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试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语文教学的美育是一般美育同语文学科相互交汇、彼此渗
透的产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美育观念,进一
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既学到真知,又受到美的教育,
产生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养育渗透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它的
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
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
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
能力。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
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
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
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内容,如能在语文
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使二者有机结合,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
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提高学生
的审美能力呢?
一、注重朗读,赏词析句,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它具有很高的语言艺
术,是一种声情结合的技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作品是形
诸文学的书面语言,当学生受语言文字能力限制时,对课文艺术美
的感受要打很大的折扣,而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富
有魅力的范读,凭着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可以更好
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使课文内容在声韵美的感受中浸入作者的心
田,既泛起学生的求知欲,又激起学生的爱国情。例如,在教学诗
文时,可以利用它的整齐明快速快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
奏感,使学生得到音乐美的享受;教学散文时,利用它畅达、飘逸
的情思,使学生在朗读中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之感受;教
学记叙文,利用文章曲折、生动的情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有
张有弛的朗读中使课文内容形象地浮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
训练他们说话时发音正确、句逗分明、语气连贯的语言习惯,而且
在节奏明快、悦耳和谐的朗读声中,能使他们大脑兴奋、思维活跃,
同时也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美的联想,从而陶冶情操。比如在教学
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就应通过比较舒缓的、亲切的欣喜的朗读,
使学生从顽强的春草、柔和的春风、细密轻盈的春雨和争奇斗艳的
百花这些鲜明的形象中感受并领略散文的意境美、绘画美和回味无
穷的含蓄美。总之,通过多种朗读形式的反复吟诵,能体味出作品
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品发其声,
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在去发现美,
感受美。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
中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二、以情动情,引入意境,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在讲授语文课时,要有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在
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
乐,在悲伤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
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黙化的精神力量。了解
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造
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气氛。根据教材中不同体裁、不同内容、
不同基调进入文章角色和境地,把作者寄托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
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的欢乐痛苦。引导学生从“有
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他们自然会为范仲淹“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崇敬不已,会为文天祥“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爱国精神赞叹不已。也会
为长江三峡神奇俊美,天山景物的丰富多彩而心弛神往。这样,学
生 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而且语文知识也会在美的欣赏
中较扎实地掌握。其效果远胜于枯燥的讲解、干瘪的说教。
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流露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的,这眼前景物的传神写照,即是“境”,而其中思想感情的
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情与景天衣无缝般的融合,就构成了作品
的艺术境界。要使学生深刻领会文意,必须把他们引入作品的意境,
让意境感染其情思,启迪其思想,激起其共鸣。分析意境美,就是
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
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
意境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
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
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
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
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
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所创设意
境的理解。
在此基础之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准
确地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由于美的事物是由美的本质属性决定
的,所以,要认识一个具体对象是美是丑,美多少,丑多少,不仅
要观察它的种种表象,更重要的是剖析它的内在本质。
三、讲究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练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
养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主要表
现在写作教学中,因为写作是指导学生创造美的一种主要手段。学
生在写作中要通过语言来抒发感情,表达爱憎、弃恶扬善、取伪存
真。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注意启发他们的审美观点,收集丰富
多彩的表现美的内容,选择与内容相统一的美的表达形式,这一切
又必须在文学作品中的品评、借鉴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如教
学《白杨礼赞》后,引导学生借鉴这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
散文,这样,多数学生就能用正确的审美观点,能从社会生活中捕
捉美的方法,用敏锐的目光观察社会,分析事物,及时从生活的海
洋中择取美的浪花,借鉴学过地写作方法,把自己熟知的材料按照
自己的表达特色,写出较美的文章来。
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注意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感知、
鉴定、品评、借鉴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审
美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去,语文教材中的那些
独具特色英雄人物、爱国志士,他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不畏艰难,
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与人格精神,将在学生们的心中,激起波澜,
并为之深切感动和认同,并勉励他们在实践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审美
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既关系到
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又关系到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既可培美学生的
美感,又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件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
探索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教育学》(邵宗杰 悲文敏)第十二章 美育的实施 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沈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