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文写作——经济合同》精品教案

《应用文写作——经济合同》精品教案

《应用文写作——经济合同》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经济合同的概念、作用、特点

●掌握经济合同的种类,结构安排和写作技巧

●能够写作简单的经济合同

教学重点

●写作经济合同

教学难点

●经济合同的写作技巧

一、经济合同的概念和作用

经济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它是人们在经济交往中,为了保证信守所议定的事项,以法定形式拟定的、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文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经济合同是法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经济合同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社会经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一种对合同双方都具有同等约束力的文书。它有利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加强专业化生产协作;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二、经济合同的种类

经济合同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划分。

1.按业务性质划分有购销(包括供应、采购、购销结合、协作、调剂等)、建设工程承包、加工承揽、货物运输、供用电、仓储保管、财产租赁、借贷、财产保险、科技协作等10种合同。

2.按有效期限划分有长期经济合同(有效期限在一年以上)和短期经济合同(有效期限不足一年)。

3.按经济合同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划分有指令性计划的经济合同、指导性计划的经济合同和非计划性经济合同。

4.按合同的标的划分有转移财产的经济合同和提供劳务的经济合同。

5.按合同当事人的国际关系划分有国内经济合同和涉外经济合同。

三、经济合同的结构和写法

经济合同的书写形式有两种:一是条文式,二是表格式。除特殊外,一般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制的合同纸。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合同的结构都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 标题

经济合同的标题,应明确标出合同的性质。如购销合同、预购合同、供应合同等。

(二) 签约双方名称

在正文之前写明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的名称(要使用全称),然后用括号分称甲方、乙方或买方、卖方。如:

××商场(甲方)

××工厂(乙方)

供方:×××××××××

需方

(三) 正文

这是合同的主体。正文开始,先写订立合同的目的或根据。然后再逐条写明双方协议定妥的条款。这部分要注意条款完备、齐全,表述要准确、具体。其主要条款为:

1.标的标的是经济合同中确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可以是商品货物,也可以是劳务或工程项目,而借款合同的标的是货币。商品货物的标的包括商品的名称、规格、型号或代号、版号、商标等。任何合同都必须有标的,没有标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不能落实,合同就无法履行。

2.数量经济合同的数量指的是标的数量。数量要使用通用标准计量单位。在写明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的同时,还要写明交货数量的机动的正负尾差和合理磅差。

3.质量质量是合同标的产品或劳务的优劣程度。质量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产品的外观形态,如造型、结构、色泽、味觉等;另一方面是指产品的内在成分、物理和机械性能、生物的特征等。合同标的质量的技术要求标准,力求详细、具体、明确。一般情况下,有国家或部颁标准的,按国家或部颁标准签约;没有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的,由双方

《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儿童和平条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5我和我们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独立识记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给”; 2、能联系实际,体会和平对每个人的意义,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识记8个生字及掌握多音字“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难点:能联系实际,体会和平对每个人的意义,尝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具学具准备 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学年课题的深入开展、探索,本班学生大多数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能够根据生字的间架结构而选择相应的识字方法去认记生字,如:偏旁+独体字、换部首、给独体字加减笔

画……特别注意到对已学生字的联系记忆。对于一些笔画复杂的生字有比较多的学生写错,或书写不工整、认真,因而本节课,除了继续运用自主、合作方式学习生字外,还通过同桌互查、互评和小组的评委以着重培养学生揣摩字形和认真书写的习惯。另外,本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中有部分是形旁表意比较突出的,故用问答形式复习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一、导入。 1、谈话 2、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 3、学习词语

4、指导朗读词语 5、学习多音字“给” 6、学习8个生字 7、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重点指导部分生字 第一课时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儿童条约(故意少写“和平”)指名说,用红笔把“和平”补充好。 2、齐读课题:儿童和平条约 3、介绍课文背景: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当年9月25日,石家庄市刘玲同学代表中国儿童在纽约法拉兴草坪公园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小朋友代表共同签下了《儿童和平条约》。你知道条约中写了些什么吗? 4、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大意。 5、认读词语:条约宣告疾病仇恨给予探索恐惧无家可归武器共享 (1)指名读字词,纠正读音 (2)做游戏读:开火车读横着读小组读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 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 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配成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 12H 22 O 11 (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北京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案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并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建立二次函数模型,进一步体会如何应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进而提高理解实际问题、从数学角度抽象分析实际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动手、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经历求最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并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能利用实际问题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难点 能利用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相关知识回顾 1.函数223y x x =+-的最值是,是最(填“大”或者“小”)值. 2.说说你是如何做的? 3.将函数2245y x x =+-化成顶点式,并指出顶点坐标,对称轴. 二、新课引入 1.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 ,其中AB 和AD 分别在两直角的边上. (1)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 =x m ,那么AD 边的长度如何表示? (2)设矩形的面积为y m 2,当x 取何值时,y 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解:(1)设AD的长度为a m,则:BC=a m BC∥AD(已知) ∴ 40 3040 a x - = ∴ 3 30 4 a x =- 即 3 30 4 AD x =- (2)∵ 2 2 3 (30) 4 3 30 4 3 (20)300(040) 4 y x a x x x x x x =? =?- =-+ =--+<< 当20300 x y == 最大 时, 2.变式训练,灵活运用 议一议:如果把上题中的矩形改为如图所示的位置,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 解:由勾股定理可得,这个三角形的斜边长为50m 易求得斜边上的高为24m.

儿童和平条约教案(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儿童们的美好心愿。 重点难点1.在朗读、讨论、感悟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从小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并鼓励学生为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3.使学生感受到世界和平是靠大家共同维护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儿童和平条约 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 2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①“宣告”的中心是什么?] 节导读:点明未来世界应该和平。 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②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 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③和平的世界没有仇恨和饥饿,人们都有幸福的家园。两个“再也不要”有什么表达作用?] 节导读:这两句话表达了世界儿童对战争的憎恶。 3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1 知识点详解? 2 ①是“和平”,诗歌开篇即点明主题。 ②和平的星球是没有战争和武器,没有人为的破坏和疾病的。 ③运用反复,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④难句解析:比喻。“食品”比喻地球资源,“美丽的彩虹”比喻地球上美好的事物。“共享”是全世界儿童的权利,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来保卫。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共享”“保卫”有什么含义?] 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将让河水永远洁净。[⑤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我们要共同 ..游戏,共同 ..欢笑, 互相 ..探索, ..学习,一起 努力提高大家的 ...生活水平。[⑥把加点的词语删掉不是更简洁吗?] 节导读:写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为了和平, 为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大家的和平。4[⑦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让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一起, 丢掉恐惧和悲伤,抓住欢笑和幻想, 世界就一定和平。[⑧“让、丢掉、抓住、一定”说明少年儿童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法和决心。但为什么要提“成年人”?] 节导读: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倡导大家一起努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3.了解条约内容。 搜集的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一导入 1.谈话: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9月25日,美国纽约,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 儿童共同签订了一项公约,这就是《儿童和平条约》。我国石家庄市的刘玉玲同学代表中国 儿童签了字。 2.板书课文题目:儿童和平条约 3.你们想看看条约上写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⑤要保护维持人类生存的水源,杜绝环境污染。 ⑥不能删。加点的词语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没有种族歧视,没有贫富悬殊,人类 应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4 ⑦反复强调“和平”这一主题,突出了中心。 ⑧重点句解析:因为成年人决定着世界能否和平,他们是创造和平的主力军,所以成年人应承担起维护世界和 平的责任,世界和平了,儿童才能幸福。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在生活中应用 浦 桂 花 学习目标: 1、会运用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2、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数学建模以及函数和方程互相 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激发出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许多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投篮后篮球运行的路线,推铅球时铅球运行的路线和喷池中水流的路线等等。今天就运用以前学过的二次函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二、典型例题: 例1: 小明参加铅球比赛,已知铅球的运行的路线是一条抛物线.铅球 出手时的高度是 米,铅球最高处离地面3米,距离出手时的水平距离是4米. 试推测小明这次铅球的比赛成绩. 35

例2:某越江隧道的横断面的轮廓线是一段抛物线. 已知隧道的地面宽度为20米,地面离隧道最高点 C 的高度为10米. (1)、请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求出这段抛物线所表 示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这隧道设计为双向行驶,现有一辆宽为5米,高为6 米装满货物的卡车,问这辆卡车能否顺利通过? C A B 三、巩固练习: 如图,有一座抛物线型拱桥,在正常水位时水面AB的宽是20米,如果水位上升3米时,水面CD的宽为10米, (1)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现有一辆载有救援物质的货车从甲地出发,要经过此桥开往乙地,已知甲地到此桥280千米,(桥长忽略不计)货车以每小时 40千米的速度开往乙地,当行驶到1小时时,忽然接到紧急通知, 前方连降大雨,造成水位以每小时0.25米的速度持续上涨,(货车接 到通知时水位在CD处),当水位达到桥拱最高点O时,禁止车辆通行;

小学三年级语文《儿童和平条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儿童和平条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以下是wo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儿童和平条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儿童和平条约》原文 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 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 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 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 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 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 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将让河水永远洁净。 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 互相学习,一起探索, 努力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我们为了和平, 为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大家的和平。 让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一起。

丢掉恐惧和悲伤,抓住欢笑和幻想, 世界就一定和平。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儿童和平条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注意多音字“给”的读音。随文学习本课的关键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激发学生从小热爱世界和平的美好情感。鼓励同学们为世界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切身体会儿童热爱和平的美好心愿。 2、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憧憬世界和平的美好景象,激励学生为世界和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板书:条约)同学们,你们知道“条约”吗?结合预习说说你对“条约”的了解。 2、解释“条约”:国与国之间签定的有关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文书。 3、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有趣的条约:儿童和平条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鼓励学生读题质疑,部分解疑。 (1)儿童和平条约和其它条约有什么不同? 儿童和平条约不用强制别人执行,它表达的是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儿童和平条约签定的原因和时间?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许德聪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试讲-推荐下载

二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 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 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 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矩形一边的长为x m,试用x表示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 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y=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 ),y=( ) 。y的最大值为( )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 )。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

最新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1

22. 5二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了解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数学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 (a^ 0)的图象与性质,求最值问题 教学难点:1、正确构建数学模型 2、对函数图象顶点、端点与最值关系的理解与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由二次函数y= -x2 +20x的解析式我们能够想到的图象特征和性质是…? (2)根据同学们描述信息,画出函数的示意图为: (二)讲解新课 1、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做一做] 1)、你能够画一个周长为40cm的矩形吗? 2)、周长为40cm的矩形是唯一的吗? 3)、谁画出的矩形的面积最大? 4)、有没有一个矩形的面积是最大呢?最大面积为多少?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想一想]:某小区想用40m的栅栏围成一个矩形花园,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 才能使花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多少?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本节课以“启 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 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变式一:如果矩形的一面靠墙,(墙的最大利用长度为18m), 那么此时用40m的栅栏可以围成矩形的面积 (1)能够为202m2吗?

物质的量浓度精品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B表示,单位mol/L或mol/m3 表达式: 讲解:注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对比。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或m3。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 投影练习: 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mol

(参考答案:0.5mol/L;2mol/L;2mol/L;49g) 讨论: 1.将342gC12H22O11(蔗糖)溶解在1L水中,其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2.从1L浓度为1mol/L的蔗糖溶液中取出100mL,这100mL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相比,哪些量变化了,哪些量没变? (1.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浓度是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而不是单位体积的溶剂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2.所取溶液的浓度不变。例如:日常生活中从一大杯盐水中倒出一小杯,盐水的浓度不变。对比取出液和原溶液,浓度没变,溶质的物质的量变小了,溶质的质量变了。溶液的体积变小了。就象大杯中的盐多,小杯中的盐少。)板书: 特点: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微粒数目如何计算呢? 提问: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微粒个数相同吗? 由于体积和浓度相同,因此酒精和蔗糖的物质的量相同,它们都是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因此分子个数相同。 追问:那么对于强电解质呢?例如: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板书:NaCl=Na+ + Cl - 1mol 1mol 1mol MgCl2=Mg2+ + 2Cl- 1mol 1mol 2mol 分析: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都是1mol,由于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会全部电离成离子。其中钠离子和镁离子的数目相同,而氯离子数目不同。 小结:对于非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的分子数目相同;对于强电解质,同体积同浓度的任何溶液所含溶质离子的数目不一定相同。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_教案1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通过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与态度: 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窗户透光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能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形成个人解决问题的风格.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最大面积问题.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放幻灯片2、3、4) 1.(1)请用长20米的篱笆设计一个矩形的菜园. (2)怎样设计才能使矩形菜园的面积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图形,引入新课,使学生初步了解解决最大面积问题的一般思路. 2.如图,在一面靠墙的空地上用长为24米的篱笆,围成中间隔有二道篱笆的长方形花圃,设花圃的宽AB为米,面积为S平方米. (1)求S与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当取何值时所围成的花圃面积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3)若墙的最大可用长度为8米,求围成花圃的最大面积 . 设计意图: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情境进行变化,增大难度,同时板书解题过程,让学生明确规范的书写过程. 二、探究新知(放幻灯片5、6、7) 探究一: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画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AN=40m,AM=30m. (1)设矩形的一边AB=x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 (2)设矩形的面积为,当取何值时,的最大值是多少? 探究二:在上一个问题中,如果把矩形改为如图所示的位置,其顶点A和点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BC在斜边上.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探究三:如图,已知△ABC是一等腰三角形铁板余料,AB=AC=20cm, BC=24cm.若在△ABC上截出一矩形零件DEFG,使得EF在BC上,点D、G 分别在边AB、AC上.问矩形DEFG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由学生讨论怎样用直角三角形剪出一个最大面积的矩形入手,由学生动手画出两种方法,和同学一起从问题中抽象出二次函数的模型,并求其最值,同时通过两种情况的分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方法,也是这类问题的难点所在,即怎样设未知数,怎样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变式三进行探究,进而总结此类题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10课我们爱和平第2课时教案(公开课)

教学教案思维导图流程 第10 课我们爱和平 教学目标 1.向往和平美好的生活,愿意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知道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所作的贡献。 2.主动关心国内外形势。 3.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上所作的贡献。

教学难点: 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做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趣引入 1.播放歌曲:《heal the world》,学生聆听。 2.介绍《heal the world》的创作背景。 《Heal the World》是已故流行曲之王迈克尔·杰克逊的专辑《Dangerous》中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91 年。杰克逊生前曾表示该曲是他最自豪的作品之一。 《Heal the world》是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相当优秀,歌词倡导人们保护和珍惜我们的环境,让战争远离,世界和平,我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地 方,那就是爱,让我们营造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荒地,生机勃勃,到处充满了温暖和关怀的世界,让孩子们可以自由的欢笑,让世界充满爱。 3.思考:《heal the world》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认可,这是为什么呢? 4.揭示课题:我们爱和平

二、新知探究。 活动一:和平是世界潮流 (一)世界爱和平 1.世界对好战分子的态度 (1)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犯的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远东最高盟国统帅部根据同盟国授权,宣布成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审判于1946年5月3日开始进行,1948年11月12日结束,历时两年半。审判对日本帝国主义策划、准备和发动战争的罪行进行了揭露,宣判25名被告有罪,其中判处日本7名甲级战犯绞刑。木户幸一等16名甲级战犯无期徒刑,2名甲级战犯分别判处20年和7年有期徒刑。另外3名甲级战犯,一名因患精神病中止审判,另外二名因在审判期间死亡免于追究。 (2)师:挑起战争者,必受人民的审判,正义的制裁。 2.世界人民爱和平。 (1)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201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很多国家与组织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5月5日,联合国举行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特别大会;5月8日是“欧洲胜利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等十几个国家举行了纪念活动;5月9日,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举行了庆祝活动;9月3日,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doc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特别是一份优秀的化学教案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化学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

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2-3 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1-2-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4.掌握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引言]在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经常要使用溶液。溶液的浓稀程度我们用浓度来表示。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在初中,我们学过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便是其中的一种。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一、物质的量浓度 [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55页第一部分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后回答。[学生阅读,总结] [师]请大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说出它的符号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符号:c(B) [问]B的含义是什么? [生]B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 [师]对!其不但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分子,还可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电离出的离子。[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简化为一个代数式,怎样表示?

[生]物质的量浓度c(B)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n(B)与溶液的体积V的比值。[板书]c(B)=n(B)/V(液) [问]能从上式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吗? [生]能!是摩尔每升或摩尔每立方米。 [板书]单位:mol/L(或mol/m3) [师]在中学化学中,我们最常用的单位是摩尔每升。 [过渡]下面,我们根据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来进行一些计算。 [板书]1.将28.4 g Na2SO4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计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并求出溶液中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 [师]请大家用规范的解题格式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同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解答此题] [学生板书] 解:n(Na2SO4)=m(Na2SO4)/M(Na2SO4)=28.4g/142g·mol-1=0.2 mol c(Na2SO4)=n(Na2SO4)/V(液)=0.2 mol/0.25L =0.8 mol·L-1 因为Na2SO4====2Na++SO42- 故溶液中n(Na+)=2n(Na2SO4)=2×0.2 mol=0.4 mol n(SO42-)=n(Na2SO4)=0.2 mol 则c(Na+)= n(Na+)/V(液)=0.4 mol /0.25L=1.6 mol·L-1; c(SO42-)= n(SO42-)/V(液)=0.2 mol /0.25L =0.8 mol·L-1。 答:所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 mol·L-1,Na+和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6 mol·L-1和0.8 mol·L-1。 [师]大家做得都很好,需要注意的是解题过程的规范化。 从上题的解答我们知道,利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我们既可求出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可求出溶液中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只不过求溶液中离子浓度时,n(B)为所求离子的物质的量。 另外,表示某物质的水溶液时,我们常用aq来进行标注,如上题中的Na2SO4溶液的体积,我们用符号V[Na2SO4(aq)]表示,以区别纯的Na2SO4固体的体积V(Na2SO4)。 [板书,把上题中的V(液)改为V[Na2SO4(aq)]] [师]请大家再做下面的练习: [投影]配制500 mL 0.1 mol·L-1的NaOH溶液,需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质量是多少?

儿童和平条约教案 (附作业设计及答案)

1儿童和平条约 我们全世界的儿童,向世界宣告: 2未来的世界,应该和平。[①“宣告”的中心是什么?] 节导读:点明未来世界应该和平。 我们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消灭破坏和疾病。[②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我们再也不要仇恨和饥饿, 我们再也不要无家可归的事情发生。[③和平的世界没有仇恨和饥饿,人们都有幸福的家园。两个“再也不要”有什么表达作用?] 节导读:这两句话表达了世界儿童对战争的憎恶。 3我们将共享大地给予我们的足够食品, 1 ? 2 ①是“和平”,诗歌开篇即点明主题。 ②和平的星球是没有战争和武器,没有人为的破坏和疾病的。 ③运用反复,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④难句解析:比喻。“食品”比喻地球资源,“美丽的彩虹”比喻地球上美好的事物。“共享”是全世界儿童的权利,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来保卫。

我们将保卫天空中美丽的彩虹。[④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共享”“保卫”有什么含义?] 我们将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将让河水永远洁净。[⑤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我们要共同 ..欢笑, ..游戏,共同 互相 ..探索, ..学习,一起 努力提高大家的 ...生活水平。[⑥把加点的词语删掉不是更简洁吗?] 节导读:写出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为了和平, 为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大家的和平。4[⑦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让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一起, 丢掉恐惧和悲伤,抓住欢笑和幻想, 世界就一定和平。[⑧“让、丢掉、抓住、一定”说明少年儿童维护世界和平的方法和决心。但为什么要提“成年人”?] 节导读:全世界儿童为了维护和平,倡导大家一起努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3.了解条约内容。 搜集的有关《儿童和平条约》的资料。 一导入 1.谈话: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9月25日,美国纽约,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分别代表本国儿童共同签订了一项公约,这就是《儿童和平条约》。我国石家庄市的刘玉玲同学代表中国儿童签了字。 2.板书课文题目:儿童和平条约 3.你们想看看条约上写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⑤要保护维持人类生存的水源,杜绝环境污染。 ⑥不能删。加点的词语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没有种族歧视,没有贫富悬殊,人类应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 4⑦反复强调“和平”这一主题,突出了中心。 ⑧重点句解析:因为成年人决定着世界能否和平,他们是创造和平的主力军,所以成年人应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世界和平了,儿童才能幸福。

物质的量浓度1教案

物质的量浓度 2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讲讲—议议—练练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 百分比表示的浓度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 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 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 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 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 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 同。 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 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 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 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 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 中,含有溶质10mol。 教材P31一、1,2,4 二、1,2 练习册

第一课时 引入:我们知道溶液有浓、稀之分,那么如何定量的表示溶液的浓稀程度呢? 学生回忆:用浓度,在初中学过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浓度。定义: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叫做这种溶液的浓度。 板书:溶质的质量分数(说明此处的书写注意和物质的量浓度形成对比关系,以表格形式出现) 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达式: 特点: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相等,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同。 讲述:在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有不便之处。例如:在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中,人们在使用溶液时,一般都量取溶液的体积,而较少去称量其质量。此外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比质量关系要简单多了。所以有必要学习另外一种表示浓度的方法。是用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表示的。本节就学习这种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c 表示,单位mol/L或 B mol/m3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儿童和平条约

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情况 1.课文中又有许多生字朋友,自己大声读读课文吧!看谁读得最正确。 同学们,老师刚才发现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还有些同学已经可以很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了,还不能很流利地读出课文的同学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词语。条约宣告疾病仇恨给予探索恐惧无家可归 “条约”这个词就是国家和国家签订的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书。 “仇恨”你知道它的反义词是什么吗?板书“热爱”在旁边。 老师给你们读一下下面一个词:(gei yu) 生:错了,应该读jǐ 列出多音字“给” 什么是“无家可归”?(没有家,不能回家了。)你知道哪些人无家可归? 二、课文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谜语给同学们猜一猜,看看谁是我们班的猜谜大王。 颜色有白又有灰,经过驯养很聪明,可以当做联络员,飞山越岭把信送。(鸽子) 大家喜欢鸽子吗?老师这儿有几张可爱的鸽子的图片给大家欣赏一下 从我们的鸽子同学们能想到哪个词语呢?(和平) 那和平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幸福,快乐,美丽……)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时和平的,丰衣足食,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和我们这儿不一样,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3年,卡特和朋友一起乘坐联合国运送救灾粮的飞机,降落到当时战乱的苏丹,一下飞机,卡特就被到处都是瘦骨如柴的妇孺惊住了,眼前的景象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可怕。在直升机附近,卡特拍了一些饥饿的孩子的照片。其中有一个女孩饿得已无力站起和母亲一块行走,爬在地上微弱哭泣,她的母亲正在不远处的救助站忙着领取救济粮。正在这时一只秃鹫停落在被死亡气息笼罩着的女孩身旁,卡特将镜头对着这残酷的画面,按下了快门。之后,轰走了秃鹫,看着女孩艰难的起来,向救助站的方向踉跄走去。 出了这个女孩儿,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儿童也都遭受着饥饿,战争等的痛苦。我们大家来看一下。(展示图片) 3.刚才看了三张图片,从我们这三张图片里面同学们能想到些什么词语呢?(战

高三一轮复习教案:物质的量浓度

高三一轮复习:物质的量浓度及其溶液的配制 [考纲要求] 1.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3.能按要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会进行有关误差分析。4.会根据物质的量与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及相关计算 【知识梳理】 内容 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分数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含有多少摩尔溶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用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 溶质的单位 mol g 溶液的单位 L g 计算公式 c =n V w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100% 特别提醒 这里V 是溶液的体积,它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剂和溶质的体积之和。 深度思考 1.观察两个试剂瓶上的标签,回答下列问题。 (1)“5%硫酸铜溶液”中的5%是什么含义? 答案 5%表示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即100 g 硫酸铜溶液中含有5 g 硫酸铜溶质。 (2) mol·L -1 NaCl 溶液中的 mol·L - 1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1 L 该NaCl 溶液中所含NaCl 的物质的量是 mol 。 (3)从上述两种溶液中分别取出5 mL ,硫酸铜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NaCl 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 2.填空 (1)将Na 加入水中,其溶质是__________; (2)将Na 2O 溶于水,其溶质是__________; (3)将CuSO 4·5H2O 溶于水中,其溶质是__________; (4)将SO 3溶于水,其溶质是________。

【典型例题、思维建模】 题组一 根据cB =nB V 的计算 1.将10.6 g Na 2CO 3溶于水配成1 L 溶液 (1)该溶液中Na 2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溶液中Na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 (2)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Cl 固体,使溶液中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 1(假设溶液 体积不变)需加入NaCl 的质量为__________,Cl -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在80 g 密度为d g·cm -3的硫酸铁溶液中,含有2.8 g Fe 3+ ,则此溶液中SO 42-的物质的量 浓度(mol·L - 1)为 ( ) d d d d 题组二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的换算 3.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体积为V mL ,溶液密度为d g·cm - 3,质量分数为w , 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 - 1,溶液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 g 。 (1)用w 来表示该温度下氢氧化钠的溶解度(S)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m 、V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w 、d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c 、d 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硫酸镁溶液500 mL ,它的密度是1.20 g·cm -3,其中镁离子的质量分数是%,则有关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B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mol·L -1 C .溶质和溶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0 D .硫酸根离子的质量分数是% 【思维建模】 物质的量浓度有关计算的一般方法 (1)由定义出发,运用守恒(溶质守恒、溶剂守恒等)及公式:c =n V 、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进行推理,注意密度的桥梁作用,不要死记公式。 (2)在进行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三者之间的转换时,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假设法,使问题简单化。 例如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w ,溶液的密度为ρ g·cm -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M g·mol - 1,求物质的量浓度c 。 我们可以假设溶液为1 L ,所以溶液质量为1×1 000×ρ g ,溶质的质量为1× 1 000×ρ×w g ,溶质的物质的量为1 000ρw M mol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求出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 度c =1 000ρw M mol·L -1。 题组三 关于气体溶质的计算 5.在标准状况下,将V L A 气体(摩尔质量为M g·mol - 1)溶于0.1 L 水中,所得溶液的密度 为ρ g·cm -3,则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 1)为 ( ) 240) 000Vρ,?MV +2 240?) D .1 000 VρM(MV +2 240) 6.在t ℃时,将a g NH3完全溶于水,得到V mL 溶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ρ g·mL -1,质量分数为w ,其中含有NH +4的物质的量是b mo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分数w =a ρV -a ×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