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法同行,健康成长

与法同行,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列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 为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列出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 他人财物; 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6、多次偷窃; 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8、吸食、注射毒品; 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请你赏析:
阅读漫画中国式过马路”,请你对右图漫画所示 现象进行点评.
核心观点提炼:
1、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规则有法律、道德、纪律、 章程、宗教戒律等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秩序来自规 则。 2、法律由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 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公民在_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 3.法律具有规范和制裁功能,同时法律更具有保护功能. 我国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4.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我们 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从点滴做起,增强法制 观念, 5.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只有 一步之遥。 6.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会不思进取,容易导致学业荒废, 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刑罚——
又叫做刑事处罚、刑事处分。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 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刑 罚 特 征
•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刑罚只对犯罪分子适用
•刑罚只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犯罪的法律后果
•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犯 法律 刑 罪 后果 罚
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有的人 要判刑坐牢,而有的人不用? 违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犯罪——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触犯刑法并依法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
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 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给予 何种刑罚的法律。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 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 力武器。
(3)2013年8月22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 庭审理被告人庆市委原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 滥用职权案. 我懂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你讨论: 小军:社会上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愈演 愈烈,真不知党和政府关爱未成年人做了什么? 小青:话不能这么说,党和政府将特别的爱”给了 特别的我们,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小翠:我支持小青的说法,近些年我们感受到了政 府很多”特别的爱”,比如 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你支招:小刘同学这段时间经常进入学 校附近的营业性网吧,小刚为此很烦恼,他不 知道怎么样帮助小刘?请你想想办法.
• 附加刑
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基本特征——①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犯 罪的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当罚性(严重 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三、网络生活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2、网络的利与弊
网络的利:
网络的弊:
3、正确享受网络文化
我们应该这样上网:
练习
多选:1、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 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几乎是未 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这启示 我们( ABD ) A 要增强法制观念,加强道德修养 B 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C 大错不要犯,犯点小错不要紧 D 一般违法与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 防微杜渐
• • • • • • •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收听、观看色情、淫秽的音像制 品、读物等; •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 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场所; •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 为。
问:
一个未成年人的道路说明了什么?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案例1: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陈同海,中国石 油化工集团公司原总经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原董事长,因受贿近2亿元,2009年7月16 日被一审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案例2: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 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 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公安机关依 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 告”处罚。
创新练习:
九年级(1)班最近正在开展“学法用法、健康成
长”主题教育活动,请你参与: (一)请你补充: 小明是班上的法制报道小编辑,最近他搜集了以下 材料,请你帮他完成内容补充。 (1)2013年5月12日早上,在一栋民房里,一位母 亲把自己年仅9岁的女儿双手绑在栏杆上,暴晒了 将近3个小时。我们要对该母亲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年8月8日下午,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专 题会议,部署富平县拐卖新生儿案件处置工作.他 强调,要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不惜一切代价解 救被拐卖儿童,给群众和社会以交代.这体现 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上述材料体现了思想品德所学的 哪些观点?
1、法律的特征——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 范: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②法律 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 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2、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制裁作用,同时 法律更具有保护功能,即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国 法律是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公民的生活离不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国家的治理离不法律,法律是家生活的保障。
时政聚焦:
背景材料:2013年9月22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 法院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重庆市委原书记薄熙 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熙 来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 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 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一百万元;犯滥用职权 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薄 熙来提出上诉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 维持一审原判。党的十八大以来,“老虎苍蝇一起 打”,严惩腐败一直保持高压态势,不论什么人,不 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 肃追究和严厉惩处。一年间,一批高官因严重违纪违 法落马:李春成、刘铁男、蒋洁敏、季建业等高官相 继被查。
复习考点13:法律的含义;考点14:未成年人保护
1、内容要求:考点13: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考点14: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 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了解违法与犯罪 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能够正确享受网络 文化,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考点解读:(需要掌握的) 规则及其重要性、法律及其特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道德、法律 作用、法治观念。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犯罪及其基本特征、 一般违法与犯罪,不良心理和行为;网络化的时代、网络的利与弊、正确 享受网络文化 3、考点链接: 考点3、考点5、考点16、考点23等等。 4、教材链接: 【教科版】七下第六课《规则与秩序》(P48) 七下第七课《法律初探》 (P56) 八上第八课《一念之差》 (P76) 八上第九课《一步之遥》 (P85) 八下第十三课《法制:市场经济的捍卫者》 (P117) 九年级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P83)
3、法治观念:
材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我们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护法,从点滴做起,增强法制观念,做 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 的人
4、法律与道德
1、国家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2、法律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从制定上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道德是约定成俗的,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②从发挥作用 的保障机制上看,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等) 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 和内心信念来起作用的。③从适用范围来看,法律在全国 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道德的适用范围广,但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 道德观念,并非某种道德为全体人所遵奉。 (2)联系——①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 促进、互相补充。②凡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社会主义 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就是社会 主义道德的要求。我们积极实施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