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优先性引发的思考(一)

由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优先性引发的思考(一)

由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优先性引发的思考(一)

摘要:在现代行政法中行政合同已经成为行政主体经常采用的活动手段,但对行政合同中权利义务的规定却明显倾向于行政主体一方,即行政主体享有相对人所不具有的优先性权利。这种理论是否合理,是否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相呼应,如果存在弊端应如何应对,

这些是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行政合同;优先性;以人为本

1对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优先性的理论评述

1.1行政合同优先性概述

行政合同是现代行政管理手段多样化的产物。它是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权能,实现某一行政管理目的,依据法律和政策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协商的方式,在意思表示一致的

基础上所达成的协议,是现代行政法中合意、协商等行政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

由于行政主体与相对人订立行政合同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因此从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上看,行政主体具有对行政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的优先权(或称优益权)。这种优先权主要表现为:第一,对行政合同具有监督权、指导权。在相对人怠于履行时,督促相对人履行合同;同时,对于相对人的履行状况,行政机关还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相对人采取最佳的方式履行。第二,单方面变更或解除合同的选择权。由于客观情形的变化、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或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为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行政合同具有单方面变更或解除的权利。第三,强制决定权。对相对人不履行义务或迟延履行义务,以及其他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行政机关有权采取一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强迫相对人履行义务。第四,制裁权。行政主体在一方违反合同的约定时,有权直接依法给予相对方以法律制裁。这些权力都是相对人所没有的,这样极易减少或取消相对一方的权利,或扩大、增加相对一方的义务。

1.2对行政合同优先性的理论评价

评价行政合同的优先性,不能不谈及行政行为产生的根源,即行政权。行政权是各国行政法体系得以建构的核心。它被界定为是具有公权性质的,这种公权建构体系的大前提是人们对行政权负有崇拜和尊重的主观意愿,而促使行政权具有权威性的大前提又在于行政权本身的有用性和有为性。纵观世界各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行政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渗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当然,这一变化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为公权力存在提供更多的剩余劳动,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行政权行使的必要性、及时性和恰当性。罗素认为进入20世纪以后,公共权力的密度和强度,公共组织的强度在不断升温,政府权力几乎干涉到个人生活的一切领域。他设想在正常的情况下支配国家的人一定希望增加国家对内的活动,行政机构中的人都希望行政能够更多地对社会起作用,既然公共权力扩宽职能有种种充分的理由,所以普通公民对于公共权力在这方面的愿望会有一种说不定是顺从的倾向。因此,要对不断扩张的行政权进行规范和制约,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制度,平衡好权力结构,杜绝行政腐败,防止将行政权异化为行政特权,否则,便是公权建构行政法体系的最大悲哀。

或许有人认为,对行政合同优先性的解释是一种公权理论,它代表了一种更高层次的整体利益,与保护人权相一致。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此问题持赞同或默许的态度。认为集体意志优先于人意志,公共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行政效率胜于行政公正,并且一旦发生了错误的或有瑕疵的行政行为,我国法律也为相对人提供了多种渠道的救济,以致于“行政行为优先性”理论无庸质疑地受到人们的肯定。但是,鲜艳的花朵并非都是无毒的。大量的表述证明了目前理论界行政权确实是归于一种集体化权利倾向的公权理论。这种集体化权利倾向导致个体屈从于某种更高的权威,而这种权威或是神秘的存在物,以集体的名义出现,因此,存在类似社会这样的一个实体。但此种实体又是由许多个体所成,故而这些个体可以游离于道德和法律之外,有自己的权力,要求人们盲目地服从。显然,这样的公权理论并不等于人权保障

理论,实质上还妨碍了人权。

在否定了行政合同的优先性理念后,我们应该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为行政行为的指导

理念,重视和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相对人一方的权利。

2坚持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

2.1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法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处理各项事物时注重人的因素。“人”在这里可以有多种解释: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人的个体。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使人作为个体而非整体的概念出现,保障个人的各项权利得到实现,从而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谐社会理论的价值取向也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是以“自由人联合体”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人的发展过程是与从“虚假的集体”到“真实的集体”的进展相一致的。我们所追求的“真实的集体”是有“人性的个人”所组成的,是消灭了阶级斗争以后达到“大同世界”时人的理想状态,是贯彻“以人为本”思想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意义重大。

第二讲 行政主体

第二篇 第八章 第一节行政主体概念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和特征(教材P138) 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为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 参考 法国,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职能的组织,即享有实施行政职务的权力,并负担由于实施行政职务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政府组织、地方团体、公务法人) 德国,凡属法律规范的调整对象,能够成为权利义务主体的人,即具有权利能力,在法理上赋予特定行政组织以权利能力。 日本,行政主体是行政权的归属者。 德国行政主体类型 国家 公法社团 公营造物 公法财团 具有部分行政能力的行政单位 结论 行政主体理论与制度的产生立基于公私法划分出上 行政主体理论和制度是与地方分权、公务分权不可 分离的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国内行政主体进一步阐释 1、行政主体必须是组织。 2、承担国家行政权力。 3、以自己的名义作出行政行为。 4、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和行政机关的区分 行政主体与行政组织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 被授权组织在依法行使被授予的行政职权时,则成为行政主体的组成部分; 没有经过法律法规的特别授权的行政机关内部机构或某些组织,即使它们行使着行政职权,仍然不具有行政主体的资格,也不可能成为行政主体; 被授权组织在从事行政职权以外的其他活动时,也不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是普通的组织。 二、行政主体的类型 1、外部行政主体和内部行政主体 外部行政主体——→的行政相对人; 内部行政主体——→本行政主体的组成机构、公务员或隶属于本行政主体的其他主体。 2、中央行政主体与地方行政主体 中央行政主体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范围及于全国,行使的职权具有全国性功效的机关或组织 地方行政主体是行使行政职权的范围仅限于本行政区的机关或组织 3、职权行政主体和授权行政主体 职权行政主体是指行使宪法、法律或法规赋予的固有行政职权例:国务院;市政府;房地局 授权行政主体是指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或有权机关依法转予的非固有行政职权。例:上海市地铁运营公司;高校;残疾人联合会;律师协会。 4、地域性行政主体与公务性行政主体 地域性行政主体是指以行政地域为基础,行使行政职权的范围对象与行政主体所处的行政地域紧密联系的组织;例如:地方税务局 公务性行政主体是指依法从事一定的公务活动,不以地域为设立标准,独立享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与义务的行政主体。例如:海关总署,上海海关 三、行政主体的资格(增加) (一)概念 行政主体的资格是行政机关或有关组织以独立法律地位与管理者身份参加行政法律关系时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的资格取得 1、职权行政主体资格的取得应具备以下条件:依法成立,拥有法定职权,具有 法定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拥有独立的行政经费,拥有必要的办公条件,经过

合同法重点知识总结(20200604034058)

、合同法的概念合同法,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合同法,是指规范合同的专门法典,如《中华人民共 和国合同法》。广义的合同法,是指关于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通则》、《海商 法》、《著作权法》以及涉及合同的条例、办法、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等。 合同法是通过规范民事主体的合同行为,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民事财产 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广义的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法律规范总称 狭义的合同法:合同法典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 合同法调整对象与调整范围 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分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一,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合同法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 调整范围:主体: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订立的合同;种类:经济 合同、技术合同、其他各类有关债权债务的民事合同。 三、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 合同法本质上调整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合同法的地位是民法体系中重要的民事单行法 四、《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合同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五、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 终的根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位。 3.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 (二)自愿原则 自愿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根据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 止民事法律关系。 1?缔结合同的自由。 2?选择相对人的自由。 3?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4?变更解除合同的自由。 5?决定合同方式的自由。 (三)公平原则 1?包含等价有偿的意思,在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当事人取 得他人财产利益应向他方给付相应的对价。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 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 合理分配。 2?公平原则的体现: (1)情事变更制度:是指作为法律关系存在的前提的情形,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之比较及思考-李金祥.doc

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之比较及思考/李金祥 - 行政与民事之比较及思考 行政合同在我国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出现一项新生事物。它与原来以命令强制为特征的行政行为相比更温和、更富有弹性。现在,我国已经有了基本行政合同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还很不完善。首先,在理论上没有一个占主导地位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赞同的对“行政合同”的界定。在立法上我国不仅无统一的行政合同法,而且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并无“行政合同”的表述。所以也没有确立区分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标准。其次,行政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很不完善。由于行政合同实际上是由民事合同发展而来,民法和合同法的基本原理也确实在行政合同中得到了援用。所以往往就照搬照套民事合同纠纷的法律救济手段。因此本文试从合同理论方面将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进行比较,以求在行政合同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合同,又称契约,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

系的协议。当然,这是指民法债权合同而言的,事实上合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合同不仅包括民法上的债权合同、物权合同和身份合同,而且包括国家法上的国家合同、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和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等①。我国1999年颁布的统一合同法的立法原意对合同的界定基本上采取的是债权合同的概念(还包括部分物权),大体上与多数国家民事立法的合同概念相一致。这样的合同概念,体现了民商合一的原则,但并不包揽行政性质合同和人身性质的合同等。“由于合同法只是规范反映交易关系的民事合同,而反映行政关系的行政合同、劳动关系的合同等,即使在名称上称为合同,因其不是对交易关系的反映,因此,不应属于合同法所称的合同范畴。……不以反映交易关系的协议,因不受合同法规范调整,可以通过制订单行行政法规的方式予以调整” ②。我国采用狭义合同概念,将行政合同排除在统一合同法的调整之外,一方面是从立法技术角度考虑的,另一方面是从行政合同的特殊性考虑的。因为行政合同多以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地位不对等为特征,以保障公共利益为优先考虑,这与整个合同法建立在当事人地位平等基础上,并以平等地保护合同当事人合法权益为首要的和直接的立法目的不同,那么反映到具体制度的构建上也必然不同。因此,不宜将这两个理论基础不同的合同制度统一规定于一部合同法中。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合同的不争事实表明我们并没有忽视行政合同的存在,而是将民事合同的种种优点嫁接到行政管理中,那么我们应该在广义的合同范围内将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进行比较。 行政合同又称(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

授权性行政主体有哪些

授权性行政主体有哪些 高等学校(文凭、学位证书颁发受教育部有关法律、法规授权)、国家电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权)、银行(货币管理权:罚没假币、更换损坏的货币)、还有公用事业企业如邮政企业等授权机构或企业;还有社会团体,如行业协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经批准的自治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可以成为行政主体。 什么是授权 将权力以法定的程序委托给个人、机关或组织代为行使即为授权,被委托对象就是授权性主体。那么行政授权就是在行政组织中的上级机关以法定程序将一定权力委托下级机关或公务员行使的行为。 下级行政机关或者公务员经授权,可以在授权范围内独立处理有关行政事务。在行政授权关系中,被授权人有权对被授权人进行指挥和监督,被授权人有义务按照规定完成任务。被授权人和被授权人都是法定行政机关。授权一旦发生,将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效。 为什么要授权 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事务繁多、复杂。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行政机关必须调动所有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行政机关的职能不断扩大,管理事务不断增多。因此,为了有效地履行职责,行政机关必须实行分权或授权,将大量的行政工作交给下级行政机关或公务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产生一个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在较低水平,因此,行政授权的

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行政许可的条件 1、良好的组织和人员基础。包括管理目标的确立,方向也要正确,任务要明确;行政组织已经建立起来,组织结构体系还要完善,要素也要完备,功能完善;本组织内部人员安排已大致确定,不再担心部内变动过多;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良好,员工情绪良好,忠于职守。 2、适当的时机,这个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有关系。

合同法与招投标法知识点总结

工程建设中合同法与招标投标法章节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概述 1、建设工程承包与发包的方式:招标投标方式、直接发包方式 2、法律关系的实质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存在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3、法律关系主体:参见建设活动或者建设管理活动,享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调整,享有相应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当事人,建设关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4、建设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参加建设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共同纸箱的对象。建设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 5、建设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建设权利和建设义务 6、工程项目的审查权限:工程项目由计划部门审查;大中型的工程项目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审查;小型项目的工程项目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计划管理机构或省、市、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查 7、勘察设计任务书的审批:大中型项目国务院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重大项目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报国务院批准8、编制勘察设计文件是安排组织施工的依据9、工程开工准备—甲方(发包单位)根据计划要求的建设进度和工作实际情况组织精干班子,负责建设准备工作:a、收集相关资料(勘察、设计)b、报审工程所需相关的材料物质计划申请c、办理征地、拆迁手续落实外部条件和施工力量10、组织施工、安装工程准备工作就绪,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提出开工报告11、组织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阶段12、建设项目验

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等单位进行初验13、不经验收就进行生产使用的,施工单位不再承担提前使用造成的工程质量责任14、法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15、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a、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c、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16、代理: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其民事责任由被代理人承担的法律行为17、代理特征:a、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代理行为b、代理人以被代理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c、代理人在被代理人的权限范围内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意志d、被代理人对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18、代理的种类:委托代理、指定代理、法定代理19、无权代理的情况:a、没有代理权而为代理行为b、超越代理权限为代理行为c、代理权终止为代理行为20、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安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21、债就是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2、债产生的依据:a 合同b、侵权c、无因管理d、不当得利23、城乡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乡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等法定活动24、城乡规划的实施:a、选址意见书制度b、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c、建设工程规划许 1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7?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主导倾向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从认识论维度出发去阐释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从而忽略了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本体论维度。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有两个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其中本体论维度是始源性的,而这两个维度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重新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主体性 本体论维度 认识论维度 全幅实践 消解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B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Ο0289(2007)02Ο0034Ο007 近年来,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渐渐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随着人们对近代西方哲学反省的深入,主体性概念和主体性形而上学似乎都成了批判的对象。主体性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统统被推向哲学舞台的边缘,成了不再时髦的话题。然而,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恰恰表明,主体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并没有过时,对于我们来说,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认识论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发动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就这场革命的性质而言,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其次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同样地,马克思也赋予主体性概念以两个不同的维度,即本体论维度和认识论维度。然而,近代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开始,或者无批判地接受了传统本体论中的某种理论,或者干脆撇开本体论,把全部注意力转向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幸的是,这种“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流行病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阐释者们,使他们形成了相应的阐释立场。 比如,恩格斯在评论康德的“自在之物”这一用语时曾经指出:“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动植物体内所产生的化学物质,在有机化学开始把它们一一制造出来以前,一直是这种‘自在之物’;一旦把它们制造出来,‘自在之物’就变成为我之物了。”[1—p225~226]我们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即世界、灵魂和上帝,作为超验的存在物,正是本体论研究的对象。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某种具体的化学物质,如元素。如果真的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超验的自在之物可以转化为经验的为我之物,那么康德意义上的本体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也知道,在康德那里,自在之物也是认识的界限概念,即认 [收稿日期] 2006Ο01Ο10 [作者简介] 俞吾金(1948— ),男,浙江萧山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3 本文得到2003年教育部攻关课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项目批准号:03JZ D002)和2004年教育部攻关课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项目批准号:04JZ D002)的资助,谨此表示感谢。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思想的思考 当时,怀着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踏入了向往的教师行业。可此时,面对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碰撞,使我陷入了教育思想的挣扎中。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中考高考转?年轻教师满怀着对素质教育的期待,以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却还是被告知以成绩分数论成败,事实证明:传统方式教学确实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不免心中起了疑惑:年轻教师该何去何从?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口压力和竞争的加剧。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有出路,上了好大学才有好工作、好生活。家长这样考虑并没有错,这确实是我国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能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学业竞争。基于社会和家庭给予学校的压力,学校不得不以更多的学生能考上好大学作为奋斗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人才观念的单一。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应试教育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目前对人才的理解太单一:唯

有考上好大学才是人才。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贯穿于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在应试教育模式的观念下成长。这种人才观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低下等等。 3.有待改进的职称评定制度。教师的工资与职称紧密相关,而评定职称的主要根据就是学生成绩的高低。这就促使每个老师想法设法提高学生成绩,不少的教师只重视教学成绩,凡是考试需要的就认真地学习,且不惜加班加码;不需要考的内容就不学习;教师在课堂忙于讲课,学生课后忙于作业,师生把精力花在无限制的重复性的练习和复习上,为的就是为考试争个好名次,有利于评职称。这样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教育方法中,素质教育很难实施下去。 改变一种旧的传统教育模式实属不易,前进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但我们还是要努力朝素质教育目标迈进。怎样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老师点亮心中的那盏灯,指引前进的方向。对此,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更合理的筛选人才机制 “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考试卷子上的分数,考个卷面上的高分才是王道。这样的教育方法,无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无视学生个性特长和个别差异,学生只是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状况,师生的心理压力都很大,身心也都十分疲惫,学生并不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势在必行,教师应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浅谈行政合同的性质(参考)

浅谈行政合同的性质(参考) 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站为大家提供了浅谈行政合同的性质,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关系的干预日益广泛,其干涉的手段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已为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行政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契约,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它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实践中出现的国有土地转让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国有公路经营权转让合同、粮食棉花订购合同等等。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轨过程中,涉及行政合同的相关社会事实尚未定型,有关行政合同的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一些理论问题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这其中,有关行政合同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理论上的含混之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行政合同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行政权力因素和民事契约精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作为签约一方的行政主体具有公权力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保证了行政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与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一般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行政主体与相对人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而成的协议,留出了公民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余地。在这里,原本看来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概念行政与合同被奇妙的融合在一起,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行政合同的性质必会具备行政与合同两种行为的某些特征。概括说来,行政合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行政性;一是合同性。 二、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当社会发展的历程步入现代,近代国家守夜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现代国家的通过各种手段介入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范围也日益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经济关系包括合同关系被纳入公法的调整范围,政府的意志也深入了合同的领域,传统的唯当事人意志的合同关系也出现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既行政合同。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则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可避免的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渗入其中,因此行政合同的性质之一就首先表现为行政性。具体说来,

合同法习题及答案

《合同法》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当事人订立合同有(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其他形式)。 2.合同的保全包括(代位权)和(撤销权)。 3.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上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4. 可撤销或可变更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或者变更。 5.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双倍返还定金)。 二、单选题。 1.甲乙签订一份价值30万元的销售合同,约定甲方须支付10万元定金,但是,乙收取定金后违约,没有履行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乙应当返还给甲()。 A、22万元, B、20万元, C、16万元, D、12万元。 2.甲厂向乙大学发函表示:“我厂生产的x型电教室耳机,每副30元。如果贵校需要,请与我厂联系。”乙大学回函:“我校愿向贵厂订购x型耳机1000副,每副单价30元,但需在耳机上附加一个音量调节器。”2个月后,乙大学收到甲厂发来的1000副耳机,但这批耳机上没有音量调节器,于是拒收。在这一过程中( ) A、乙大学违约,因其表示同意购买,合同即已成立 B、甲厂违约,因为乙大学同意购买的是附有音量调节器的耳机 C、双方当事人均违约,因双方均未履行已生效的合同 D、双方当事人都没有违约,因为合同没有成立。乙大学附条件地接受甲厂的要约,是一种新要约而非承诺 3、在以下协议中,属于我国《合同法》调整范围的是() A、离婚协议 B、收养子女协议 C、人身保险协议 D、转移监护权的协议 4、以下行为属于要约的是() A、某公司向客户寄送价目表 B、某拍卖公司在报纸上发布拍卖公告 C、某股份公司在报纸上登载招股说明书 D、某公司向另一公司发去订单 5、乙公司向甲公发出要约,旋又发出一份“要约作废”的函件。甲公司的董事长助理收到乙公司“要约作废”的函件后,忘了交给董事长。第三天甲公司董事长发函给乙公司,提出只

合同法重点知识总结

一、合同法的概念 合同法,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合同法,是指规范合同的专门法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广义的合同法,是指关于合同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通则》、《海商法》、《著作权法》以及涉及合同的条例、办法、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等。 合同法是通过规范民事主体的合同行为,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以商品交换为核心的民事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广义的合同法:调整合同关系法律规范总称 狭义的合同法:合同法典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 合同法调整对象与调整范围 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分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一,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民事法律关系。 第二,合同法是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 调整范围:主体: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订立的合同;种类:经济合同、技术合同、其他各类有关债权债务的民事合同。 三、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 合同法本质上调整动态的财产流转关系 合同法的地位是民法体系中重要的民事单行法 四、《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合同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本法。” 五、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 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位。 3.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 (二)自愿原则 自愿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根据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1.缔结合同的自由。 2.选择相对人的自由。 3.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 4.变更解除合同的自由。 5.决定合同方式的自由。 (三)公平原则 1.包含等价有偿的意思,在民事活动中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以外,当事人取得他人财产利益应向他方给付相应的对价。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公平合理,要大体上平衡,强调一方给付与对方给付之间的等值性,合同上的负担和风险的合理分配。 2.公平原则的体现:

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关于哲学问题的一些思考 读《西方哲学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文章是在第十周写完的,当时没注意到具体的细节,不知道能不能通过。。。。。。 听了方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方老师总是这样,先给出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貌似不可争辩的一些个结论,然后经过无懈可击的逻辑推导,让我们发觉自己是多么的愚蠢,自己习以为常的理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让我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以前没有思考过的但又不得不去思考的基础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点思考,见识浅薄,见笑了。 首先,哲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自由之学,它一切思辨的素材必然来源于生活,哲学必然是关注世界关注人生的,他更多的是生活的一种外延,他也必然有时代发展的印记,这一点从自然哲学到人生哲学的变化便可以体现出来,从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角色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为什么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时代代表理性指引人类前进道路的哲学到中古会变成宗教的仆人?这仅仅是理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吗?仅仅是哲学自己的原因吗?以为每一个思想浪潮的背后多影藏着一个历史的暗流,人类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的超脱于人类的生活。是故,当希腊化时代来临,人类每天面临着战争痛苦的时候,传统的哲学便再难成为人们的指路明灯,转而“治愈系”的人生哲学便孕运而生,人们关于幸福成功的定义由积极转变为消极,之后人生哲学也不能是人类摆脱痛苦烦脑,便需要宗教来给人以幸福。 其次,哲学家也是关注生活的,关注人生的,他们所做的不仅仅是就着自己的好奇而去做一些与生活无关的研究与讨论,因为脱离了生活的研究与讨论是无结果的,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我告诉你,克贝,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热切地希望知道那门称为自然研究的哲学,希望知道事物的原因,知道一件东西为什么存在,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消灭。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高尚的事业。······最后才得出结论:我自己是完全没有能力作这种研究的,绝对不行;人唯一能做的便是认识你自己。” 想到哲学与哲学家的意义,不禁想起苏格拉底之洞,一个哲人他具有超人的智慧,他可以发现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永恒不变的实体,他是选择像赫里科特利那样做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还是回到洞穴中,告诉其他的人,原来世界是另一番景象,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并为之付出了生命。这并不是反对哲学的原动力是好奇,只是说明了哲学是可以有用的,哲学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世界,当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的国家与民族遭与苦难时,哲学家必然是想着去解救他们。当然,我依旧以为哲学是这样一个东西——“它是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它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后来想了一下,大概是这样子罢:哲学本身是一门自由的学科,但是哲学家却不大会做到“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习惯才是生活最伟大的导师,当李刚的汽车驶向一个认为虚空是世界本质的人时,他不可能不躲开,习惯使他这样,并不是高深的理论使他这样。

行政合同的原则

行政合同的原则 篇一: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原则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XX 行政合同的司法审查原则核心内容:行政合同的关于司法的审查原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呢?合法性审查原则、过错责任原则、经济利益平衡原则和调解原则,遵循这些原则将可以获得相应的保障,法律快车xx希望下文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作为法律专业工作人员,在民事活动中,起草和审查合同是诉讼律师和非诉讼律师均要掌握的一项基本业务。对于任何需要审查的合同,不论合同的标题是如何表述的,首先应当通过阅读整个合同的全部条款,准确把握合同项下所涉法律关系的性质,以确定该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在审查合同前,必须认真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同时,注意平时收集有关的合同范本,尽量根据权威部门推荐的示范文本,并结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查。行政合同是在非平等主体之间签订的、以实现某种行政管理为目的新型合同,它具有合同的一般共性,同时又是行政主体行使的区别于一般权力性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相关法律知识: 1、合法性审查原则

行政合同的合法性审查和单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具有共同特点,即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评价,包括行为的主体、内容和程序是否合法。但行政合同又具有合同的一般特点,如订立合同的主体资格、合同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效、合同双方当事人变更和解除合同是否合法、违约责任的承担等。由于实践中大量的行政合同纠纷都是因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特权而引起的。行政特权一方面使行政合同按照既定的目标顺利有效地进行,为国家实现行政管理所必须;另一方面由于行政主体违法或不当行使特权给相对方造成损失,使合同对方当事人的权利无法实现,违背了法治行政和行政合同的宗旨,故而对行政合同行为的合法性审查重心应放在行政主体签订和履行合同的行政特权是否合法与适当、相对人的权利是否真正得到实现上。 2、过错责任原则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retype/zoom/201ee2ba360cba1aa811dada?pn=2&x=0&y=12 75&raww=168&rawh=44&o=png_6_0_0_135_1148_126_36__&t ype=pic&aimh=44&md5sum=20XXc5ccee546f94975d129c111b bcac&sign=1fdc723a81&zoom=&png=10829-&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行政合同中的过错责任和民事经济合同中的过错责任是相同的,体现了合同责任的共性,即谁有过错,谁承担责

合同法综合练习三重点讲义资料

综合练习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是( ) A、诚实信用原则 B、协作原则 C、经济合理原则 D、情势变更原则 合同法基本原则:1、合同自由原则。2、诚实信用原则3、合法原则4、鼓励交易原则。合同履行的原则:(一)适当履行原则。(二)协作履行原则(三)经济合理原则。(四)情事变更原则。 2、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先后履行顺序已有约定,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可在先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未履行之前或履行有暇疵时,拒绝对方的履行请求,合同法称此为( ) A、先履行抗辩权 B、同时履行抗辩权 C、不安抗辩权 D、先诉抗辩权 3、相对性是合同的主要特征,下列不属于合同相对性范围的是( ) A、合同主体的相对性 B、订约方式的相对性 C、合同内容的相对性 D、合同规则的相对性 4、甲和乙订立合同,合同规定,甲应在乙交付货物后10天内付款。乙交付的货物未能符合合同约定的标准,被拒收,乙于10日期满要求甲支付货款,甲可行使( ) A、不安抗辩权 B、先履行抗辩权 C、同时履行抗辩权 D、先诉抗辩权 5、合同中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义务时,当第三人未能履行或履行有暇疵时,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主体是( ) A、合同债务人 B、第三人 C、合同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 D、合同债务人和第三人连带承担 6、甲享有对乙的到期债权100万元,同时,甲欠丙80万元,该债务已到期。此时,甲没有其他财产偿还给丙,但为逃避该笔债务,甲一直不积极催讨对乙的到期债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乙 B、丙的诉讼请求为100万元 C、丙既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乙,也可以以甲的名义起诉乙 D、丙可以以乙为被申请人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七十三条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7、在债权人行使代位权诉讼中,债务人的诉讼地位为( ) A、被告 B、第三人 C、由人民法院确定 D、由债权人确定 8、在债权人提起撤销权诉讼中,一旦债务人的行为被撤销,则债务人的行为无效始于 ( ) A、人民法院判决之日 B、债权人提起诉讼之日 C、债务人实施该行为日 D、人民法院判决确定的日期 9、合同承受中被移转的合同属于( ) A、单务合同 B、双务合同 C、可以是单务合同,也可以是双务合同 D、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即可 10、下列关于相对人同意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将其对乙的债权让与丙,需要征得乙的同意 B、甲将其对乙的债务转由丙承担,需要征得乙的同意 C、甲公司向乙银行表示自愿承担丙公司欠乙银行的债务,不需要征得乙银行的同意 D、甲租赁乙的房子,在租期内乙将房子出售给丙,甲想继续租赁必须征得丙的同意 第八十四条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11、下列行为符合合同转让规定的是( )

最新合同法重点知识

一、合同的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一)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合同是一种合意,即双方意思表达一致。 (三)合同存在于创立法律关系、变更已有的法律关系。终止已有的法律关系的阶段。 注意:不包括婚姻、收养、监护等有身份关系的协议。 一、要约 (一)概念 在许多场合又称为发价、发盘。《合同法》第14条第1款定义:要约是指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二)要约的条件 第14条第2款:(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三)失效 《合同法》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3)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四)要约的撤回:发出后,生效前 《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五)要约的撤回:生效后,承诺前 《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合同法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六)要约邀请 1、含义:又称为要约引诱,,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2、要约邀请的常见表现形式 寄送的价物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内容符合要约规定的} 二、承诺 (一)概念: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二)条件 1、承诺是对要约同意的意思表示 2、承诺必须是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答复 3、承诺必须是不附条件地同意要约的各项条款 4、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三)生效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势订立合同的,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知道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 (四)撤回 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承诺可以撤回但不能撤销。 (五)内容 1、对承诺内容的要求 镜像规则:承诺必须与要约的内容完全一致。 承诺不得对要约作出实质性变更。 (1)实质性变更 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2)非实质性变更 除上述之外的变更①在承诺中提出了要约人法定义务②在承诺中增加了说明性条款③承诺

关于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哲学思考

提要:热点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位和作 热点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 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时代性、挑战性、普遍性、敏感性、流变性的特征。搞好热点报道,要借助于唯物辩证法,以科学、辩证、客观的思维方式来正确把握,要处理好如下一些关系:热点问题,冷静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共性着眼,个性着手;善于分析,解剖矛盾;力戒片面,把握好度”;端正动机,讲究效果。 从上述对热点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其特性的分析中看出,热点问题的报道离不开对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把握。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要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以下一些关系: 热点问题冷静思考 社会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如下海经商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股票热”,价 格战热”等等,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关键问题是,面对此起彼伏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不能回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介入,积极捕捉,勇于触及,如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王顾左右而言它”,就是放弃了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另一方面,对热点问题要冷思考,要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周密部署,切不可 头脑发热、草率从事。热点问题往往因触及各种利益关系而变得十分敏感,人们议论纷纷莫 衷一是,它是社会心态与公众情绪的晴雨表”。因此,首先要了解其各种议论、意见、建议 及锋芒所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正确把握热点问题的本质所在;要对产生热点问题的诸多 因素及来龙去脉、发展趋势作深入了解;对热点问题及其它事物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方面也要有全面了解。 媒体要立足全局,把热点问题选准选好。哪些问题要突出报道,哪些问题暂不宜报道,哪些问题要大声疾呼,哪些问题则淡化处理,哪些问题要加热”,哪些问题要降温”,都要 从纵览全局的高度去正确把握。在选择热点问题报道时,必须考虑到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条件。如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只是由于不重视或认识上的歧见而久拖不决,就要靠舆论的力量来加以推动。如果问题确实存在,但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一段时期内还没有解决 问题的可能性,媒体如不顾客观实际,凭一时主观冲动,为其推波助澜,不仅无助于解决问 题,反而会激化矛盾,使问题复杂化,影响社会稳定。总之,要从实际出发,帮忙不添乱,切不可为追求 轰动效应”,去盲目地炒”新闻,给实际工作添乱。有些社会问题本来不该 热”,新闻媒体就不能盲目起哄,应该在舆论上泼点凉水。一段时期,社会上曾出现一股追 星热”,出现了一批追星族”,他们追的是歌星、舞星、笑星、球星,有的人追到如痴如迷的程度。而对科技之星、教育之星,则毫无兴趣,有的发烧友、追星族,甚至连邓稼先、袁隆平等杰出科学家的名字都不知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媒体热衷于报道 歌星、影星的所谓名人轶事有密切关系。有的媒体采编人员头脑发热,在版面、荧屏上充斥 着这些明星的奇闻秘事,而对推动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及人文工作者则宣传甚少。可见,媒体工作者一定要头脑冷静,不该热”的问题不能人为炒热,即使社会上热”,舆论上也要冷下来;而该热”的问题不能态度冷漠,缄默不言。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首先是从人们直接感知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的。这些现象裸露 在事物的表层,直接呈现在人们感官之前。记者认识热点问题,也是从多次重复感受这些现

行政合同中的特权

行政合同中的特权 行政 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为了行使行政职能、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 目标,而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过协商,相互意思表示一 致所达成的协议。运用合同方式管理国家事务是现代国家一个日 渐增长的现象,尽管行政主体有时不得不利用命令方式完成行政 任务,但很多时候,行政主体是用富有弹性的合同方式来代替生 硬的命令完成行政任务。与其他行政行为相比,行政合同行为是 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行政管理目标固定化、法律化,并在合同中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做既是为迎合现代,行政民主观念的更新——被管理方与管理方具有更趋平衡的 地位,增加被管理方在行政中的参与民主,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益。这也体现了行政合同的 魅力是权利因素与契约精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它是行政主体与 相对人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而达成的协议,另一方面作为签约一 方的行政主体仍保持其原有公权力的身份,保证其行政目的。 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的合同是当事人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所进行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基于这一点,再加上对行政合同内 容与效力的考察,行政法学界部分学者认为行政合同主体双方权 利义务对等或者说地位在本质上平等,这也许是对行政民主化的 一种美好期望。然而,正如日本学者和田英夫所说的:“行政契

约最终要附带条件,而且必然在行政法上受到修正、加工和改变,从而与私法契约相区别。”连向来以平等自居的英国人也通过判 例形式得出“契约不能束缚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结论。可见,行政合同中权力因素确实存在。这种权力在行政合同中是以行政 主体特权的形式存在的,这应该是行政合同的一个特点。所谓的 特权是指在普通合同中当事人双方不可能享有的权力,具体概括 行政主体在行政合同中特权是指:在行政法上确认的或在行政合 同条款中规定的,作为签约一方的行政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享有的不同于普通合同中规定的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对等 关系而存在的对合同单方面行使公权力的强制性权力。 从特权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特权是为了保障公共利益,离开 这一目的的“特权”应属于权力的滥用,而这两者之间常常难以 区别。既然特权的存在很容易与滥用职权相混淆,那么为什么各 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行政合同特权的存在?我们知道,行政 合同中行政主体代表公共利益,当今社会,公共利益常常具有超 个人利益的需要,不赋予行政主体一定的“特权”,而仅遵守一 般合同规则恐难以实现行政效益最大化。所以讲,特权的存在还 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 各国对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特权规定各不相同,这其中以 法国最具代表性。法国行政法通过判例创造了行政主体最完整的 特权,它包括:(1)基于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必须得到政府的特别 信任,行政主体否决合法招标权;(2)要求对方当事人本人履行

行政主体

一、行政主体概念 (一)行政主体的内涵及性质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 行政主体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法律概念。虽然至今法律规范中尚无这一直接专用语,但行政法学中的行政主体不是一个纯理论化的概念。一方面,这是根据行政法律制度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的法律规定与要求的总结与提炼,如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对行政行为主体要求的规定等;另一方面,对行政主体概念的理解及其条件、范围的界定,又将直接涉及到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与行政裁判制度中的确认与适用,决定着行政法律关系的判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及法律责任的承担。[2] 也有学者认为,在我国行政主体不是法律概念,而主要是一种行政法学的概念,它是行政法学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而对关系参加人进行抽象而创制的概念。[3] (二)行政主体概念存在的理由 在我国的行政法学研究上,历来都是以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为对象,而没有从行政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行政工作人员是不能等同的。行政法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哪一个行政机关有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也就是哪一个行政机关能够成为行政主体。因此,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的存在,既是基于实践的需要,也是行政法学对实践的抽象概括。具体理由是: (1)实现依法行政的需要。我国行政机关中较为严重地存在着的互相扯皮、推诿责任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职责不明、权限不明、主体地位不明确所造成。因此,依法行政的实现,首先要求对复杂的行政组织进行主体资格的确定。这是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 (2)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行政行为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作出的。它具有国家强制力,直接影响者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不是行政主体作出的行为就不是行政行为;不具备法定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为就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 (3)确定行政诉讼被诉人的需要。确定行政机关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应诉人,首先要确定该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确定被诉行政行为的被诉人,也就只能看该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是哪一个行政机关。 (4)行政活动保持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行政活动是由国家公务员实施的,而实施行政活动的公务员数量众多,且又有所不同。依据依法行政的原则,就要求有行政主体存在,由它把众多的、先后不同的公务员的行为统一起来,承担由各个公务员的行为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因此,行政主体是保证行政活动连续统一的一种法律上的技术。 由此可见.在行政法学上采用行政主体这一概念不仅是基于理论上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实践的需要。[4] (三)行政主体的地位 行政主体的地位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但在这里限指法律地位。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是指行政主体在国家行政管理中权利、义务的综合体现。而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以外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存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