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10年第6期 

第37卷总第206期 www.gdchem.COITI l3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的研究与实践 

郑举功,陈泉水,刘晓东,杨婷,刘云海 

(东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江西抚州344000) 

【摘 要】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首先从根源上找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然 

后提出了东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 

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f文章编号]1007—1865(2010)06 0133.02 

Study on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Ability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g Jugong,Chen Ouanshui,Liu Xiaodong,Yang Ting,Liu Yunhai 

(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ast China Technology University,Fuzhou 344000,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ut forward Fl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s The article raises the reasons of insufficiency of eultivation of innovatory talents from the root firstly,the cultivation of it in our university should start forn our own 

practice,establish the cultivation mode scientifically and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systerm which are favora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ability 

Keywords:material displine;cre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displine systerm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问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人才 

的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问的差距归根结底是人才 

的差距。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因此国家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的创新人才l 。面对21世纪的挑战,在高等教育中如何 

加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如何加强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J。 

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应用研究型高等院校,如 

今正处于发展阶段,与一些实力雄厚、历史悠久的名校如 21 1工程大学、985工程高校等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 

此,像这样的学校要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之 

路,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1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断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是培育创新 

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所发展中的本科院校,更应该把创新作为学校建设的 

灵魂。尤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宽广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还 

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J。然而,当代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一 

个弱点,就是创新意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作者认为,主要 

是因为培养体系存在缺陷。 目前,中国一般高等院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多为院、系、 

专业教研室,把课程看成是课堂、教材、单向的讲授以及 

与此相对应的单一的考试,尚未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中虽然包括了几十门课程,但 

基本上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单向系统传授,学生获得的基 本上是间接知识,缺少直接知识的体验和探索新知识的能 

力;同时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发 展趋向单元化,欠缺批判性思维。学生在接受教师知识传 

授的过程中,也接受了教师以正向为主的思维方式,久而 

久之便形成一种意识,即老师讲的、教材写的都是毋庸质 

疑的,而不质疑就很难有创新 J。实际上,创新人才的知 

识应该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两部分构成。美国的教育不 

会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煞费苦心地 

指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在面对陌生领域时如何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中国的教育恰恰相反。这一区 

别造成了美国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中国学生强。 

由此看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合过程,既有教的过 程、探索过程,又有实践过程 J。这就要求传授式教学与 

探究式教学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建立新的培养模式l,J。 

文章结合该校十多年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管理 

等方面的经验,就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 

改革与实践谈几点看法。 

2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对创新人 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定位。 2.1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对象无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就目前来说,他 

们所学习的知识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有所选择。他们除了 

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但对所学专业或学科有兴趣,而且要充分 

了解所学专业或学科的基本情况;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敬业 

精神。 

笔者的做法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宣传册、讲座、座 谈会、网络等各种形式对专业和学科进行宣传,一方面激发 

学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或学科 

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2.2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产业定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 

其所在产业的发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适应产业的需 

求;同时,产业的发展是创新人才输出的支撑和依托。 

材料工业在近十多年的发展异常迅猛,对人才的需求也 

发生了相应变化,一方面材料加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 量和质两方面产生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和 

各行业对新材料的要求,材料工业也成为竞争极其激烈的行 

业,因此特别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材料工业 

科技含量的日益提高,更加需要具有广博知识以及创新能 

力、创业能力的人才。近年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进入材 

料加工业,生产线日趋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由此可见, 

多学科知识已逐步渗透到材料加工产业中,这对人才的素质 

有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国内外贸易的不断扩大,需要具有专 

业知识的材料贸易人才。材料贸易已成为较大的就业领域, 

对本科以上的人才有着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也要求毕业生具 

备经济和贸易方面的知识。 

要想在这种不断壮大的产业中有所作为,大学生必须在 

[收稿日期]201O-03—0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JXJG一07—8—25)、(JXJG.08—8 14)和(JXJG.08—8—16)资助 

[作者简介】郑举功(1976一),男,甘肃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134 www.gdchem.corn 2010年第6期 

第37卷总第206期 

思维和业务方面有所创新。也就是说,毕业生必须了解与本 

专业相近的各学科的发展现状;具有宽厚的现代知识基础; 

掌握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技能与手段;在研究、开发、管理、 

贸易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J。 2.3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定位 

与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一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 立的同样离不开国情 J。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特别注意深入 

调查研究,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特别是美国、欧洲一些发达 

国家大学教育的进展情况,作横向的比较,总结中国大学教 

育的经验教训,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 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J。 

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 

新要求,笔者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 培养对本专业或学科有广泛兴趣、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行业 

动态、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创 

业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商品意识和贸易能力的人 

才。 

3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 

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以后,专业培养体系必将 

随之变化。为此,笔者采取了一下一系列改革措施。 3.1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从1 996年开始,我校就实施了以基础课评估为重点的 课程建设工程。推出了课程建设与评估的总体方案,制定了 

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现在,我校课程建设已形成了省级精 

品课程、校级示范课程、院级优质课程三个层次,并建立了 较好的质量反馈体系。教师们潜心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 

改革,积极参与新教材和立体化教材建设,适时增加一些学 

科前沿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科学发展动 

态。 3.2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实验科学,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实 验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体系 

不可分割的重点来建设。在教学经费使用中优先考虑实验室 的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 

上对教师和学生严格要求,每做一个实验之前教师必须预 

做,学生必须预习。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认识到 

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验证学科理论,更重 

要的是要在实验设计和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和 

创新能力。 

“十一五”初,学院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 

基础上重新构筑了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出发 点,立足于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将传统的课程进行重组与优化。中心对所有实验课统一管 

理,各实验课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每门实验课都按基 

础实验一综合实验一研究性实验这三个层次来安排实验内容。 

并采取计划内学时实验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必做实验 

与选做实验相结合,命题实验与自选实验相结合的开放式、 

自学式、讲授式等多种形式组织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内容 

及方法改革方面,中心采取减少单科性、验证性实验,增加 

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E1,不 断更新实验内容。如材料专业实验有不少实验内容,都是自 

本院教师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来的;增设新的实验课程。为适 

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心在近年来分别增开了复合材料制 

备、纳米材料合成实验;不断把新技术新仪器新方法引入实 

验教学,提升实验课的水平。如将新购置的一批大、中型仪 

器全都用于本科实验教学。还将一些新的实验技术如利用离 

子液体为介质结合微波技术合成纳米材料等用于合成实验 

教学等一系列措施。 

在实验课成绩评定上我们采取素养、能力、过程、结果 

相统一的做法,不仅要看实验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强调培 

养学生的实验素质。尤其是近五年来,实验中心大力推动开 

放式实验教学,为同学们锻炼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研究的 

兴趣,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建造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3.3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无论哪一种创新人才的 培养模式,都只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即创造了客观 

条件,而能否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学生自 身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因此,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也是至关 重要的_J 。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 

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 

其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开放、进取的文化氛围。 

在一种宽松、争鸣的环境里,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自由, 

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和实践 

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并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 学生的失败【l 。让学生在一种高尚的校园文化教育体系的 

氛围中,去阅读、听课、研究、搞发明创造、参加自己喜爱 

的课外活动,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必 不可少的。 

第三,设立“大学生科研中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充分利用我系的教学、科研资源,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 

营造不同学科交叉复合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 

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 特点,建立了“大学生科研中心”。这是一个立足大学生思 

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拓展,集实践、创新于一体的学 

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中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基 

本技能学习的同时,参与科研和创业活动,进行探索、研究 

和发现,以丰富实践知识,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探索未知的 

好奇心,锻炼交流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 生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科技前 

沿,而且可以学到研究和思维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科研训练课题的实践者。鼓励 

对科研训练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跨学科、跨系部组建团 

队。指导教师是科研活动及其主体的指导者,因此有必要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在实行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课 

题负责人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 

制度[14]。导师的作用主要是直接与学生沟通交流,激发 

他们创新的火花,培养和发展团队精神,辅导学生提高学 

术水平、了解学科前沿、富有创新精神,最终带领学生完 成科研课题。 

3.4建立校企联合培养,造就社会需求人才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类似于“企业定制、订单式培养 

模式”,即校企共同出资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将教学的实 

践环节延伸到企业中去,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企业不仅参 

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 

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任务,学生在 

保证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圆满完成的同时,抽出相当一部 分时间都投入到企业的工程基地_J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 

培养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发展,社 

会需要的是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 

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面向这种需求,我校建立产学 

研合作教育基地,学生完成理论课程教学后,进入企业实 

践教育,再回到学校进行研讨,提出设计或论文选题后到 

实习单位进行研究工作,同时接受学校和单位双导师的指 

导。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有较长时间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 

工作,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出具有分析、组织、 

综合能力、具有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的企业技术 和管理骨干。 

4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实际上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要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 

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改 

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关键 。 4.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创新师资队伍 

是否具有创新性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思维,是培养和 

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学院经常组织教师认真 

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鼓励教师参加行业 

甚至跨行业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把握科技和行业的动态;加 

强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业 

务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组织经常性的学术讲座、学术研 讨、学者互访等活动,每年派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 

国内外的科研院所进修、培训、开展合作研究等。 

(下转第137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