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应用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界面研究 以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转喻为例
口丁晓宇
摘要:隐喻与转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隐喻的实质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概念,实现由源域向目 标域的映射。转喻的实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隐喻与转喻的界面在一定程 度上属于临界双方的互动关系。本文以英语“fi re”和汉语“火”的隐喻与转喻为例,对隐喻与转喻的界面进行研究,通 过语料分析可以发现,隐喻与转喻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并非固定不变 关键词:隐喻转喻fire火连续体
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隐喻与转喻逐步开始成为认知语 言学研究的焦点。在西方传统理论中,隐喻与转喻是经常 在诗歌和小说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Lakcoff&Johnson (1980)在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与转 喻做出了新的阐释与定义。隐喻发生在不同认知域内,实 质是使用 个概念认知另一概念,最终实现由源域向目标 域的映射,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转喻是发生在 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 理通道;转喻是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之上,通常用一个容 易突出显现的,易被感知的事物来解释另一 事物。虽然认 知域是区分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主要标准,但是“域” 汉语“被”字句。基本结构为“过去分词”。如: (1 0)原丈:清晨往松林里去散步,我在林荫路畔发 见了一束被遗弃了的蔷薇。 译文:Rambling through a pine forest early in the morning,I came across a bunch of forsaken roses 1Ying by the shady ways ide. “被”字句充当定语成分。汉语原文为简单句, “被”字句在汉语原文中充当宾语“蔷薇”的定语,译 文沿用原文的主语“我”和谓语“发现”,以过去分词 “forsaken”充当定语,对应汉语“被”字句。 三、结语 “被”字句是汉语重要的特殊句式。奈达提出,“… 种语言可以表达的事物同样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英 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字句在形式和语义上都很接近, 貌似是最为理想的表达。但基于语料库考察翻译名家的汉 英翻译实践发现,汉语“被”字句主要充当谓语成分,也 可作为宾语、定语或状语使用:汉语“被”字句并非总是 对应英语的被动句式,译文灵活运用了6种不同的翻译方 法表达被动含义。这与奈达提出的“译文应该寻求动态对 应,而非形式对应”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2015.1l 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概念 隐喻与概念转喻的区分难以界定。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 与转喻都是来自人们的生活和实际经验。“火”在人类文 明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世界的 认识与对“火”的认识有很大联系。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 的认知思维模式。通过语料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火”可 以划分为不同的认知域。 二、隐喻与转喻的互动联系及界面基础 Lakoff&Johnson(1999)指出,概念隐喻是指在认 知和想象过程中,将一个概念经过一定的投射,转移到另 个概念之中。概念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作为 种认知机制,其基础是事物间的相似联想。在概念隐喻
(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张培基现代散 文汉英翻译语料库的设计、建立和初探”,项目批准号: [201 3myQ14】。)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 986:22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14. [3]王还.荚语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 1983,(6). [4】秦洪武等.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翻译语言研究十年回顾【J】.解放军 外国语学院学报,201 4,(1). [5]张培基.荚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6】Nida,E.h.&C.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 s J 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4). .
(崔红叶郑敏芳 陕西成阳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712O82) 的认知机制中,将一个认知域部分或整体地投射于另一认 知域之上,前者称为源域,后者称为目标域。概念隐喻是 建立在邻近性的基础之上,发生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 凸显的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由于不同的认知机制,隐喻 和转喻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由于 “域”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很多情况下,二者 之间界限模糊。在此过程中,隐喻和转喻的连续关系与界 面连续体产生。作为人类心理的基本认知机制,隐喻和转 喻在认知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喻相对于隐喻更为基 础。Radden&Kvecses(1999)指出,许多转喻认知是隐 喻认知的基础。“metaphtonymy”(隐转喻)一词最早由 Goossens(1990)提出,这一词主要用来说明隐喻和转喻 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Goossens(1995)结合描述人体 各个组成部分的语料库,对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互动关 系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来源于转喻的隐 喻;二是来源于隐喻的转喻;三是转喻包含隐喻;四是隐 喻包含转喻。 三、英语“fi re”和汉语“火”的隐喻与转喻界面 研究 (一)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隐喻 1.英语“fire”视为“消除、免除”的隐喻 “fire”具有毁灭性,能够燃烧摧毁许多物品。当物 品燃烧成灰烬后,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在英语中, 将“fire”引起的“消除性”进行概念化分类。由此便会 产生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形成这样一 种映射。其中的原因可以用一种假定的事实解释:当一个 员工被解雇,他就会与他的工作地点相分离,在他的工作 中消失。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表达者而言,一个人被解雇与 件物品被燃烧成灰烬会产生相同的心理效果,即由存在 到消失。在这里,一件物品的消失投射于员工在工作中的 消失。这种隐喻在英语中是独特的,而在汉语的“火”的 隐喻表达中是不存在的。例如: (1)“I’nl going to fi re the son of a bitch right nOW.”he said. (2)Westborough,Ida s sachusett s-based Proteon Inc puts the need to fire 15%of i ts workforce. 2.汉语“火”视为“繁荣、昌盛”的隐喻 火一旦被引燃,伴随火焰向上升起,会有小火苗产 生,同时散发出光与热,给人们带来明亮、温暖和希望。 火的颜色是火红的,所以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人们遵循 种传统,那就是新娘和新郎在婚礼中要在点有火的盆子 周围转几圈,这寓意着在将来的生活中会有好运,能够幸 福地生活,在中国的话语中通常表达为: “日子过得红红 火火”。在中国的一些商店或者市场上,经常会有一块红 布挂在外面随风飘扬,或者在包装盒的底部放一块红布, 这寓意着这家商店生意兴隆,在汉语的表达中通常为“生 意红火”。简而言之,这一隐喻的表达来源于汉语使用者 使用了火的颜色,即颜色为红色,寓意幸福、好运、名 声、威望和繁荣。如: (3)这和中国国内的红火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英语“fire”和汉语“火”的转喻 1.英语“fire”视为“食物”的转喻 “fire”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火使得人们遗弃 了进食未经加工的食物,煮熟的食物使得人们能够健 语言应用研究 康地生活,并且远离疾病。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使 用“fire”对食物进行加工,例如做米饭、烹炸肉类以 及烘烤面包。“fire”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所以人们将 “fire”视为食物的一部分,所以它们可以放置于同样的 认知域之中。当提及“fire”时,我们倾向于想到食物, 当我们提及食物时,在头脑中会有“fire”的意象。根据 转喻的邻近性原则,“fire”可以用来代替食物,所以形 成了“fire”投射于“食物”的转喻表达,如: (4)Fi re i s ha1f bread. 2.汉语“火”视为“人类现实”的转喻 众所周知,有“火”就会有“烟”,所以“烟火” 是人们每天都要涉及的事物,它们被视为一个整体。 “烟”与“火”组合成的自然世界,是每个人都离不开 的。“烟”与“火”在自然界中存在着,是自然界中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据转喻的邻近性原则,“火”可以用 来代替现实,所以形成了“火”投射于人类现实的转喻表 达。如: (5)如果离开了人间烟火,思想就会枯竭。 四、结论 本文在隐喻与转喻理论的基础上,以英语“fire”和 汉语“火”的隐转喻为例,对隐转喻界面进行研究。通过 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大致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英 汉两个民族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有关“fire”和“火”的隐 转喻表达。但是由于受宗教、哲学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 约,又会形成不同的隐喻与转喻的表达。因此,隐喻与转 喻界面形成的实质是人类利用主客观经验对认知材料进行 加工而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Barcelona,A.On the plausib41ity of claiming a metonymic motivati on for conceptua1 metaphor[A].Ba rce1 on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 Sroad【C】.New York: Mou1ton de Gruyter,2000:31—58. f2】Deignan,A1ice.A corpus 1ingui stic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 ionshiP betweon metonymy and metaphor[J】.Style39, 2005,(1). 【3】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 (1):62-70. 4王丈斌.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 报),2008,(4):46-54. [5】王文斌.论汉语“心”的空间隐喻的结构化….解放军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t,(1).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韩丹,许宁云.指称转喻的回指照应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6,(2). [8】李勇忠.语言结构的转喻认知理据….外国语,2005,(6). [9】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 2007,(1). [10】赵琪.隐性等级幽默的转喻阐释【J】_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