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15-1949年)
第六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15-1949年)
以上法规,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较少,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颁布的较多。 南京国民政府在继承北洋政府时期教育 制度与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重新制订了教 育宗旨、教育政策、整理并充实了各项教 育法令、法规。幼儿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 时期也步入了制度化发展阶段。
三、 幼稚教育的实施 一)北洋政府时期
1 、几种基本的幼稚园模式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幼稚园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这 和有关规程中幼稚园地位的提高及人们对幼稚园态度的变 化有密切联系。 • 著名的有如, 上海大同幼稚园(1930年) 上海劳工幼儿团(1934年) 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1935年) )(公) 成都实验幼稚园(1941年)
2) 幼稚师范教育有发展 ① 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有了一定发展
在东南大学演讲 时的杜威*
二) 批判封建儿童教育
儿童观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念问题,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家庭中家长的子女观。 在中国封建社会,受封建宗法制儿童观的制约, 家长习惯于把儿童视为自己的隶属品,这种观念 通常表现为强调儿童的服从性和家长对子女的支 配地位。实质上不尊重儿童个体的人格。
鲁迅(1881-1936),蔡元培(1868-1940)
三)对引进国外幼稚教育制度的反思
• 儿童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儿童从家庭教育转向儿童公育的 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形式。在中国是外来品,在传播中存在 机械模仿的弊端,不适合中国国情。 • 从清末创办蒙养院至20年代中期,一般幼儿教育机构,除 一些具有社会慈善性质的以外,大都以招收富裕人家的子 女为主。
• 关于幼稚师范的课程设置。(国家统一制定幼稚师范课程, 促进了幼稚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 • 对幼稚师范学校教员的任职资格进行了规定。为保证幼稚 师范毕业生的合格率,有对幼稚师范科参加会考的规定。
四)《幼稚园设置办法》
• 1916年,修正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关于蒙养园的内容,只对 蒙养园招生对象的年龄、保育宗旨、原则、科目管理和保育人员的资 格、鉴定办法、待遇、规模和设备等作了简要的说明,缺乏具体的规 定。
•
•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
我国自清末颁布幼儿教育章程以来,一直没有关于幼 稚园课程标准的规定,最多在相关章程中略举幼稚园的科 目。因此,清末民初设立的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 上各行其是。 1、形成: 1929年,教育部颁发《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全文分 “幼稚教育总目标” “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 大部分。颁布后,随即成为指导各类幼稚园课程建设的纲 领性文件。 1932年,教育部将其作为正式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公布。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从1932年起,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师 范教育的法令。 如,《师范教育法》(1932年)、《师 范学校规程》(1933年)、《师范学校课程标准》(1934 年)。 • 其中对幼稚师范教育规定较集中的有《师范学校规程》。
《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有幼稚教育,如:
• 师范学校内得设立幼稚师范科。(推动幼稚师范教育的 发展)
第六章 “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的演进 (1915-1949年)
当时中国教育的基本格局: 一方面,“五四”运动前后,在北洋政府 (1912---1927年)和南京 国民政府(1927-1949年)统治区,西方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中国, 涌现出各种教育思潮,开展诸多教育改良活动。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 1921年诞生,1927年建立工农武装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工农大众中进行革命的、科学的教育,新民主主义 教育萌芽,展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者构成当时教育的基本格局。本部分介绍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区的学前教育。
这两所在当时中国堪称最现代化的幼儿师范学校为刚刚 起步的中国幼教师资培养提供了最佳范本,在中国儿童教育史 上有着里程碑意义。
4、历史意义:
1)是我国幼儿教育专家学者第一次在总结自己 实验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国情出发制订的幼儿 教育规程。 2)使我国幼儿教育从最初的模仿抄袭中摆脱出 来,向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迈 出了一步。 3) 公布后,成为1949年之前幼稚园课程设置的 纲领性文件。
三)《师范学校规程》
•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 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的传播,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新的儿童观在新生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 传统的封建儿童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发起批判传统的封建儿童观主要人物有鲁迅、蔡元培等人。 • 在“五四”前后,鲁迅曾对中国传统的子女观和儿童观以及 长者本位的传统、传统家庭伦理对儿童人格的禁锢和摧残进 行了批判。如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 的《狂人日记》*, 以一个被人目为精神病患者的“狂人”的视角来揭示的封建 社会“吃人”本质的深刻洞察 。文章最后一句是“救救孩 子 ”。
五四运动前,国内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表现为两 种模式:一种是日本式的(清末称蒙养院,民国 后改为蒙养园);一种是宗教式的。 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中国学者开始自主探索中 国幼儿教育发展模式的尝试,出现了一种区别于 日本式和教会式的新式幼稚园,新式幼稚园一方 面,受欧美进步教育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适应中 国文化的特点.一般称为普通式幼稚园.
一、 产生学前教育新思潮
二、 有关幼稚教育的制度规程 三、 幼稚教育的实施
一、产生学前教育新思潮
一)引入和研究西方教育理论、学说
• “五四”运动前后掀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以陈 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标志,高举的两面旗 帜:“民主”与“科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 言文。主要领导人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人们为了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把各种西方教育理 论学说、思潮介绍进来。出现了一个宣传、介绍西方 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的热潮。卢梭、斯宾塞、康德、 洛克、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 凯兴斯坦纳、爱伦凯、杜威、桑代克、克伯屈等资产 阶级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陆续被介绍到 中国,国外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也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3、特点:
1)一方面,运用欧美进步主义儿童观于幼稚园教学 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 课程范围分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自 然、工作、静息、餐点等7个课目。 • 方法上受设计教学法的影响,强调儿童和生活本 身在课程中的价值,突出活动的意义。 2)另一方面,注意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养料,坚持了 中国化的方向。
有名的如 :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1919 年)(公) 厦门集美幼稚园(1919年) 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幼稚园(1919年) 北京香山慈幼院(1923年) 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年)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1927年)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幼稚园制度(1922年) 的确立,新式幼稚园越来越普遍。学前教 育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 1933年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师范学校得 附设幼稚师范科。加强对幼稚师范的管理,推动幼稚师范教 育的发展。
• 1940年,政府支持陈鹤琴在江西泰和文江村的荒山成立了 江西实验幼师,是最早的、也是当时唯一一所独立的公立 幼稚师范学校。 1945年,陈鹤琴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
1927年,陶行知在晓庄师范开始进行乡村幼稚 教育实验,发起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
晓庄师范的乡村幼稚教育试验是从培养幼稚教育师资 开始的。创办了幼稚师范院,以“艺友制”方法培养. 同年,晓庄幼稚师范院成立燕子矶幼稚园 ,继此之 后,晓庄又先后成立了晓庄幼稚园、和平门幼稚园等多所 中心幼稚园。这些中心幼稚园同时负有实验乡村幼稚园和 实验培养乡村幼儿教育师922年“新学制”中,幼稚园作为初等教育的一个阶段被 纳入正式的学制系统中,这更引起了教育界特别是幼儿教 育界的关注,将五四以来对近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反思进一 步引向普遍和深入。开始了幼稚园实验。
• 在当时所进行的幼稚园改革试验为数不多。其中,以陈鹤 琴主持的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试验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为 深远。
• 发起对引进国外幼稚教育制度的反思的主要人物 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 • 二三十年代,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对已经实施了的幼儿社 会公育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份量的文章, 揭露了当时幼稚教育不适合中国国情,不适合儿童身心发 展的情况。形成了幼教战线上一个普通的反思思潮。
主要的代表性文章有:陶行知的《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1926年)、 《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1926年)、《如何使幼稚教育普 及?》,陈鹤琴的的《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1924年)、《我们的主 张》(1927年)《幼稚教育之新趋势》(1927年)、张雪门的《参观三十 校幼稚园后的感想》《我国三十年来幼稚教育的回顾》,张宗麟的 《调查江浙教育后的感想》、《幼稚师范问题》、《幼稚教师对社会 应有的态度与技能》。
陶行知(1891-1946) 陈鹤琴(1892-1982), 张雪门(1891—1973),张宗麟(1899—1976)
二、有关幼稚教育的制度规程
一)壬戌学制
1922年,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 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确定了新学制。 1922年新学制也叫壬戌学制。 壬戌学制经过长达7年(1915――1922年)之久 的酝酿。教育界在实践探索基础上选择美国教育 作为新的学习榜样,受美国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 响很大。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 最大的一个学制。
开始于1927年前后的幼稚教育平民化运动, 虽然经过它的提倡者的尽心竭力的呼吁和亲身实 践,但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张宗麟总结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不注意工 厂和乡村区域的幼稚教育的发展 , 教育家的不 热心、收费高,规定在园时间过死等。
3 、幼儿教育规模有发展 表现在: 1)幼稚园数量增加。
2、背景: 由陈鹤琴等专家在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的 基础上参与制定的。
鼓楼幼稚园及其试验简介: 1923年,陈鹤琴在自家创办,以试验研究中国化的幼稚教 育,是中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1923—1928年,先后进 行了儿童心理学的实验、以课程实验为主导的全面实验。 全面实验: 课程实验、幼稚园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设备和 玩具的改进 课程实验:课程组织实验、科目实验、教材教法实验 科目实验:参看教材123-126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