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

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课件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教学建议
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
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
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 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课标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 程 ●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 习需要 ● 应关注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 ● 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 题能力 ●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一部分 前言 ( 基本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按第一、二、三学段分述)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2、评价建议 3、教材编写建议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术语)的分类
附录2 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内容的分类名称有所修改。 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
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 践与综合应用”。
2011版 :“数与代数”、“图 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每个学段一样)
◆课程内容结构
对于三个学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 适当调整。对“数与代数”,“图形 与几何”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 增加了一些论证的要求;对“统计与 概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增强了三 个学段内容的层次性。
(◆)图形与几何 ●内容的结构的调整: 实验稿:“空间与图形” 第一、二
学段分为四个部分:①图形的认识; ②测量;③图形与变换;④图形与 位置。 2011版:“图形与几何”第一、二 学段仍分为四部分:①图形的认识; ②测量;③图形的运动;④图形与 位置。
●主要内容的修改 第一学段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 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 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3)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 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 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 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 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
市八小 周俊英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结构
●修订的主要内容(体例与结构、 课程目标、 )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第一部分: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意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 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 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程改革将我 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 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第三、具体内容的调整
◆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在前言重点阐述了《标准》的指导思想、 意义与功能。明确了《标准》应以《义 务教育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
创新型人才为依据。明确了《标准》的 意义和功能。在前言中指出,“《标准》 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 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 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 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1、总目标
2、“双基”变“四基”: 实验稿:“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与数学素养:●掌握数学基础知
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3、明确提出了“两能”的培养: 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
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平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刻 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需要学 生重点体会; 第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其 他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统计量不宜 集中学习。
(◆)综合与实践 内容做了较大修改。
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
涵和要求,强调“综合与实践”是一类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 学习活动。
2011版: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 历观察、 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 动过程。
5、“学习评价”——
实验稿: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 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011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 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 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两者同等重要)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 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 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 学期至少一次,可课上完成,也可课内
外结合。
在标准中的主要修改为: 一、把三个学段的名称作了统一,统称 为“综合与实践”,进一步明确了“综 合与实践”的目的和内涵: 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 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 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三、对三个学段的差异作了进一步的明 确,一方面突出了创新的核心是“发现 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另一 方面突出了不同学段的特点。
功能:
《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 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 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 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 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 考试命题的依据。”
因此,可以说《课程标准》对教材、教 学、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
课程标准(2011版)基本结构
①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
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和发展性。 ②课程基本理念: ③数学意义: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 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 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种变化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更加突出了学生对数据分析 的体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 分析数据; 第二,早期经验的多样化可以为以 后学习“正规”的统计图表和统计 量奠定比较牢固的基础; 第三,使得统计内容在第一、二学 段的要求层次更加明确。
(2)第二学段 与2011修改《标准》相比,在
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 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 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2011版● 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 —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变 化:
实验稿●“……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 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版●“……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 的发展”。
3、“课程内容”——
第三部分
修订的主要内容:
体例与结构、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第一、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一是“前言”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
二是将课程目标中的关键术语的解释和所有 比较完整的案例统一放在后面的附录中统一编号, 便于查找和使用,同时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 幅。
三是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 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由原来按 学段表述,改为三个学段整体表述,避免不必要 的重复,减少了《标准》正文的篇幅。
(二)关于数学课程的核心概念
实验稿: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 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2011版: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 力(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见《解读》第六章)
(三)数学“课程目标”的变化
6、“信息技术”——
实验稿: 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 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 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11版: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 效。……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既要开发运用,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 培养目标的实现)
2011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 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 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 养。
第二“基本理念”与“目标” 的修改
(一)基本理念 1、6条改为5条
实验稿● 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2011版: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5、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 性
4. “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可以有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 模型的思想、数学审美的思想。
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 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及其众多的 分支;通过数学推理,进一步得到大量结论, 数学科学得以丰富和发展;通过数学模型,把 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 益,又反过来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数 学审美,看到数学“透过现象看本质”、“和 谐统一众多事物”中美的成份,感受到数学“ 以简驭繁”、“天衣无缝”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并且从“美”的角度发现和创造新的数学。
(◆)数与代数
1、整体结构没有变化:
第一学段还是“数的认识;数 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
第二学段还是“数的认识;数 的运算;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 例;探索规律”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