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为加快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提升成都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 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发〔2009〕30号, 《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成委办〔2007〕7号等文件精神及《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 》, 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七个重点行业。
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末, 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迅速崛起, 人类正进入文化经济时代。
从发展趋势看, 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 已发展成为区域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内容, 并成为影响地区和城市经济辐射力、带动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产值高达220亿美元, 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
英国的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门类中增速最快, 年平均增长6%,约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
美国是全球创意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创意产业超过航空、重化工及汽车等传统产业领域,成为最大的出口产业,2007年, 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8891亿美元, 约占GDP 的6.44%。
2005年, 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250115亿日元, 占GDP 的6.2%。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已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强市战略来实施。
2007年, 北京市、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6亿元和857.81亿元, 分别占GDP 的10.6%和7%;2008年, 深圳市、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0亿元和576.86亿元, 分别占GDP 的7%和12%。
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步成为国家和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分析目前,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模式, 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 以骨干企业为支撑, 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
据统计,2004年到2008年, 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从232.54亿元提高到595.62亿元, 增加值从65.81亿元提高到133.7亿元, 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从3.2%上升到3.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8%上升到4.8%。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经济增速, 在我市新兴产业三大主体产业中排行第二, 也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两大产业之一。
但是, 与发达城市相比, 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有明显差距。
文化创意产业总量不大, 增加值占GDP 比重较低; 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 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 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不多, 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待形成, 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明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市委、市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繁荣城乡文化市场,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充分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活力; 坚持重点突破,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着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坚持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总体思路。
根据成都实际, 通过规划建设载体、培育壮大主体、实施重大项目、塑造文化品牌和完善公共服务,推进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立足成都优势领域, 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 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主要模式, 建设产业载体,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
引进和培育骨干企业, 发挥引导示范和资源整合作用, 影响带动行业发展。
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创意和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重大项目, 推进产业融合与联动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 培育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园区和品牌活动, 塑造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品牌。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完善投融资、产权交易、共性技术、产品展示和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四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09—2012年, 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2年, 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4.2%。
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鼎立之城”。
中远期目标:2015—2020年, 通过“四基地”(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和“两中心”(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建设, 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到6%,将其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四、发展重点(一传媒业。
发展目标:2009—2012年, 全市传媒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
2012年, 成都传媒集团年产值达到40亿元, 数字新媒体收入占集团媒体总收入10%以上, 集团资产规模达100亿元, 成为国内知名的以全媒体深度融合为特色的综合传媒集团。
建设3—5个传媒产业园区, 培育一批骨干企业, 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基地。
推进措施:扶持成都传媒集团做大做强, 加快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新媒体业务。
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
优化提升“成都全搜索”网站、“house100”等新闻门户网站和社区网站, 建立“环球商业博览”网络会展平台, 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网络媒体。
推出手机报和手机杂志, 推广双向互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培育新媒体内容提供商。
发展数字视听和移动内容。
与通信运营商实施战略合作, 建设“成都东区”数字音乐产业园, 获取无线通信增值业务市场份额。
以网络教育为切入点, 建立数字出版发行平台。
支持“美食天府”数字电视频道实现跨区域播出, 发展高增值业务, 培育数字内容提供商和内容集成平台服务商。
加快传媒资源整合。
规划建设和打造“保利音乐主题公园”、“成都大魔方”城市娱乐中心, 举行体育赛事及演艺活动, 打造传媒活动平台。
打通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资源通道, 最大限度调度和使用新闻资源。
推进传媒资源与网游动漫、电信移动等资源整合, 实施跨行业资源整合。
(二文博旅游。
发展目标:2009—2012年, 文博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6—以上。
2012年, 规划建设1—3座公益性博物馆,2个以博物馆群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区, 完成1—3个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修复与利用, 兴办一批民间街区博物馆。
完善文博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机制, 建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博旅游之都”。
推进措施:加大文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文博资源对文化旅游业的支撑作用。
保护开发水井坊、宽窄巷子(二期、大慈寺等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加快建设“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 规划建设“浣花文博旅游产业片区”, 构建“三区两片”特色文博旅游产业发展区。
新建成都博物馆、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址保护和配套工程、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特色文化主题博物馆, 发展民间博物馆, 构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
打造“天府古镇”品牌, 充分发挥成都文旅集团的机制优势, 以古街、古镇和博物馆为开发重点, 通过资本运作, 吸引战略投资, 建立完善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营销平台。
提升现有重点文博旅游品牌, 完善文博旅游价值链。
以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等为重点, 提高展陈技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延伸文博旅游产业链, 提升我市文博旅游品牌影响力。
实施整合营销, 塑造成都特色文博旅游品牌形象。
聚集全市博物馆主体, 联合国内外媒体、旅游组织和旅行机构, 构建文博旅游营销网络, 推进旅游中转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三创意设计。
发展目标:2009—2012年, 创意设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2012年, 培育1—3个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区, 引进10—20个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工作室, 扶持1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设计企业, 打造1个在中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初步形成“成都设计”品牌效应, 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基地。
推进措施: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中心城区载体资源, 打造“红星路35号”创意园区、许燎源现代设计创意产业园、“锦绣工场”时尚设计街区、“UK028”家居文化艺术创意街区。
依托“198”区域, 规划建设“成都国际创意社区”等创意设计产业基地。
构建“两园两街一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领域, 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 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完善创意设计公共服务。
搭建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平台, 建立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展示交易、行业交流等平台, 促进设计成果转化。
扶持本地重点企业和知名设计机构, 发挥骨干企业和领军人物的行业引领和带动作用, 培育成都设计品牌。
组织开展创意设计推广活动, 举办“太阳神鸟”杯创意设计大赛、创意设计精品展、创意设计论坛等各类交流活动。
鼓励本地设计企业参加国内外设计展览、学术交流、项目合作和设计创意类奖项的评选, 支持具有成都文化特色的自主品牌设计产品的市场推广。
(四演艺娱乐。
发展目标:2009—2012年, 演艺娱乐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2012年, 制作一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典剧目, 创作3—5部文化旅游剧并实现常态演出。
新建大中型剧院3—5个, 增加座席数5000个。
演艺娱乐业主要指标及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打造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
推进措施:加快市场主体培育。
深化文艺院团的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 引入战略投资者, 积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演艺市场主体。
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对创作主体、经纪中介主体、营销推广主体的扶持力度。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艺娱乐, 支持民营演出企业和团体做大做强, 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骨干企业。
大力培育演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