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I课内作业一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5.5周/ 44学时)
教学组成员:杜晓辉、秦会彬
■教学目标
在进一步认知空间、理解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运用空间要素建构空间的基础上,将空间构筑物与特定环境结合,理解空间与特定外部环境的关系,根据环境的影响来调整空间的构成和布局方式。
对特定场地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场地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空间构筑物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融合。
■教学内容
1. 空间的建构——构筑物
2. 环境的认知——场地
3. 空间与环境——构筑物与场地的融合
■教学过程
阶段一、基本空间的生成、观察和描述
■工作任务
对上学期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包括观察思考身边的建筑空间,动手尝试空间的各种形态塑造,掌握空间限定与空间组合的方法,了解形式美的原则,根据本次设计体量要求,进行基本空间构筑。
■工作方法
制作场地构筑物模型,其外观轮廓基本符合本次设计的体量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1)构筑物建构在场地内。
2)构筑物高度控制在4.8m以下。
3)构筑物可覆盖部分的面积不能超过160m2。
■成果要求
制作的空间模型尽可能强化空间建构的要素(盒子、板片、杆件)的空间特征,明晰空间要素的构件关系,并保证模型具有结构合理性。
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空间概念模型采用清晰的构件构成关系加以组织。
2)每位同学至少完成两个基本空间建构模型,进行观察和比较,比例为1:100。
3)基本空间建构模型应妥善保留。
阶段二、材料、色彩、光影与结构的感知
■工作任务
研究前阶段的基本空间模式模型,在空间模型推敲中从以下角度去尝试:
1)材料:运用不同模型材料来构建空间模型,观察和思考不同的模型材料在材料纹理、材料色彩上的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对空间产生的影响。
2)色彩:了解不同色彩对空间围合、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3)光影:比较不同立面开窗洞的形式所形成的光影效果,了解光影对营造空间气氛、烘托空间的作用,体验光线带来的空间变化。
4)结构:观察在模型中,哪些构件是结构所必须的,哪些是可以去除的,因此所带来的结果对空间有何种影响。
通过手指按压来体验力的传递,观察结构是否稳定,对不牢固的地方进行加固。
体会用不同构件所形成的结构在空间围合特征以及在形式上的差异,分析该模式的结构问题和潜力,同时注意:对结构模型的调整仍应保证阶段一空间模式的延续,最终完善空间概念模型。
■成果要求
依据对材料、色彩、光影与结构的感知来调整和完善基本空间概念模型。
阶段三、场地调研与分析
■工作任务
对场地进行踏勘和分析,并通过不同场地的比较和分析了解构成场地的基本要素,以及周边环境与场地的制约关系。
重点考虑空间构筑物与场地之间的关系。
■工作方法
踏勘基地,运用初步的环境认知方法,对其空间环境从小到大作一系列认知分析。
观察该基地所处位置和主要出入口,将基地中主要控制线标示出来,这些控制线可能是基地边界、道路边界、空间轴线等,也可能成为建筑入口、周边地标的对位线。
每个基地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基地条件,思考自己设计的“校园构筑物”如何通过空间的设置来与场地结合。
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分析和解读基地图纸。
2)现场调研,结合观察、访谈、测绘、照片、速写等手段,从空间区位、功能流线、构成形态等多个方面对多选场地进行分析和记录。
要求有不同角度的记录,并与基地平面图相结合进行分析。
3)比较现有两个基地的基本要素,选择其一确定为设计基地,进行分析。
■成果要求
根据基地选择的不同,分组制作基地模型。
进行基地调研成果汇总。
具体要求如下:
1)分组制作模型,比例要求1:100,要求能够体现基地的基本特征,周边建筑物对基地的围合程度,重要的环境要素应表达清楚。
(任务书给出的总平面图的范围。
)每位指导老师组应有两个不同的基地模型。
2)每位同学对其所选的基地进行分析,绘制分析图,包括周边建筑物的分析、基地周边环境分析、外部交通分析、基地内部交通分析、基地控制线分析、空间轴线的对位关系分析、功能需求等。
3)用钢笔徒手的形式,以图示语言对各场地要素进行分析表达,并附文字说明。
总结场地的构成要素、人体尺度及人的行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4)将基地分析部分图纸(比例不限)、照片等内容汇集在一张A3图纸上,表现形式不限,作为基地调研的成果。
阶段四、场地设计与空间演化
■工作任务
根据基地分析得出的限定条件,调整“构筑物”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并定位。
■工作方法
校园构筑物与基地结合,结合朝向、周边道路、基地出入口等因素调整其位置,观察调整过程所带来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对这些不同布局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的基本空间模型进一步细化,尽可能控制空间的构成要求(杆件、板片、体块)为一种,进行空间演化。
2)功能的添加,根据基地分析部分对周边环境、人流线以及人群聚集密度的分析,考虑在空间模型向构筑物演化的过程中,添加适当的功能,如展示、休憩、聚集等。
分析这些功能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功能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特点。
3)制作同比例(1:100)的构筑物空间模型,并将它置于基地模型中,进行多方位的尝试和比较,最终定位。
4)结合构筑物的空间定位进行场地要素布置,台阶的基本尺度为150mm高,300mm宽。
5)场地与基地的结合,要充分考虑到场地与基地的衔接关系,如原有道路的边界、如口的衔接、绿化布置的连续等,应能体现出场地与环境的呼应。
■成果要求
在基本完成空间的演化和场地空间的布置后,绘制A2图幅的阶段成果并提交。
具体要求如下:
1)总平面图1:200
2)分析图,包括场地内部交通分析、场地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场地内景等
3)构筑物空间布置完成的模型照片,多个角度。
4)将图纸(比例不限)、模型照片等内容汇集在一张A2图纸上,作为一草的提交成果。
阶段五、照片蒙太奇
■工作任务
通过照片蒙太奇的研究来推敲设计。
■工作方法
在选定角度拍摄基地,打印成A4图幅,再以相同的角度来拍模型,将模型照片剪贴到场地照片中,再加入人物,表达尺度及场地的氛围。
观察拍摄室内的空间,光线的控制非常重要。
可以在模型中加入人体模型表达空间的尺度,或在后面的图面拼贴中加入人物照片。
照片打印出来后可以加入窗外的景色以及人物活动等。
这些拼贴练习的完成过程也是对设计的推敲和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需重点控制的要素包括:
1)模型照片和环境照片的透视角度吻合,这就要求选取相似的视高和视距。
2)模型照片和环境照片的光线吻合,直射光、反射光的角度和明暗程度有所呼应。
3)尺度和氛围:加入人、树木等配景时需思考尺度概念,形成正确的尺度感。
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氛围可以对建筑的表现起到很好地烘托作用。
■成果要求
A4拼贴图两幅,整体和局部各一幅。
阶段六、成果表达
设计成果包括每组基地环境模型一个,比例为1:100(作为拍摄模型照片的背景);校园构筑物机场的设计整体模型一个,比例为1:100(提交);设计图纸1张,图幅为1号图纸594mmX841mm,要求墨线制图,图面表达统一墙体厚度为20cm。
图纸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总平面图1:200(包含基地环境)
2)平面图1个,1:100(包含场地设计)
3)立面图4个,1:100(包含立面配景)
4)剖面图2个,1:100,为两个不同剖切方向。
5)轴测表现图1个,比例自定。
6)照片蒙太奇不少于4张。
7)图名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字体自选。
8)设计说明
9)设计分析图若干,比例自定
10)各部分图名及必要的图片说明。
交图时间
3月31日上午8:00-8:30
图纸规格、内容不符合要求一律不收,修改后按迟交处理。
评分参考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课程安排
课外作业训练要求:
外部空间环境手绘练习
2-5周,每周2张,共计8张,第6周交。
A4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