛盾导致了中国文化不知何去何从。也正是这种迷茫与彷徨,导
致了当代中国人信仰的缺失,文化上的无归属感。

1.2文化核心
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沦丧,只是在一个阶段,当传统文化找不到
融入当代社会恰当的形式时,就会自然的潜伏起来,潜伏于书经典籍,潜伏于国人民
心,随着中国经济日盛,泰安日久,时间也会让人们的心境归于平和,从而更加冷静
的思考,除了舶来的价值观,到底什么才是历史传至我们手中的精神财富?什么才能
够让我们的民族灵魂得以延续?在文化氛围日趋开放和理性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理
性地分析我们的传统文化,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然这种回首不是自恋式、复
古式的固步自封,而是以现代社会为参考系,衡量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成分,寻
求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继承和更新一切有利于发展当代中国文化的成
分。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经济上成为大国的同时,成为文化上的强国。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地屹于世界东方,坦然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

2.传统文化的价值
2.1特定意义
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的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但传统
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
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
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
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
要文化动力。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
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
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
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
极的作用。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
展的精神。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
得最为突出。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
统。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
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
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尽管这个"为"的有意识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后成为"人
欲",但作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它实际上支配着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价值追求。
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孔子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
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
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
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
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
及其价值的观点来说,中国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简单地一体合一。而是
有合有分,分合互补。天人合一缘起于人与自然的原始亲和关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
建立在自然无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儒家的天人合一则主要是作为道德理
想和精神境界发生作用,是儒家学者以伦理为本位建构自己的世界图景的产物。认识
人与自然的差别并进行合理的调节,考虑和尊重人的价值,并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
的发挥,是天人有分思想最为重要的特点。正因为中国哲学是合一与有分的统一,所
以并不缺乏作为哲学的基础的主体性的观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体能够把握
客体,既是天人之际思辨的最合理的内容,也为今天中国的现代化所必需。
2.2思想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最早摆脱了神的权威控制。尽管中
国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样门类繁多的宗教仪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学真正在思想
信仰层面对人的控制或曰束缚是极少的。“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
鬼”,中国传统文化对鬼神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相反它更关注人,关心凡
身肉体所构成的芸芸众生,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提倡对人的关
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
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
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功利主义、拜金
主义日益侵蚀着人们的心灵,当人们面临“后工业化”、“后现代”的心灵荒原,当
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再也找不到价值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品质,
以及“内圣外王”原则,给了多少人以心灵慰藉。当人们不再相信正义、善良,不再
相信博爱和同情;当人们专注于爱情的肉欲性爱中,当人们只干着“损人利己”、“惟
利是图”时,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纯粹性,给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则,不再让他们在现
代社会中找不到自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许多外国人所仰慕和倾倒,故宫、长
城总会赢得外国人赞叹。这种真正属于中国的东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义。英国著
名历史学者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允许他自由选择时间和国度的话,他说希望自己能
够成为公元1世纪的中国人。可见,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莱坞,
频频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取材,拍摄电影,这都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在
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
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
综上所观, 在国际社会交往中,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在国际社会中
和谐相处提供了行为准则参考,中国严于律己的礼仪文化,为让人们从容应对国际局
势提供了行为准则。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和”的精神内涵。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
国际争端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综合国力。
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值得我
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4、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2006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