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黎平旅游·肇兴侗寨导游词一

黎平旅游·肇兴侗寨导游词一

侗乡之都曙光之城——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导游词肇兴景区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到黎平侗乡来观光旅游。

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前往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侗乡最大的侗寨,被称为“侗乡第一寨”的肇兴景区,一同领略侗乡古老的文化和古朴的风情。

从黎平县城,上黎平至洛香高速公路,到肇兴只要40分钟。

在前往肇兴的途中,有很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在这里,先讲一讲侗寨的独特的文化习俗。

侗族是一个很讲文明礼貌的民族,侗语的称谓很讲究,姑娘叫“腊乜”,小伙子叫“腊汉”。

侗语称父亲叫“补”,称母亲叫“馁”。

对结婚有了孩子的男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被看作是不懂礼,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侗语称“补×”、“馁×”,也就是“某某的爸爸”、“某某的妈妈”,侗语称呼是将父母称谓冠在小孩名字之前。

侗族青年男女在社交逗趣时,对对方有一种很特别的称呼,男的称女的为“买克”,意思是“别人的媳妇”,女的称男的为“少克”。

这种称呼其目的是试探对方是否已有婚约在身,同时也是为了相互逗趣、嬉闹。

一般场合不可随意用来称呼。

侗寨有八大奇特的传统文化:第一奇:没有鼓楼不成寨都说侗乡有“三宝”,想问下各位,知道是哪三宝吗?对了!就是“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寨就必定有鼓楼,有鼓楼的就一定是侗寨。

它是侗寨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是侗族人民集会、议事、祭祀、休闲娱乐的地方。

鼓楼一般是建在侗寨或“团”中风水、视线最好的地方。

而且鼓楼、花桥、戏台是三位一体存在的,缺一不可。

一般的侗寨都会有一座鼓楼、一座花桥、一座戏台,但肇兴侗寨很大气,一共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被称为“肇兴鼓楼群”,是侗乡鼓楼之最,也是肇兴侗寨最显著的标志,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还有一座独特的鼓楼就是述洞的独柱鼓楼,即鼓楼中间只有一根主柱,区别于其他鼓楼的四根主柱,它古老而独特,被公认为侗族鼓楼的始祖,也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

第二奇:雕檐画栋桥上盖花桥即“风雨桥”是侗寨的另一种标志性建筑,它不但是过往河溪的交通要道,还是侗家人劳动之余休息纳凉、遮阳避雨、谈古论今、交流生产经验、唱歌娱乐、社交休闲的地方。

人们都喜欢把家里装饰得富丽豪华,侗族人民却把最好的雕檐画栋用在“风雨桥”上。

风雨桥重檐翘角,桥廊上方画有集民族文化大成的彩绘壁画,壁画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侗族神话故事、祖先传说、风俗节日场景、侗族的图腾标志(“三鱼共头”、龙、凤)以及侗族人民日常劳作图案等,充分体现咱们侗族的文化内涵。

顶部和翘角飞檐上饰有龙、凤、飞鸟、葫芦串、仙鹤等图腾物,这些给原本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鼓楼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侗族建筑艺术的又一道风景线。

第三奇:合唱不用指挥带这是指“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音乐,一人领,众人合,如蝉鸣,如鸟叫,以旋律优美的多声部自然和声在法国巴黎轰动了世界音乐界,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于2009年9月30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贵州省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侗族人民的骄傲。

侗族人有句老话:“饭养身,歌养心”,以歌记事、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警世,而且侗族人从小学歌,老人在家教歌,歌师走寨传歌,所以只要是侗家儿女,怎么样都能哼上一两句侗歌。

喜庆之事,侗族都载歌载舞,有歌舞处必唱“大歌”,少则数人,多则数十数百甚至数万人,场面宏大,气势震撼人心。

侗族大歌包括大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敬酒歌等。

其中,大歌《蝉之歌》、洪州琵琶歌《晚辈要把老人敬》、尚重琵琶歌《丢久不见长相思》等是侗歌的代表作。

等咱们到了肇兴,必能一饱耳福了。

第四奇:贵客拦在寨门外贵宾来了赶紧请进门啊,怎么还要拦在寨门外呢?奇怪了吧?其实这正是我们侗家人热情好客的表现。

每逢重大节日、两寨之间男女婚嫁、各种原因的相互庆贺及有贵宾来时,会有盛装的姑娘、小伙子们到寨门外设下重重路障,唱拦路歌、摆拦路酒,将客人“拒”在寨门口。

只有客人对上拦路歌、喝了拦路酒,或燃起鞭炮表示对主人的敬意后,才会撤下路障,迎客进寨。

客人离去时,又会备办礼物,来到寨门口,拦路唱歌表示挽留,主客对唱,依依惜别。

进门要唱歌,出门要唱歌,喝酒也要唱歌,所以,侗家人常说:“不会唱歌难作客。

”而寨门,也就成了一个寨子的门户,好客的侗乡人特意把贵宾“拒”在寨门外来表达他们的敦厚和友好,展示侗寨的和谐与热情。

第五奇:鸡鸭鱼肉腌酸菜“侗不离酸”、“无酸不成菜”是侗家人的饮食习惯。

酸食已经成为侗家人不可或缺的食品。

制酸技术之精湛、酸品种之多,早已名声在外,酸制品既有鸡鸭鱼肉,又有蔬菜果品。

其中以腌鱼、腌肉为酸食的精品,是侗家人待客必备的美味佳肴。

所以喜欢吃酸食的朋友,到咱们侗寨,不仅可以一饱眼福,又可一饱口福。

第六奇:油茶待客单只筷油茶是侗家的咖啡,侗家喜食油茶,每天早上必食油茶,或家来贵宾,必以油茶待客。

那油茶怎么做的呢?首先将茶油烧沸,将晒干的糯米饭倒入,待其炸成金黄色,立即捞出,制成“米花”。

然后将油舀出,将少量米粒放入锅中炒焦,再放入干茶叶。

当闻到扑鼻香味时,立即掺水,待其煮沸,制成油茶汤。

将热饭、凉饭或粑粑盛入碗中,接着将米花、炒焦的黄豆或花生,葱花等覆在其上,再将滤过渣的油茶汤淋在饭上,便成了美味可口的侗家油茶。

吃油茶时,主人经常不放筷子或只放一支筷子,表示”一心一意”。

侗寨的早晨,油茶香满寨。

第七奇:村村寨寨祭老太黎平侗族祭祀的老太也就是“萨岁”,萨,侗音,祖母的意思。

萨岁是侗族抗敌殉难的民族英雄,侗族视萨岁为保护神和战神。

侗族社区,村村寨寨都设置有萨坛,不准闲人随便进入萨坛。

在逢年过节或专门祭祀之日就会出现“村村寨寨祭老太”景观,大年初一、初二在所有侗寨都可欣赏到这一大“奇事”。

尤其以六甲祭萨最为隆重。

祭萨当天,人们穿着民族盛装,聚集于萨坛前举行盛大的祭祀礼仪。

然后用火镰击石取火种,点燃象征萨岁给侗家人带来吉祥幸福的艾草,并将火种带回家中炊煮。

然后人们在萨坛前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芦笙、多耶、踩歌堂、念颂祭词,向众人叙述萨岁的生平功绩,歌颂萨岁的恩德。

这样,既乞求萨岁保佑村寨,保人财兴旺,百事吉祥;又利用祭萨活动传承历史、民族文化;教育后代热爱生命,铭记祖先恩德;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精神民俗和风彩。

第八奇:新娘进门悄悄来侗寨“偷亲”习俗传承至今,不偷,就意味着对舅家不尊重,所以娶新娘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进行。

侗族“偷亲”最集中的是春节。

从大年除夕之夜开始,由新郎或媒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回新郎家,然后在大年初三至初八这一期间举行隆重的婚礼。

婚礼过后,新娘回到娘家,不住夫家,只是逢年过节或农忙时才到夫家做客或帮忙。

直到有了身孕,才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

半夜里放鞭炮庆贺的侗家越多,说明“偷亲”成功的人家就越多。

侗乡第一寨——肇兴肇兴,俗名“六洞”、“略懂”、“宰肇”。

“肇”在侗语中是“最先、开始”的意思,肇兴也就是这一方侗族人民最先开始生息繁衍的村落。

据传,村民的先祖陆闹陆暖两兄弟,从江西迁徙过来,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定居肇兴。

当时这里竹林丛生,荆棘遍野。

于是在一个名叫“象细”的地方挖了一口井,开荒造田,居于井旁。

后来陆闹陆暖的后裔逐渐发展兴旺,村落相应扩大。

分迁到纪堂、登杠、洛香等寨去居住,肇兴为“六洞之根”。

肇兴现有1000多户,4000多人,是全国最大的侗寨,有“侗乡第一寨”之称。

它分为三个行政村,肇兴上寨、肇兴中寨、肇兴下寨(肇兴村)。

整个寨子有五个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五个团分别叫“仁、义、礼、智、信”团,每个团建一座鼓楼,一座花桥、一座戏台,分别叫“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鼓楼,统称为“肇兴鼓楼群”。

鼓楼群是肇兴侗寨最显着的标志。

千家肇洞,坐落在谷地之中,谷地象一只大船,东面村头是“船头”,西面寨脚是“船尾”。

肇兴下寨的信团鼓楼,位于肇兴这艘“大船”的“船尾”上。

依照当地习俗,“船尾”上的鼓楼须建得高,“船头”上的鼓楼须建得矮,这样大船才能远航。

因此,信团鼓楼是肇兴五座鼓楼中最高的一座。

共13层,高28.9米。

鼓楼都为木质结构,楼内底层中央用青石镶砌一个火塘,并围有四条长凳,那是寨子举行重大活动时燃放篝火、老人冬天烤火所用,平时就是集会议事、青年男女行歌坐夜、休息闲聊所用。

火塘四周有四根粗大的主柱,直达顶层,这象征一年四季;四周12根副柱,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

所有的立柱和横枋都用木榫穿合,不用一钉一铆,结实牢固。

信团鼓楼是下两层为四角、四方倒水,上九层为八角、八方倒水。

一层楼檐正中塑有双龙抢宝、鱼虾游戏,各层檐角上塑有虎豹狮猴及飞禽走兽等图腾物,顶层檐下塑有两员武将,各持矛剑,除魔镇邪,守护村寨。

尖顶是七个宝胡芦串立的桅杆,顶层的瓦楞上塑有五龙飞天,它们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因此当地人称它“五龙楼”。

横枋、四壁和门上彩绘龙凤麒麟,鸟兽花卉,山水人物,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鼓楼对面是戏楼,也叫戏台。

是当地村民演侗戏、唱侗歌的舞台。

侗戏是侗族戏曲剧种。

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

是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始创的,具有独特浓厚的民族风格。

而吴文彩也当之无愧的成了“侗戏的鼻祖”。

鼓楼前的坪子叫鼓楼坪,也叫歌坪,是踩堂歌用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附近村寨敲起锣鼓,鸣放铁炮,人们就欢聚在这块鼓楼坪前,在芦笙的引导下,男女各自围成圆圈,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另外,在重大节日,寨上的人也会聚在这里,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就叫做“踩歌堂”,侗话叫“哆耶”。

智团鼓楼,与信团鼓楼不同,与寨上其它的鼓楼也不同:没有葫芦串尖顶,顶层是四方倒水形,采用歇山式屋面,有主屋脊,四角高,鼓楼不高,风格古朴。

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里是个“船篷”之地,“船篷”之地建高楼,那就不象“船篷”了。

所以智团鼓楼只建9层,高14、8米。

屋脊中央红日四射,两端上的鸬鹚头朝外、尾向里,表达了智团人的美好愿望。

礼团鼓楼,13层,高23.1米。

鼓楼上方,是侗族的“萨坛”,“萨”是侗家“祖母”,奉为神,至高无上的神,能呼风唤雨,庇护村寨,保境安民。

每逢新年,侗寨都会举行隆重的祭萨活动,表示对祖母神——“萨”的崇敬。

萨坛,就是萨神安放的地方,一般都是用石头砌成圆丘,丘上栽一株黄杨,旁边放一把雨伞;周围有十二个或二十四个小木椿或小石堆。

纸伞和木椿上挂满纸剪,据说这些木椿、石堆表示“守将”之位。

萨坛一般有专人管理,此人是由世袭或卜测产生的,当地称之为“登萨”。

平时萨坛都由“登萨”管理,不是祭祀之日,其他人不得随便进入。

仁团花桥紧接着是仁团鼓楼和戏台,和其它鼓楼花桥和戏台一样,具有同样的建筑特点和功能。

仁团鼓楼是五座鼓楼中层数最少的一座。

层数少,就是因为它处于“大船”的“船头”上,矮小轻便才能确保船只昂首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