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0年代的我们眼中的中国革命史

90年代的我们眼中的中国革命史

“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
90年代的我们眼中的中国革命史
在悠悠历史长河之中,中国的历史浮沉牵引着数以亿计的中华儿女在其中起起落落,自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这个延续千年的庞然大国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动静,而今的我们,作为90后的一代,又是如何认知这一历史性的变动的呢,我先从我自己讲起。

儿时,不喑世事的我就总听老一辈人谈起那段所谓铁血的光辉革命史,因为出生在湖南这一比较特殊的地界,多少对蔡锷、毛泽东、贺龙、彭德怀等名字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还记得年少时常和小伙伴爬家后面的那座岳麓山,除了茵茵绿草树丛很诱人之外,一座座公墓在松柏的荫蔽下,也格外显得庄严肃穆,那时的我们并不懂得太多,但是每当瞎闯进了那儿时,都会不禁耷拉着小脑袋,四处张望张望,怎么说呢,可能是生在革命红色根据地,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怀吧。

学生时代,最起初,相信大家记忆最为深刻的不是学了多少篇课文,不是邻桌或者对桌坐着什么或帅气或美丽的异性同学,也不是哪个老师最凶残哪个老师最和蔼,而是每学期固定的春游秋游活动,带上一大包零食,和三五个要好的同学结伴,沐浴在阳光里。

每次去的地方也都比较固定,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彭德怀故居等等这样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是我们常去的季节游地点,以班为集体,排着整齐的小队,听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解说着上一代革命先驱为中国做出的一系列杰出贡献,经过反复地熏陶,我也明白了不少,说到底这其实就是一个氛围的问题,大家都在关注,都在提及的问题,你要是不知道,你就会被历史所遗忘的,你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往前走,还得时不时往后瞅瞅。

又大了一些,开始真正接触所谓的历史,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讲到罗斯福新政,从黄帝炎帝夏商周讲到晚清的颓弊凋零,在书本中,我认识了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在历史中,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王朝的兴衰,渐渐地,我开始思考些什么,关于人生,关于自己,关于一些在历史明镜中照亮的真知灼见。

慢慢地,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

自1856年鸦片战争起,中国这块大蛋糕就被列强争来抢去,这里切一点那儿来一刀,但也不乏有些义勇吹响奋起反击的号角,以清末的林则徐为典型代表,他粉碎了英国侵略者多次的武装挑衅,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坚持维护中国的主权和民族的利益,还提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抑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的经典观点,被马克思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然后几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重创,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轰然倒塌,新的曙光降临神州大地。

说到这里,我必须讲一讲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我到目前为止所讲的这段历史的意义,个人看法,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我看来,清王朝的破灭只是一个契机,恰逢列强瓜分中国,分金银,谈出口,圈领地等等这一些,其实都基于一个大的历史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逐步推进,使得西方列强的资金需求一再地膨胀起来,本国内部供需已达不到其要求,就开始四处扩张,三角黑奴贸易,航海大发现等等,中国的历史发展显然是慢于那时世界的脚步的,因此,淘汰是个必然的趋势,并不是说清王朝的机制多么的迂腐无能,本身的属性就是封建世袭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从辛亥革命之初的风风火火又延伸到辛亥革命的意外落幕,中华民国的成立又到袁世凯称帝,一帮热血且有抱负的青年涌现于历史的浪潮之中,在这之中,
有一批青年,怀揣着无产阶级的伟大理想,扎根于中国现实国情,逐渐以“中国共产党”这一响亮的名称发展壮大了起来,中间对于革命的目标可能有时会有些许偏差,但是通过内部自我的反省,还是纠正了过来,多少辛酸苦楚,多少血与泪,从1927年大革命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从高层到底层以牺牲近3000万人的代价实现了李大钊牺牲前口中的赤旗必将插满中国大地的夙愿。

而今天的我们呢,今天的青年一代大多数无信仰无方向,工人福利待遇被剥夺,农民土地被逐渐蚕食,当我们沉醉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杠杆带来的物质利益的幻想中,粉饰再多的理论和主义也无法掩盖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社会现状。

越来越多人正在反思当今社会革命与另一场被定为“十年内乱”革命的影响和意义,也许人民总是后知后觉的,但绝不会一蹶不振,在古今中外各种思想流派激烈碰撞的今天,总有一种将成为历史的主流,也总有一种思想最终将成为广大工农的利益代表,这既是毛泽东思想播下的种子,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选择。

今年又到了历史的关键年。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在1921年7月那艘南湖红船上,寥寥几十人组建的党派经受着90多年的洗礼已经发展成为几千万人的大党。

然而历史的轨迹总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在经历了建国以前的清廉,建国到改革开放的正统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物产阶级,又重新面临着历史的抉择,在对与错,生与死的考验期间,领导人权衡利弊,改内部的革,创时代的新。

2016年还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60周年,没有人想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在刚刚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洗礼之后,能够完成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农民基本实现了当家做主。

正当大家认为中国革命已经完成的时候,经济一蹶不振的时候迎来的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了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当然有精华就必然有糟粕,2016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50周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失败结束40周年。

这场被定性为“十年内乱”的革命,对比当今权贵和利益既得者的贪婪,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了反思。

在毛泽东晚年从滴水洞的沉思做出这一决定到今天,即使是当年被誉为毛泽东的“政敌”刘少奇,其夫人王光美在晚年接受采访时也不禁感慨:看到今天的社会,才知道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对的。

实际上对于这场革命,总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诠释,可以说,弄懂了这十年,也就弄清楚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的精髓,在1981年的那场历史决议之后,官方一直对这场革命的资料处于封杀状态。

即使是这样,也不妨碍遍布中国的草根派从不同的渠道对这场革命进行反思和总结。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往往就是昨天的总结者,今天的务实者,明天的开拓者。

作为一名90后,21世纪正是我们的时代,不要因为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就沾沾自喜,盲目地享受生活,成为金钱、权利的奴隶,更应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历史总有一定的沧桑感,很多人读完历史会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寂寥,不过我还是不选择在这个怪圈里打转。

新时期的青年有新时期的责任,我们得出了真理就必须义无反顾的经世致用,我感觉这些东西是不会过时的。

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毕竟如今矛盾大于和谐。

至于如何盖棺定论这个社会的好坏我感觉意义已经不大,全盘否定也好,全盘肯定也罢,已经阻挡不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我自己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只有将一生奉献给人民的人,才能和人民永存!
采矿13-1班蔡炜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