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医学概论绪论97稿

1中医学概论绪论97稿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致邪”,药物多用寒凉 ·张子和-攻下派:“感邪治病”,汗吐下三法 ·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重在温补脾胃 ·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重在滋阴降火
中医药概论-绪论
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华佗:五禽戏、麻沸散(三国) ·王叔和《脉经》(西晋):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西晋):我国现存最早针灸专书 ·葛洪《肘后方》(东晋):临床第一部急救手册 ·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晋末):我国现存最早外科专著 ·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梁):首创药物分类标准 ·雷敩《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宋):我国最早中药炮制学专著
中医药概论
一、绪论
泰州市中医院 牟雪莹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概论基本内容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起源:远古时期~公元前21世纪 探索自然、人体规律,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神农尝百草
西汉《淮南子》记载 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 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 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路史》“磨蜃鞭茇,察色,尝草木 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害,察其畏 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 治病。一日间而七十毒,极含气也。”
理论形成:战国~两汉 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成书
·现存最早的中药学文献:《五十二病方》(战国) ·最早期完整的中药学文献:《神农本草经》(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东汉) ·《难经》首提寸关尺、浮中沉的三部九侯切脉法(东汉)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唐代的太医署是已知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 模最大的医药学校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三因致病说”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宋):五脏为纲的辨证方法
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专设“校正医书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出版):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政 府编制的药典
挖掘文献,整理古籍; 传统中医药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结合; 中西医结合; 中药成分研究 ……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基本特点
中医药概论-绪论
·症:病人主观感觉的症状 ·征:医生检查时发现的征象 ·病:疾病按照一定规律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 ·证:机体在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即证候
·辨证:通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即“症”和“征”),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 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诊断出疾病及证型。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现存第一部病源病候学专著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我国第一部 医学百科全书 ·苏敬等《新修本草》(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方》(唐):我国现存最早骨伤科专著 ·昝殷《经效产宝》(唐):我国现存最早妇产科专著
中医药学发展史
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明清时期发展温病学派——温病四大家
·吴又可-《瘟疫论》 ·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纠正古代医书人体解剖知识中医药概论-绪论中医药发展史后期发展:两汉至今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及方法。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起源:远古时期~公元前21世纪 探索自然、人体规律,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据商朝出土甲骨文 记载有人们用酒和热水 制作药物,利用砭石、 青铜具作为外治法用具, 相传汤药治病自商朝开 始。
伏羲制九针
《周礼》中有宫廷 医疗组织相关记载。
中医药概论-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