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仙华山导游词

仙华山导游词

仙华山导游词
篇一:金华山导游词
金华概况及导游词
一、金华概况
金华历史悠久,早在7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地生息繁衍。

上古时期划归加州,属扬州管辖,春秋时为越国地界,公元前222年,秦设立郡县制,在此设立了乌伤县,属会稽郡,东汉在此设长山县,开始城市建臵。

南朝设金华郡,隋朝的时候改为婺州,因地处于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故称金华。

隋、唐、宋三代为州治所在,元代为路治所在,明清为府治所在地,民国时为行政督察区,49年解放设金华专区,85年设金华市。

新世纪的金华,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焕发着勃勃生机。

形成了小城市、大集群的特点,中心城市地位突显。

在经国务院批准的《浙江省城市发展纲要》中,明确把金华定位为浙江省继杭州、宁波、温州后的第四大城市——浙江中部的中心城市。

金华的城市化进程属于集群式,以金华市区为核心,以所辖的四市三县二区为群属,形成集群式的中心城市。

在这一城镇体系中,金华市区是浙江中西部重要的交通、通讯、商贸、金融、科教文体卫和旅游中心。

其中交通和通讯列全省第二,是闽浙赣皖四省九地市的龙头城市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作为浙江中西部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浙赣铁路、金温铁路和金千铁路
交汇市区,杭金衢高速、金丽温高速、金甬高速公路贯穿全境330国道穿城而过;义乌民航机场已开通了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航线。

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使市域内联接各县市的高等级公路形成了金华浙中城市群的“一小时经济圈”,金华至出海口宁波、温州、杭州,则形成了“一个半小时协作圈”。

兰溪是基础雄厚的浙江工业城市;义乌是商贸繁荣的“小商品城”;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永康是五金制造业发达的“五金之都”,各城市之间功能互补,各具优势,在城市化建设中呈现一派蓬勃生机与活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客居金华时所写的《武陵春》。

其中“双溪”就是东阳江、武义江交汇处。

好似一条玉带环城蜿蜓而过,这就
是我们的母亲河金华江,也就是婺江。

源头)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北峰顶。

北峰因处于华岳主峰之北而得名。

又因华岳三峰远望若花,北峰顶上时有白云围绕,就像是白云托莲花而起的台子,所以又称为“云台峰”。

李白诗中有“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的诗句就是描写华岳三峰被白云托起的景致。

这里是观景揽胜的最佳之地。

南望有“天外三峰”之称的东、西、南三峰浑然一体,直插云霄;北眺黄河,飘忽如丝,远在天边,便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千古绝唱。

站在北峰之巅请大家向北望,那座峰叫公主峰。

相传,汉元帝刘爽的女儿南阳公主,曾在此修道,东汉末年,外戚王莽专权,南阳公主厌倦争争杀杀的宫廷生活,便叫其夫王咸一起来华山修道,王咸不从,
公主便只身一人来华山公主峰。

等到王咸在朝中吃尽明争暗斗的苦头后,来华山寻找公主,在这里只找到公主的一只绣花鞋,俯身去拾,鞋已化为这座大山。

我们再往西边看那两处天然的石块,都非常生动形象,左边景观是狮子观宝,右边是金龟戏玉蟾,栩栩如生!来,请大家拍照留念!。

再往东看那起伏的山峦——仙人仰卧奇景,传说巨人为神话故事中开山导河之巨灵神,功成力疲后在此休息,久而久之化为这座山峰。

好,现在讲一下眼前的这块碑石“华山论剑碑”吧!20XX年10月8日,一代武侠大师金庸来华山,与北大教授严家炎、“巴蜀鬼才”魏明伦、“武侠导演”张纪中、编剧杨争光、“北大醉侠”孔庆东在这里坐而论剑。

金庸先生一生先后完成“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小说,在华人世界影响深远。

金庸在我国的千山万水中寻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侠客擂台——华山,因为华山雄伟的山势就象挺立在中华大地中心的倚天之剑,华山论剑就是在剑尖上的挑战。

在金庸的小说中,华山论剑举行过3次。

王鲁湘说:金庸三次华山论剑的描写,是他对武侠境界的三次理解不同,可以说是认识的深入和递进。

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把天下的武林高手选出来到华山顶上比武功,五大高手事实上没有高下之分。

第二次华山论剑事实上没有一个结果,因为到底谁是天下第一,在描写当中看不出来。

第三次华山论剑,中心是老顽童,他武学天下第一,和欧阳锋正好是两极对立。

老顽童千方百计忘掉他所学的武学,求而不得。

这表现了金庸先生对武学当中某种境界的思考。

朋友们,现在我们整装待发,准备上山!
擦耳崖——是从北峰到天梯下的一段险道,这里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

明代袁宏道曾在诗中这样描写到“欲知悬径倚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

”这里的摩崖石刻很多,真象是一个天然的书法屏廊。

现在路已经拓宽,并加设有护拦,游人上、下也无需贴面擦耳了。

回想古人的满面青痕,而现今从容而过,可谓“人定胜天”。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巨石,叫“卧牛石”,相传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开通犁沟后,曾卧在这里休息。

所以叫它卧牛石。

这里就是著名的险路“上天梯”,倾斜度几乎为90度,垂直上下,犹如从天上掉下的一个梯子,又因为上边是日月崖而得名。

因此崖上有有红白相同的的日月形状,故名日月崖。

旧时,这里东临深渊,西傍危崖,梯下回旋之地仅存一线。

原来这里只有一道天梯,1985年,又新开辟了一条复道,减少游人的等待时间。

这里虽然险,但只有丈余高,所以不仅不觉险峻,反而增加了游览的情趣。

好,我们就从这里上天吧!
我们眼前的宫观,便是王母宫,里面供奉着王母娘娘,大家谁有兴趣可以进去拜拜。

眼前这一孔大石洞,人称“三元洞”,也称三宫洞,它是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尧、舜、禹的地方,三元为道教术语,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之气,说三元之气方生成人伦,长养万物,洞内所供奉的三人塑像,则被称为三官大帝。

前边,就到御道了。

相传,汉武帝刘彻和唐玄宗李隆基,曾来华山由此上主峰,所以称之为“御道”。

汉、唐两位天子游山时,地方官员
为了圣驾的安全,就在道旁设置石栏,并且用帷幔遮护,以保天子通过。

现在道路两旁所留的小石臼就是那时立栏用的。

明初刘伯温诗中的“石屏御道鸟飞回,汉帝亲封玉简来”就是指此事。

今天,我们踏石而过,肯定会有一番吉样的感觉。

站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见苍龙岭的全景了。

因为这条岭脊青黑,蜿蜓盘旋,就像苍龙腾空,因而得名。

岭脊上、下高差约500米。

在唐代以前,此路初通,仅凿石窝,两边并未加栏,登岭多是爬行,如骑龙背。

到了明代,这里虽比唐代好些,但仍然很危险。

解放后,1964年,将原岭鱼脊形凿平加栏,1985年,又继续下凿,才将岭道拓宽。

现在游人至此便不觉有多危险了。

苍龙岭尽处便是逸神岩。

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宪宗遣吏到凤翔迎佛骨入宫,韩愈阻谏,得罪宪宗,欲置他于死地,后来经百官求情,被贬为潮州刺史。

到第二年夏,韩愈在赴任途中登华山,曾在西峰等地方留下了诗篇。

但下到苍龙岭时,因畏惧其险峻,又慨官场之残酷,自己失意,而放声痛哭,将所带诗书抛向山下,并写下遗书与家人诀别,华阴县令知道后亲自带人接他,这才下得山来。

后有好事者在“逸神岩”刻有“韩退之投书处”六个大字,以记此情景。

后到清朝时有一位山西武乡人赵文备百岁游山至此,站在苍龙岭,听说了韩愈投书求救的传说后,放声大笑,笑韩愈胆小,不如百岁一老者,就在“韩退之投书处”留下题刻赵文备先生百岁笑韩处”。

清代有一名士李柏站在岭上有感曰:山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李柏不哭也不笑,独立岭上但长啸。

以追古忆今,缅怀韩赵二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