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后原地不动可认定自动投案符合自首的也应当认定2009-04-17读者注意: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法院认定,自有法理。
无论如何,服从判决。
以下观点,抛砖引玉。
摘要:罪犯自首并非不能杀,受害人小过也并非不能杀。
本案被告多弹、连续、公然、居民区枪杀他人,极度嚣张和残酷,致受害人死亡意图极度坚决,不留余地,知法犯法,情节恶劣,影响极坏,罪大恶极,于情于理于法当诛,不因自首和受害人小过而慎刑,实当杀无赦!!!吉忠春犯故意杀人罪,应当判处死刑。
但,判决书要将是否自首说得明明白白。
笔者认为,本案罪犯吉忠春属于自动投案,应当认定为自首。
千万不要让警察群体误认为是媒体、舆论杀了原警察吉忠春,是犯了众怒才不得不杀。
该杀的,即使自首,依法也可以杀。
本人倾向于判决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公安民警吉忠春开枪杀人一案,2009年4月13日9时在红河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判决:吉忠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人民币10万元。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吉忠春无视国家法律,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
被告人吉忠春身为公安民警,在非公务时间违规携枪饮酒、醉酒驾车,仅因倒车之琐事与被害人潘俊发生吵打后,便持枪朝潘俊连开三枪,致潘俊当场死亡,其犯罪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依法应予严惩。
吉忠春犯故意杀人罪,应当判处死刑。
但本案罪犯吉忠春属于自动投案,应当认定其自首。
一、什么是自首?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
我国现行刑法对自首制度的规定属于总则分则双重立法例,即混合式立法设置,自首制度在刑法总则和分则中作了双重规定。
我国刑法将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准自首和特别自首。
在刑法总则第67条第一款规定了一般自首或称典型自首、第二款规定了准自首又称非典型自首、特殊自首、“余罪自首” ;同时,在分则第164条第三款、第390条第二款、第392条第二款分别规定了“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人”、“行贿人”、“介绍贿赂人”三类行为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其犯罪行为的,为特别自首。
一般自首的成立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①犯罪分子必须自动投案。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犯罪事实未被发现,或者犯罪事实虽已被发现,但犯罪分子尚未被发现,或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已被发现,但犯罪分子尚未受到司法机关传唤、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前主动投案。
投案人无论出于后悔、害怕、预感到已被发现或其他动机均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自动投案一般是由犯罪分子本人亲自向公安机关自动投案,若犯罪分子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投案,可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以信件、电话、电报投案。
②犯罪分子投案后应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
如果避重就轻,或者故意制造假象掩护犯罪同伙或犯罪组织,或以其他方式掩盖罪行的,都不能算自首。
③犯罪分子必须接受审查和裁判。
犯罪人投案并交代罪行后,必须听侯、接受司法机关的侦察、起诉和审判,以表明其确有悔罪的诚意,并不得逃亡他处或隐匿。
若犯罪人以信件、电话或其他形式投案并交代罪行后,又反悔并逃亡或隐匿,则不视为自首。
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准自首的成立须以上述适用对象的犯罪人主动供述其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为条件。
特别自首的成立须以上述适用对象的三类犯罪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其所犯的对公司和企业人员行贿、行贿罪或者介绍贿赂罪为条件。
具备以下情节可以以自首论,即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我国刑法规定,以自首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以自首论的对象有以下三种人:即已经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
所谓强制措施,是指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传、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
正在服刑的罪犯,是指已经人民法院判决,正在执行刑罚的罪犯。
2.自首人如实供述的内容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
也就是指司法机关根本不知道、不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的其他罪行。
其他罪行是针对本案罪行而言的。
司法机关之所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以至定罪判刑,都是因为他们犯了罪,司法机关掌握了他们的犯罪事实。
如果供述了司法机关还不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实质上是自首。
对于共同犯罪来说,如果供述司法机关未掌握的他人的犯罪,则不属于以自首论。
我国刑法作这样的规定,就是要让犯罪的人知道,对于犯罪分子来说,要想得到从宽处理,机会不只一次,犯罪分子被采取强制措施后或者在服刑期间还可以争取自首。
这样规定为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何谓自动投案?自动投案,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归案之前,出于本人的意愿而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者个人承认自己的犯罪事实并自愿置于司法机关或个人的控制之下,接受进一步交待自己犯罪事实的行为。
自动投案的行为应符合以下几种情况:(一)、投案行为必须是发生在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这是自动投案的时间规定。
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是指:1、犯罪事实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之前;2、犯罪事实已被司法机关发现,但犯罪分子本人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之前;3、犯罪事实和犯罪分子均以被司法机关发现,但司法机关尚未对犯罪分子采取讯问或强制措施之前;4、犯罪分子的犯罪事实尚示被司法机关发现,仅因犯罪分子形迹可疑而被审查、教育主动交待的,也符合犯罪人尚未归案之前的情形。
(二)、投案行为是犯罪分子的意志所决定的,这是自动投案是否成立的关键。
犯罪分子的意志所决定的,是指犯罪分子在前述的时间规定内,由犯罪分子自己的意志决定投案行为,他有以下几种表现:1、真诚的认罪、悔罪、争取从宽处罚;2、经家长、亲朋好友规劝而投案;3、社会力量迫使其投案。
(三)、必须是向司法机关或者个人承认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这是投案自首的实质性条件。
这里所指的司法机关是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个人是指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其他有关负责人。
(四)、必须是自愿置于有关司法机关或者个人的控制之下,等待进一步交待犯罪事实。
自动投案的认定,主要应当从受贿人是否自愿接受办案机关调查的主观意愿出发,同时考量客观方面司法资源的消耗,毕竟对国家而言,自首可以减少司法资源的消耗,节约办案成本。
自首一旦成立,即可在国家和犯罪分子之间建立一种“双赢”的局面,“是国家与犯罪人在犯罪后果所造成的相互对抗的局面中发生的利益博弈而相互妥协的结果,其实现的是一种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妥协的正义。
典型类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这类自动投案的典型性在于自动投案的主体为犯罪嫌疑人本身;自动投案的具体对象则局限于公、检、法三家法定的司法机关;而该种自动投案的关键更在于犯罪嫌疑人行为的主动性、直接性。
典型类自动投案并不能有效地归纳自动投案的全部,为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体现《刑法》的目的是兼顾惩罚犯罪和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裁量制度。
同时感如犯罪嫌疑人主动投案、悔过自新的积极性,减少犯罪而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该《解释》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非典型自动投案的各类情形,非典型自动投案行为在法律界被界定为视为自动投案。
即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者为了减轻犯罪后果,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的,或者先以信电投案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为的;犯罪后逃跑,在被通辑、追捕过程中,主动投案的;经查实确已准备投案,或者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的主动,而是经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公安机关通知犯罪嫌疑人的亲友,或者亲友主动投案后,将犯罪嫌疑人送去投案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以上七种情形相比较于典型类自动投案,在自动投案主体及犯罪嫌疑人行为的主动、直接方面,投案的具体对象等均有显著区别。
不管自动投案的何种情形,《刑法》及《解释》均以清晰的法律规范指引人的行为,以明确规定的行为规则内容为行为人起到导向、引路作用。
并为犯罪嫌疑人对自我的行为能作出正确的识别。
三、犯罪人当众犯罪后未逃离,对他人报警亦为反对,到案后如实供述的,对行为人可以自首论处。
本案法官裁判观点认为,对现场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即使到案后如实供述的,亦只能作为认罪态度较好,不能认定为自首。
显然,不能一概而论。
对当众犯罪后投案,是否可认定为自首,首先,在于行为人仍旧停留在现场,并没有逃离的举动。
其次,并未遭到现场目击公民的围捕追击,对他人报警行为未阻止或反对。
司法实践中,一般应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分别认定:其一、光天化日之下,行为人犯罪后出于惊恐,在没有旁人现实抓捕的情况下,当场投案的,应视为自动投案。
其二、行为人犯罪后遭旁人斥责,也没被抓捕,而投案的,亦可视为自动投案。
其三、行为人犯罪后被追打而缴械的,不能视为自动投案。
前述两种情况均在现场实施犯罪,虽然有目击者亲眼目睹,可以现场上前抓捕,或事后可向警方提供线索破案,但毕竟事实上没有抓捕,行为人亦没有逃离,而是主动投案,符合自动投案、如实供述罪行的客观要求,是可以作为自首认定的。
对于被被害人或者群众发觉控制情况下是否存在自首的问题,关键在于对自动投案的理解。
自首制度的首要特征在于行为人犯罪后的自动投案,而对自动投案的理解,传统观念始终认为,应当是由行为人主动到司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人员处去交代犯罪事实,应当表现出行为人主动的动态性。
没有行为人到司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人员处去的主动的动态性表现,不能认为是自动投案。
笔者认为,传统观念的此种理解太过机械,因为此种观念仅仅将自动投案理解为外在的动态表现,而忽略了行为人内心的自动投案意愿。
事实上行为人在失去自动投案的现实条件的情况下,出于本人意志自愿接受包括被害人在内的有关人员的控制,等待司法机关人员的到来而进一步交代犯罪事实,同样符合将自身交付国家追诉的自动投案的基本特征。
其到案后能够如实交代主要事实的,应以自首论处。
如果要求行为人必须亲自到司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人员处投案的才能够视为自动投案,未免太强调投案的形式,完全忽视了行为人将自己交付国家司法机关追诉的自首本质,人为地制约了自首制度所倡导的鼓励犯罪人自新,节约国家司法资源的积极功效。
四、本案如何处理?法院认定:“案发后,经他人报案,吉忠春在案发现场被公安民警抓获。
”案中吉忠春是在犯罪后,归案前自愿在现场,并等待司法机关的查处,反映出其内心自动投案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