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
56例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
2009-08-14T09:38:37.7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 作者: 张顺花(吉林省延吉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 吉林
延吉
1330
[导读] 观察中医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44-02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中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9例慢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常规治疗,实验组(56例)
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紫草合剂辨证施治,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显效率为55.4%,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显效率为30.2%,有效率
为
69.8%,两组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中药治疗脂肪肝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紫草合剂
中药 脂肪肝
脂肪肝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多,特别在我所在地区已成为仅次于肝炎病毒的第二大肝病病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于2006年4
月至
2007年5月采用联合中药治疗脂肪肝56例,获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109例患者均符合脂肪肝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6例,男50例,女6例,年龄25-65
岁,平均
45岁,饮酒年限5-30年,平均15年。对照组53例,男45例,女8例,年龄20~66岁,平均43岁,饮酒年限5-35年,平均15年。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戒酒,对照组给予每日静滴甘利欣150毫克,并给予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常规治
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紫草合剂辨证施治,服用中药紫草、醋柴胡、白芍、白术、丹参、垂盆草、五味子、决明子、生山楂、鸡内金、泽兰、
黄精、芦荟、酒大黄、鳖甲等加减。
20天为1个疗程,每7天复查肝功能并记录症状、体征变化。
1.3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肝脾肿大缩小或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ALT、AST、GGT及血脂恢复正常。有效:自
觉症状好转或稳定不变,肝脾肿大稳定不变,肝功能检查
ALT、AST、GGT及血脂较前降低≥50% 以上。无效:无改变,达不到以上标准
或病情恶化者。
2
结果
实验组:显效31例(55.4%),有效22例(39.3%),无效3例(5.3%),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显效16例(30.2%),有效21例(39.6%),
无效
16例(30.2%),总有效率69.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典型病例
金某某,男,45岁。2006年6月18日就诊。自诉4年前患过肝炎,经中西医治疗好转。于2个月前出现腹胀,伴有右胁下疼痛,纳差,
乏力,虽坚持在当地服中西药,但病情有所加重,故前来求诊。诊见:形体肥胖,腹胀,伴有右胁下疼痛,口干,口苦,纳差,乏力,便
干,尿黄,舌苔微黄,脉弦滑。
B超提示:脂肪肝。肝功:ALT121U/L,AST91U/LGGT96U/L 血脂:TG3037mmol/L。中医辨证属肝气犯胃。
治以疏肝理气,调和肝胃。用自拟紫草合剂,同时给予每日静滴甘利欣
150毫克,并给予肌苷、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常规治疗20天自觉
症状消失,肝功恢复正常,复查
B超,肝脏正常。停药2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脂肪肝发病机制较复杂,可能与遗传、感染或进食不当等因素引起肝内脂肪堆积有关。由于肝为脂类物质代谢的主要场所,当肝脏或
脂类代谢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便使甘油三脂、磷脂、胆固醇尤其甘油三脂代谢障碍而首先在肝内产生堆积,因而形成诸多病理性改变。
临床表现,一般为腹胀,或肝区胀痛,隐痛,头目不清,全身困重,或体胖;可合并高血脂、高血压、胆石症以及乙肝病毒携带等症。多
数脂肪肝患者始可无明显症状,常因腹胀等消化系症经
B超检查被发现,且可有血脂偏高或其它合并症,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男性略多
于女性。然西医学尚无特殊疗法,唯以保肝、节制饮食作权宜之策;而中医药采取活血化淤、消痰化滞以及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等法。本
病中医归属
“积聚”、“胁痛”范畴,现统称为“肝癖(痞)”。认为系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内所致的,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
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由于历史原因,昔日中医对本病认识较为粗略,每以积聚类之。以积聚见于胸胁为痞癖,从形状描述,痞为
结块,外表可见,癖由内著,结隐僻而难踪,外表不能见,但内有踪迹,可见,二者结合,已近似脂肪肝梗概;从病因机理判断,认为胁
痛有积块,必是饮食大饱或劳力所致,胁左痛多瘀血,胁右痛多痰食。在治疗上提示,胁痛多实,不可轻用补肝,补则易致肝胀,唯有以
和肝疏肝、祛痰化湿、活血消瘀以及清热解毒为大法,以调脏气,祛邪气,足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甚至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