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作业
第 1 页 共 2 页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与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消费,
文化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在文化消费的人群中,大学生因受教育水平高,观念新潮,思想
开放,课余时间丰富,经济来源有保障,更是是精神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一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特征:
1)消费内容的丰富性。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
学习消费(学费、书费、考证费等)、休闲娱乐消费(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以及人际交
往消费(人情往来、恋爱等)等四大块。除了基本生活消费外,大学生用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数
额在不断增长,构成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对象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既包括文化教育、绘画、雕塑、书法、摄影、阅读图书、报刊、看电影、电视,欣赏音乐、
戏剧、听广播或演讲等,也包括上网学习、聊天、玩游戏、通信、交际联络,还包括旅游、
恋爱、健身、舞蹈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
2)消费层次的多样性。精神文化消费是分层次的,既有消遣型、娱乐型、享受型的精神文
化消费,也有社交型、发展型、智能型的精神文化消费。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精神
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跨层次性,这主要与精神文化消费主体的素质、文化修养、价
值取向、兴趣爱好以及收入水平等因素相关。大学生消费的各种不同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满
足他们不同的需要,既有高雅与低俗之分,也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别,既能供人娱乐消遣,愉
悦身心,也能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也可使人储备知识能量,发展多方面才能,为社会
做出更大贡献。显然,积极的、高雅的精神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它能
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并能给社会发展以长期的、深远的影响。相
反,低级无聊、庸俗不堪的精神文化消费则使人低迷堕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3)消费追求的时尚性。内心丰富,热情奔放,思想活跃,张扬叛逆,敢于冒险,易于接受
新事物是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之一。反映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就是热烈地追求时尚
与新颖,任何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都使他们新奇渴望,大胆追求,力图表现时代,引领
时尚潮流。由于青年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因而对于精
神文化消费的追求也是注重其能够反映时代潮流与风格,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要求。调查资
料表明,各类手机等在大学生中不仅机型新、时尚前卫,而且更新换代速度快,在大学几年
中因追求手机机型的时尚新颖而换两机、三机的人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畅销书籍、流行歌
曲等,更是几天之内可以迅速地在大学生中传遍,但用不了多久,大学生们又会追求更新的
畅销书籍、流行歌曲等。
4)消费心理的独立性。从调查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带有追求个性与独立,
表现自我,冲动性强的特点。他们非常喜欢那些能体现自我个性的商品,要求商品能有特色,
具有商品个性,并能体现自我特点,以此来满足追求个性美与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同时,
青年大学生心理的又一个典型特征,是情感丰富强烈而又不稳定,情景性强,感染性大,极
易冲动。例如在精神文化产品的购买上,他们的冲动性购买,多于计划性购买,选择商品时,
也往往忽略综合选择商品,单就款式、颜色、形状、价格等某一方面的因素,就可以使他们
激情涌起,成为他们购买商品的理由。
二 当学生精神文化消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娱乐性消费多发展性消费少。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的取向来看,大学生除必须
文化消费作业
第 2 页 共 2 页
上完成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在其活动及课外阅读的选择上,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
较少考虑社会发展或未来职业所要求的个体综合素质。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同学身上尤其明
显,他们追求休闲,享受快乐,在许多大学生中去网吧的比去图书馆的多,在网吧娱乐的比
学习的多,他们热衷于低层次、带有炫耀性、摆阔性、攀比性的精神文化消费,而不愿或没
有能力欣赏高雅艺术、高品位的文化作品等。对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发展性精神
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有的同学甚至连上课用的教材也干脆一省了之。
2)消费层次低。由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弱点,
再加上可供大学生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良莠不齐、繁多芜杂,因此一些低层次、格调低下、
不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充斥。一方面是由于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制作、销售领域不能严格把
关,精品意识差,或者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牟取暴利,迎合人们的一些低级趣味。另一方
面是大学生自身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消费现象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
生成为盗版图书、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和光盘及一些假冒名牌产品的主要购买者,而且大
学生又是互联网上的主力军,但他们对各种网络信息的捕捉与选择难免会受到不良甚至暴力
凶杀、淫秽色情信息的影响,同时由于电脑软件的隐蔽性与极大的发散性,其危害是极大的,
必须引起全社会和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3)非理性消费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
加上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难免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大学生非理性消
费行为主要表现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赶潮消费、“面子”消费而导致的突发
性高消费行为。他们以购买使用名牌手机、服饰等为荣,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三星”、“诺基
亚”、“摩托罗拉”等名牌手机并不少见。例如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
行的手机,不惜节衣缩食,或沦落为校园“负翁”。有的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
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追求虚荣,盲目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
重视和研究的欠缺。从社会层面来看,一是理论界对精神文化消费问题的研究比较缺乏,
4)物质生活的消费研究少于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研究就
更加欠缺。二是文化企业对大学生文化需求把握不到位,文化产品供给与青年大学生精神文
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三是文化经营行为发生偏差,诱使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发生扭曲。
从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着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上则存在着一种以不出事为
原则的指导思想,有短期行为的倾向。从家庭层面来看,大多数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钱够不
够用,饭吃得饱不饱,衣服穿得暖不暖,而对于他们该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参加什么活
动,钱花到了什么地方,就缺少必要的关心。
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具有培养人、教育人的特殊功能。培养自律能力,克服盲从心理。
从众心理,本属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但盲目从众去“随大流”、“跟感觉”,则是有害无益
的。在文化消费中,有的人碍于面子,怕他人说自己“不合群”,于是随波逐流,把精力消
耗在无休止的消遣娱乐之中。克服盲从心理,应重点强化自律能力。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
理和自我服务等方面的活动,如演讲辩论、座谈讨论、读书汇报、等等,自觉培养思想观点
能自辨、行为情绪能自控、工作学习能自主、生活服务能自理的“四自”能力,真正提高自
身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走出文化消费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