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德育与美育的内涵及其关系
【摘要】德育和美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之处,也有区别之处。
美育的任务、重心与德育不同,“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把美育运用在德育中,两者相互融合互补才能为社会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德育;美育;关系
高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由德育和美育组成,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既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途径。
一、德育和美育的内涵
德育的内涵是国内德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范畴进行具体的理解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对德育的理解是“moral education”,即狭义的理解,把德育的概念理解为道德教育。
在我国许多人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即广义的德育概念,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甚至更大范围的内容包含在内。
我们对德育外延的界定可以遵循“守一而望多”原则,“守一”即是强调道德教育作为德育概念范畴的最基本的内涵。
[1]强调德育应从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做起;“望多”是指德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的教育内容。
即我们把德育理解为“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
从情感方面讲德育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
教育者通过美育培养出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个性,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的人。
美育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这种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感情、开阔人的视野,可以使人具有一定的美的理想、美的品格、美的素养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德育与美育的关系
1、德育与美育的相通之处
德育和美育是两种不同方式的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两个不同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两者有不同的出发点,却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
德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使他们拥有健全的思想和道德。
德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对人心灵的洗礼,通过教育对人的心灵的净化,从而使人们拥有完美的人格。
美育则是对人进行思想上的影响,促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德育和美育在教育目的上都有着相同点,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真善美的人格。
(1)在内容上,德育和美育具有融合互补的内容。
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善,美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善,他们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的范畴,判断真真假假、善恶是非,是德育和美育的共同行为准则和教育目的。
从教育内容上讲,美和善是一致的,虽然美的事物不一定就善的,但是善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定是
美的。
以往的美学理论也谈到,美和善在本质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属性,由此也就造就了德育和美育有着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
(2)在心理上,德育和美育有着相通之处。
他们都是通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改变来得以实现的。
德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以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习惯。
然而美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悟系统,它包括了审美感知、情感、理解和评价等。
在教育过程中,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感知和体验上具有显然的交融。
2、德育与美育的区别之处
德育和美育作为我国全面教育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存在着相通之处,很明显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区别,这样两者才会融合互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1)从概念上区分,德育主要以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主,是为了使学生遵守以社会思想为准的行为规范,并且使他们养成相对应的品德的一种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又称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美引善。
(2)从教育性质上区分,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它侧重于人们对社会行为的判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人格。
而美育则注重于创新,注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美育和德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方面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两者在教学性质上的不同恰恰可以相互补充。
美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把他们通过德育获得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心灵美。
两者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3)从教育方法上区分,德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思想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
而美育则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感知和教化。
他们在实施方法上的不同使得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生动形象、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主动自由。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恰恰可以弥补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
德育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相对之下就比较抽象。
美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教育人,寓教育于美的形象当中。
美育是以情感活动为中介具有一定的深邃的教育,它常常使学生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是美育的主要任务,高尚人格的塑造自然也就是德育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
德育由于学科本身的严肃性、逻辑性,决定了学生必须克服自己的情感,接受与适应理性思维的训练。
美育则是不带任何的强制性,它是靠美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打动人。
通过上述对德育和美育内涵的阐述以及两者的联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德育和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
分,他们之间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
“德”是“美”的灵魂,“美”能促进“德”的养成。
因此,加强两者的相互融合,对于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幸福感,成为真善美的人有着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王仕民.德育功能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3.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朱红.美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4] 谭传宝.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廖若宇,女,四川仁寿人,本科,成都师范学院传媒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