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
2018-07-18T15:12:16.82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9月 作者: 周德菊
[导读]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于陶冶情操、启
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周德菊
贵州省福泉市宏福实验学校 550500
【摘要】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对于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美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9-192-01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
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
家液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本地
“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美术课堂教育以及学生的美术兴趣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现状
不容乐观。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点个人看法:
一、当前初中美术教育现状
我任教于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曾有意对本校现在小学、初中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认识、理解,以及家庭态度、学校课程开设情
况、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长期的详细的暗自观察与分析,发现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几乎所有孩子对绘画都有浓厚的
兴趣。可到初中后却出现了严重的分化,对美术的兴趣呈现锐减趋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我认为有如下
因素:
1.
家庭因素:特别是家庭的误导,现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教育上也舍得投资。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
和夸奖,社会上双休日小孩参加各种美术培训的大有人在。可入学后则以孩子的学习成绩来衡量,也就放弃了画画。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
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慢慢扼杀。因家庭是社会的组成单位,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大环境:认
为画画是玩,是
“不务正业”,只有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课出“分数”,忽略了对
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从而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
学校因素:在我们县有很多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村小,还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在多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
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开设美术课,或者是虚设美术课在上文化课。现在虽然有改观,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及时转变,同时加
上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没改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记得我曾见有一老师,只要上课,就摆一实
物放在讲台上要求学生自己画,老师可也不做任何指导,教学生如何如何的画,只是教学生画。同时,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使学
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这样的美术课何来质量。这严重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是不能忽略的,那
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学校外部因素是大环境,我们很难改变,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
内因,转变教学观念,从课堂抓起,培养其兴趣。
二、对策
1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作为老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与教学全过程。其实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应该清楚学生的心理需求。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由于学生的
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
程中的一种表现。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才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所以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
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七年级《人类的朋友》的美术课上,如果老师一味要求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去做,按书上的表达方法临摹书本上提
供的范画,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对此不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学时的绘画积极性受到挫伤。因而应该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
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动物范画,兴趣往往会产生
“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
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起兴趣,提高创造能力。
2
、灵活教学,提高学生美术能力
(1)注重示范效应,培养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在上美术课的主要问题是相关教材资料缺乏设备不
齐。特别是欣赏课,有些作品经过几次印刷,色彩效果差,图片又不多,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美感。教师生硬的让
学生只是去画画,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画、图册、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
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
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同
时教师上美术课时要搞好课堂教学,自己也要多做示范。它既形象生动,又直观,便于理解、领悟,是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取得理想效果的
教学方法。最好的教学语言就是教师的肢体语言。例如:在初二美术国画的课程中,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
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2)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绘画能力
首先,对于绘画来说,线条是美术语言中最古老、最简洁的艺术语言。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依赖的重要造型手段。长期以来,美术
是动手课、实践课。俗话说:
“熟能生巧”。只有勤思考,多练习,才能得心应手。美术的种类很多,就拿速写来说,操作简便,一支笔,一
张纸足矣,非常适合学生长期坚持大量的练习。坚持进行速写练习,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线描表现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观察事物的敏
锐性、塑造形象的准确性、对物象形态、神态的概括、提炼能力得到较好地促进和发展,长期大量的速写练习,还会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
大量的形象素材。
其次,色彩是构成绘画的重要因素,恰当运用色彩,能够增强绘画的表现力。
在色彩教学中,我针对色彩比较抽象、难度大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第一步,让学生观看色彩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
比如,由红色能想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有的说,
“太阳”,还有的说“火焰”,还有说“红苹果,红花”等等。
第二步,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熟悉色彩。
为了让学生直观体验色彩,教师用粉颜料做演示说明三原色、间色等。首先,教师把原料盒中的品红、柠檬黄、湖蓝直接挤在调色盘
上,此时学生看到红、黄、蓝三原色,接着,教师用笔蘸黄色,再蘸蓝色,在调色盘上调和这两种颜色,
“什么颜色?”教师问,“绿色”,学
生齐声回答。然后,我又调出另两种间色,橙、紫。同学们认真地看着、听着,跃跃欲试,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去调配,亲自体会色彩
带来的快乐。
第三步,能够理解色彩具有心理效应,提高有目的地运用色彩的实际能力。
对于这项目标,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生产贴近的色彩练习。例如,学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就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性格倾向。再如,不
同家居场所的色彩环境,能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举例,并及时予以肯定,大家很快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总之,只要我们老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有趣,学生才能接受,才能多想、多练、多比较,找出
自己的差距,促进自己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提高,打好基础,将来成为社会有用是人才。
参考文献:
[1]
武兰英,刘俊秋.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J].科学中国施静“刍议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
年
8期.
[2]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赵爱梅“美术教学中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 ,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