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解决不良贷款
2001年11月01日 17: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此间表示,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在逐步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全球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当前要解决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戴相龙今天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演讲时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
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在我国,金融业存有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
戴相龙说,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改革成本。近年来,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到今年9月底,不良贷款比例已比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而且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家处置不良贷款的能力不断增强,但降低不良贷款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他说,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除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法规外,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根据我国“十五”规划,将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依法收回和处置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债务人按期归还贷款有困难,经债权银行同意,可以延期还款,可以提出债务重组方案,也可以依法申请破产。但不能对债权人提出的偿债要求置之不理,不能躲避债权人。否则,执法部门将依法处置。为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十五”时期,要监督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至3个百分点。为防止道德风险,国务院已决定和公布,不再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有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不良资产,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对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较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权限和处置手段不够,不良资产处置效益较低等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和发展。
戴相龙表示,此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在我国召开,各国专家共同交流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这对我国加速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学习机会。他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据悉,由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联合举办的本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不良资产国际性会议,上次“亚太地区不良资产处置论坛”去年在韩国汉城举办。(完)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逾期时间长、清收难度大以及投放点集中等.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包括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因素、银行内部因素以及企业因素等.面对这些不良贷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第二,建立贷款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任务落到实处.第三,严格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优化增量,用增量来促进活化存量.第四,建立不良贷款转化机制.第五,积极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贷款债权债务落到实处.第六,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上楼主要说的是对策,我就说说原因吧
第一点原因,就是银行贷款审批程序流程不完善,漏洞百出。就是说银行的放贷制度不透明,无相互制约与审查。
第二,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不到位,内部管理实行家长制,一把手制度,一切听令于一把手。事后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与监督成为摆设。
第三,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中。从事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未能完全褪去,历史上为响应政策而不惜牺牲正常的放贷程序,而累计下来的政策贷款。
第四,国有企业的倒闭改制。以前,银行都是支持大型国企,由于国企管理复杂,财务状况无法摸清楚,再加上国企私有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最后资产流失后,银行无法追回贷款。
第五,听命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负责的动机,千方百计的涉及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并介入银行的放贷行为,以支持其地方发展。这个过程中,由于银行迫于压力而放弃部分对放贷企业的事先审查与监管,而造成不良贷款。
第六,银行自我的新业务开拓能力,盈利能力不足造成的。传统银行业务已经无法支撑银行的后续与可持续发展,但中国现今任然缺乏高等的金融人才,在银行业务创新与开拓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博弈分析
无忧会计网
时间:2008-6-3 10:21:00 作者:刘儒?#092 来源:《浙江金融》2008年第4期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827.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7.53%。其中,次级类贷款余额为3066.7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8%;可疑类贷款余额
为5038.9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96%;损失类贷款余额为4721.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77%。从不良贷款所处的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557.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9.47%;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3.09%;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45.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72%;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66.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64%;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6.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0.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不良贷款比例5%还有相当差距。
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硬约束,并成为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障碍。然而,基于公众对国家信用的信任和不断增加的增量存款,暂时没有出现流动性问题。一旦风险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金融体系信用链条收紧,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支付危机。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治理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银行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有所帮助。
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银行和企业的博弈对局中,局中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通常是由于企业对所欠债务拖欠不还而形成的。我们可以把企业拖欠债务造成的后果加以公式化并进行最优化分析。
假定企业贷款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Q,表示企业的贷款数额,W表示企业还款的拖延期。dCH/dQH>0,表示贷款数额增加将会引起企业还款成本的增加(要支付更多的利息)。dCH/dW≤0,表示拖延期越长会使企业还款成本下降(可用这笔款项进行投资以获得更多利润抵减还款成本)。
假定银行借款给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QA表示借款数额。dCA/dQA>0,表示银行借出款项数额增大,将会引起银行成本的增加。dCA/dW>0,表示企业拖欠期的增加将会使银行成本增加。
企业与银行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PH企业的投资利润率,PA为银行的贷款利率。分别求企业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得到企业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对于银行来说,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企业与银行博弈的焦点在于拖延期W。银行只能受企业拖延期W的损害而不能控制这一拖延期。①②③式表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为拖延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为0,所以企业的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我们知道,企业的拖延期越长,银行遭受的损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看,必须对企业拖欠债务的行为进行控制。
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让我们来建立一个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企业之间的博弈结构。我们发现,企业在进行债务是否偿还决策时,也面临着类似于“囚犯难题”(prisoner′s dilemma)的困惑:企业理性的微观抉择必然导致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延缓。
我们假定,只有两个企业,甲和乙,这两个企业的目标都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都将选择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策略。我们还假定企业的抉择只有两种,还款与拖欠。如果企业都选择还款策略,也就是按照与银行达成的借款条款及时还款,这将使得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维持较好的市场秩序,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此时,两企业都获得5分的收益。相反,如果两个企业都仅从本企业利益出发,采取拖欠的策略,那么两者都不仅得不到还款产生的好处而且还必须分担由于拖欠而导致宏观经济发展延缓所产生的成本,均得到10分的损失。如果甲企业采取拖欠的策略,而乙企业采取还款的策略,那么,企业甲用这笔款项进行投资得到10分的收益,并分担拖欠产生的成本2分,总和获利8分。企业乙采取还款的策略,提供了还款的好处,却承担了还款的成本(比如,再借款以还款),并且还要承担企业甲拖欠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发展延缓的成本,从而得到的损失是14分。反之,如果甲企业采取还款的策略,乙企业采取拖欠的策略,那么甲得到的损失是14分,而乙企业获得的收益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