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健康讲座-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和饮食调护

健康讲座-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和饮食调护

健康讲座-慢性结肠炎的治疗和饮食调护
结肠炎是指直肠结肠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

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临床分急性结肠炎和慢性结肠炎,一般指慢性结肠炎。

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也分感染性或非感染性。

血管性疾病及便秘、寄生虫、真菌、淋球菌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

临床上常见有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抗菌素药物性结肠炎,还有,克罗恩病、孤立性直肠溃疡等。

慢性结肠炎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来源不足,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体衰,严重者常并发肠道大出血、中毒性肠扩张、肠穿孔,甚至癌变,危害很大。

本病发病机理虽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与免疫、精神神经、过敏、遗传及非特异性感染等因素有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免疫功能异常是本病的关键,细菌感染是其重要诱因,结肠粘膜炎症和溃疡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

西医还没有针对性的特殊治疗,多采用休息、饮食调节,或使用抗菌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及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但疗效多不够满意,且副作用较多。

本病易于迁延不愈,可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亦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性。

慢性结肠炎不等于溃疡性结肠炎
日常所谈的慢性结肠炎,大部分是指溃疡性结肠炎,但临床实践表明相当一部分结肠炎患者作结肠镜检查并无溃疡和糜烂,很多慢性腹泻病人包括老年人的五更泻,大多不是溃疡性结肠炎而是慢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炎症性大肠疾病。

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

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粘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

临床分轻、重、暴发型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

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热度可超过38.5℃,脉律增速大于90次/分。

暴发型较少见。

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

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

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对于暴发型及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宜在家里治疗,应尽快送往附近医院就诊。

医生一般会采取药物抗感染的治疗措施,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会考虑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机
本病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脏毒、久痢等范畴,个别与便秘有关,初起多为大肠湿热,气机阻滞;病久脾肾亏虚,加之湿热缠绵难去,胶着不解,形成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之证;且久病入络,气血不畅,瘀血留滞,以致气滞血瘀,并与肠中秽浊之气相结,化为脓血。

病位在脾胃和大小肠,与肝肾密切相关,属虚实寒热错杂证。

缺血性结肠炎:是结肠某一段由于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随着人口老年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血管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

伪膜性肠炎:应用抗菌素期间或近期使用过抗菌素者出现不明原因腹泻时,应考虑有此病的可能,多发生于应用广谱抗菌素的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