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戏剧的文学常识(张慧转)教学内容
戏剧的文学常识(张慧转)教学内容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 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 “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 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 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 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 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 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 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 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 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 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 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 “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 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 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 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 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 “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 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 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 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 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 万化”的。
的主要不是为了供阅读,而是为了演出。 像关汉卿、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 用毕生的精力写的几十部剧本,莫不如此。 因此写作剧本的规律,必须受舞台艺术规 律的制约。
戏曲角色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 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 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 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 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 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 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 “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 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 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 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 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 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 象)等等。
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 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 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 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 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 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 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 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 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 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 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 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 “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 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 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 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 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 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3、几个名词术语、戏剧的几大要素 :
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
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戏 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 剧性。
旦行 旦行,京剧的主要行当之一,指戏 曲中的女性形象。 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
戏剧的文学常识(张慧转)
2、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 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 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 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扑 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 《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 霸等。重跌扑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 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 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 脸。
•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 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 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 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 两大分支。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 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 现代剧(如《雷雨》);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 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创作剧本的目
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 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 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 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 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 (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 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 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 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 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 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 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 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 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 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 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 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4、戏剧分类
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 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