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报 刊第一节 报 纸 一、民国时期报纸《新民日报》 民国21年(1932年)8月16日创刊,其政治后台是国民党中统外围组织——复兴社(亦称“蓝衣社”)。
初创时,社址设城内朱家巷。
该报为四开四版铅印。
民国27年县城沦陷,该报停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35年8月16日复刊。
社址改设城内郭西街。
由国民党“军统”贵池组主办。
主要登载国民党中央社的通讯、消息和评论,也登少量的本地新闻、趣事及文艺。
《新民日报》后期,发行人为汪半樵、社长汪征瑞、总编韩世桓,县参议员吴西序为挂名经理。
至1949年4月(解放前夕)停刊。
《池阳通讯》 贵池县参议会小报。
主要报导县参议会活动,及立法委员、国大代表选举情况。
民国24年县成立“池阳通讯社”,即发行《池阳通讯》稿,抗日时期停刊。
民国34年10月复刊,每三日一期,12开毛边纸石印一版。
发行人高碧城,后于民国35年(1946年)改由凌醉石发行。
主编系县参议会议长胡燮庚,不久即停办。
《池阳日报》 民国25年8月1日创刊。
社长吴必德,经理陈剑萍,社址设城内黉门口。
民国27年,贵池沦陷时,该报停办。
《先导日报》 民国28年6月创刊,石印八开一张,发行人汪昌发,是年底停刊。
《贵池简报》 民国33年11月10日创刊,为周双刊(每周三、六),石印八开一张。
民国35年改为日刊,更名为《贵池日报》,由国民党贵池县党部计划委员汪昌发任发行人。
该报刊登县政府新闻与中央社电讯,于民国36年停办。
《复兴晚报》 该报在发行规模上仅次于《新民日报》,其前身为《复兴通讯》,由县政府主办。
民国35年9月3日改名为《复兴晚报》,因每日下午出版故名。
四开石印,每天一张(两版),分配发行达592份。
发行人洪久儒(社长)、王谦(副社长),主编童少衡。
改刊不久,于民国38年1月与《新民日报》合刊,出“联合版”,同年四月停办。
《贵池商报》 贵池商会主办。
民国35年7月1日创刊,不定期,以刊登市场行情广告及货币信息为主,由商会会长方藻清发行。
先后由赵学良、章亚冰任主编。
后因物价飞涨,行情多变,无力撑持而停办。
《新生报》 民国35年5月5日创刊。
为国民党驻贵池四十四军政治部编辑发行的军内报,社址设县城东门外,每份印刷费22元(法币),八开一页,以登中央社消息为主,也登地方新闻,同年9月停刊,共发行146期,省图书馆现存两份。
《贵池导报》 原为三青团贵池县分团主办,不久停刊。
民国38年2月,县参议会为争地方权力,借该报的登记证复刊。
为三日刊,石印,社长凌醉石、桂元寿,主要登国内外新闻及地方事态。
解放前夕停刊,为时不满三个月。
其他小报 民国35年至36年,随着《新民晚报》复刊,乡一级国民党政权也纷纷设置所谓“通讯社”,编印反共的通讯稿,散发各地。
诸如“大地通讯社”(1947年3月29日创刊,社址设城内郭西街10号,发行人袁德铭)、“青峰通讯社”(1947年9月20日创刊,石印十六开单面,社址设城内)、“楼山通讯社”、“力行通讯社”、“春秋新闻社”、“正气通讯社”、“荡寇通讯社”、“正言通讯社”等。
这些小报有的仅出过一期,多的也只有十来期,大都在与同行的倾轧角逐中先后消亡。
二、建国后报纸《贵池报》 1956年10月1日,中共贵池县委在县办《生产小报》(1954年创刊)的基础上创办《贵池日报》,八开二版。
1960年改名《贵池报》,为周双刊四开四版铅印。
1961年停刊。
1981年1月1日复刊。
为四开四版周报。
1982年下半年起改为周双报,地址设池州镇长江路,该报为中共贵池县委机关报。
复刊后的版面内容是:一版刊登地方和国内外重要新闻;二版为地方新闻专版,设有“贵池市场”、“专业户之友”、“生财之道”、“职工生活”、“在校园里”、“当代青年”、“勇于创新的开拓者”等专题栏目;三版以科技为主,设有“农户参谋”、“商品知识”、“信息社会”、“生活顾问”、“科技珍闻”等栏目;四版是文艺副刊和时事文摘,其中文艺版有以“杏花村”命名的文艺副刊,有以“齐山”命名的文化生活专栏。
该报由池州邮电局发行。
1988年发行总量为5099份。
在1985年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贵池报》1985年10月5日二版的《参军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作者王银汉》获消息二等奖,同年12月14日二版《步入人们心田的足迹》(作者叶宝国)获通讯二等奖。
《池州报》 1969年1月1日创刊,为安徽省池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
开始为周双刊(每周二、六出版),四开四版,同年2月起改为日刊(星期日无报)。
该报报导国内外大事(有时出“号外”)和以贵池为中心的全地区重要新闻、评论等。
1972年3月15日停刊。
《池州通讯》 1972年5月,由中共池州地委创办,为五日刊(每旬逢五、十出版)。
初为装帧小册,后改为报纸,四开四版。
1980年3月,因池州地区撤销而停办。
《贵池修志通讯》 贵池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主编的修志报,内部发行。
1983年7月1日创刊,主要刊载本县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地方史话和有关地方志理论文章。
不定期。
每期四开四版。
总共发行14期,至1985年12月停刊。
《防痨宣传》、《贵池防疫》 1983年10月创刊。
贵池县防疫站主编,为内部发行的铅印小报。
四开四版不定期。
1985年12月,上述两报合并,仍以《贵池防疫》刊名出版,其“防痨园地”专栏,继续突出宣传防痨知识。
“文革”时期小报 “文化大革命”中,县城内造反组织,纷纷办小报。
1967年2日,由池州造反司令部出版了《一月革命战报》。
不久,由支左部队主持两派组织联合出版《斗批改战报》(赠刊),取代《一月革命战报》,翌年5月停刊,一些机关、学校也有小报,如贵池中学有《八・二七战报》等,问世不久即停办。
第二节 刊 物 一、民国时期刊物《安徽池州旅京同学会会刊》 于民国12年(1923年)2月1日创刊,由池州旅京学生洪静安、谢汝镇为编辑部干事,不定期出版。
定价每册壹角(银圆)。
北京大诚印书局印刷。
发行处:北京前门外施家胡同青阳会馆安徽池州旅京学会。
该刊第一号载文谈池州各县教育情况,后由于经费拮据停刊。
《杏坛》 为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省立第一师范分校校刊。
民国15年(1926年)5月1日创刊。
主要登载师范教育论文、介绍池州人文地理,多为该校学生习作。
《贵池学生同志会会刊》 由原驻贵池省立七中旅宁肄业生、南京成美中学和建业大学贵池籍学生联合主办。
首刊(第一卷)于民国15年2月发行。
该刊的宗旨是“在求学之暇,同仁等共同研究一点学问,讨论关于家乡的几个问题,借会刊发表出来,一方面可以增长我们自己的学识,一方面还可以供给我们家乡”(第一卷《杂俎》第一页)。
自创刊后,连续发行数期,终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该刊部分文章反映了当时学生中的爱国思潮。
《嘤嘤》 为省立第一乡村师范校刊。
由校长沈子修、学生刘汉、陶醉、储士英等,于民国22年春创办。
主要刊载师生评论时政的文章,基本观点是面向农村。
曾载高莫适编写的剧本《到农村去》,代表了当时部分青年的志向,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民国27年该刊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办。
《百灵》 由在安庆省立高中读书的贵池学生张道元、赵英达、李景白等人筹办,月刊。
民国22年3月创刊,向全省各地图书馆发行,后因该刊与左联安徽分盟有关,遭省当局查封。
《长风旬刊》 抗日战争时期由贵池县文化界抗敌协会主编的油印刊物,登载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斗争的文章和评论,不定期出版。
抗战胜利前停刊。
今安徽省图书馆收藏有该刊第三期一份(民国28年9月21日出版)。
《建设月刊》 民国36年3月16日创刊,为双月刊,32开本,综合性杂志。
内容着重介绍贵池的风土民情、物产、人文、兴废等。
社址设城内继武巷。
民国37年因经费无着停刊。
《浚潮》 为贵池昭明国学专科学校校刊。
由《浚潮》学刊社发行,贵池大启堂书局石印。
每期定价2元(金元券)。
民国38年1月10日创刊,不定期。
解放前夕停刊。
二、建国后刊物《池州文艺》 1959年创刊,由贵池县文化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编,为不定期综合性文艺刊物,内部发行。
1961年,在精简机构中,随县文联撤销而停刊。
《群众路线》 1960初创刊,中共贵池县委机关内部理论刊物,不定期。
公社书记以上干部为主要阅读对象。
《秋浦河》 1971年创办,为民间文学刊物,始名《工农兵演唱》。
1980年改为《贵池文艺》。
1982年12月25日改称《秋浦河》,内部发行。
《贵池党史通讯》 中共贵池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主编,为资料性内部刊物。
1983年6月18日创刊,主要刊登党史研究,革命斗争回忆录、人物传记及党史编写动态等文章。
《杏花村》 1987年由贵池县文化馆创办,艾青题写刊名,为内部发行的文学刊物,不定期出版。
《池州师专学报》 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按文、理两科分辑。
1987年创刊,以反映该校科研成果,繁荣科教事业为办刊宗旨。
该学报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面向中等学校公开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