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艺术
姓 名 李晓光 学 号 6181082031100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082 指导教师 王同亮 学习中心 三原 目 录 一、 教学语言的特点 二、 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八、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九、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论 文 摘 要 【论文摘要】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一、 教学语言的特点 二、 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五、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八、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九、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十、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关键词】启发性 抑扬顿挫 逻辑性 生动性 形象性 言之有启 准确性 探究反思 言之有德 文质兼美 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师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所以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口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自身整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体现教学功能的渠道之一,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教师威望与声誉的必要条件。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 一、 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低标准。它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一点在理科的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对概念的引入、公式法则的推导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而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如有的教师将“或”与“且” 混为一谈,将“都不是”与“不都是”颠倒使用,将零指数幂定义中的“实”字丢掉,把正方形说成“又正又方的圆”。诸如这些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严重的混乱。文科也是如此:有的教师提问时,问点模糊,如“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使回答问题的角度模棱两可,是结构安排方面还是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不甚明确;有的老师提问时有悖于学生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如“你觉得那些词句写的好?”从逻辑上分析,便含有“你觉得那些词句写的不好”,把部分误解为整体,割裂了文章的整体美;又如“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修”字应译为“修长”而不能译为“修理”等。我校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说过:“如果把一个教师的一节课录下来,应是一篇没有任何语病的文章。”我很赞成这句话。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他们的心弦,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们的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就是说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学习这门学科时他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雅中有俗、雅俗共存、交替出现。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特别是理科,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对象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语调,使声音抑扬顿挫、快慢适中、富有节奏感。节奏太快,会使学生来不及反应,信息难以接受,思维混乱;节奏太慢,又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干扰信息的接受。声音太高,反复刺激学生,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影响接受质量;声音太低,如催眠曲,学生听起来吃力,兴奋中心难以形成,影响教学效果。 二、 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融幽默、风趣于一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所谓生动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新颖、贴切的比喻,诙谐幽默的夸张,具体生动的描绘,激情四溢的情感去吸引学生,贴切的比喻,既能帮助学生准确、轻松的理解讲课的内容,又易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特级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就用这样的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 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可谓生动形象,精彩极了。同时,在授课中,适当穿插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幽默,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谚语,这样的教学语言,往往能够振奋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势,消除学生的紧张与疲劳,在轻松愉快的氛中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富于音乐的节奏美。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要高低错落,语速适中,快慢得体,语感优美,富有节奏。那种平淡的滔滔不绝,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尤其是在朗读一些优美的散文和诗词,更讲究语言的节奏美,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字正腔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外之境,味外之音。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散文诗,作者以大量的排比和比喻,极力赞美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在教读时,就应根据感情的需要,抓住重点字、词、句,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把握好节奏,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应通过语言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先让学生读《游子吟》, 然后说:“这首诗写的是母子情深,把母爱比作春日的暧阳,其实,父爱也很伟大,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背影》中的父子深情。”一席话,拔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他们感情的闸门,激发了情感的共鸣。 五、教学语言力求启发性,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学的语言对学生能起到调动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使用启发性的语言,注意含蓄,耐人寻味,循循善诱,切忌“直、白、露”,给学生想像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启发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启动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现代社会中,有些人支持愚公的做法,有些人反对愚公的做法,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发言,各抒已见。可见,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语言力求简练、准确,做到言简意赅。 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 ,言简意赅,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要求,合乎逻辑的表达内容,读音准确无误,没有语病和口头禅,能说比较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一般来说,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讲课,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语言水 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课效率。比如,一个教师在讲课时用词不当,或读错字音,学生就会发议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要充分做到教学语言的正确使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所授内容必须进行认真的研讨。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