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演奏中噪音产生的原因及解决
内容摘要:本文从音质的角度提出在古筝演奏中出现的噪音问题,从噪音产生的原因入手,阐述了解决噪音的方法。
从而使音质更加完善,充分发挥演奏者的水平。
关键词:音质/噪音
在古筝演奏中,除了正确掌握左右手的演奏技巧外,对发音的音质是否纯圆,也必须懂得并加以掌握和控制。
所谓“音质”,是针对发音的质量而言,在人们的自然感觉中总是喜欢听到既纯粹圆润,又清晰稳定的乐音,决不愿听到“干巴巴”或是带有“噪音”的乐音。
所以,所谓须讲究“音质”,简单地说,就是在演奏时尽量使发音既圆润稳定,不伴有噪音或将无法避免地噪音降到最低。
但实际演奏中噪音问题是所有演奏者都会遇到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令初学者倍感困扰的难题。
它直接影响演奏者水平的发挥,所要表达的乐曲内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如何能降噪、抑噪这是古筝演奏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说明的是在古筝演奏中,有时根据乐曲的需要特别使用的一些噪音音响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例如:在筝曲《战台风》中出现了左手在筝码左侧连续刮奏,模拟自然界电闪雷鸣的声响,属于应用性噪音的范畴。
本文所阐述的噪音即非乐音,是一系列不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音响,属于破坏性噪音的范畴。
乐曲的噪音既然会影响乐曲的正常表现,也就成为演奏者引以为重的一项课题了。
现将各种产生噪音的原因,分述如下:
一、弹片的使用
古筝弹奏出美妙的声音是通过弹片触弦得到的,弹片的规格、厚度、表面光滑度等,都影响古筝弹奏的音色效果。
指甲过大,触弦面宽,弹奏时阻力大,影响速度,而且发音不干净,噪音重。
指甲过小,弹奏时力度不够,音量小、音质单薄。
弹片厚了发音闷,弹片薄了发音飘。
另外弹片缺损后,造成弹片表面凹凸不平,在与筝弦接触时也会导致噪音的产生。
二、触弦点不当
演奏时,弹片与弦身的接触部位称为“触弦点”。
一般情况下,距离前岳山5-6公分处较为合适。
这里的音色较为柔和。
如果离前岳山太近,演奏出来的音较为干涩、刺耳。
在演奏摇指技巧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三、右手触弦过深
触弦深度是弹片尖端与弦接触时的深度。
当弹片入弦过深时,弹片受到的阻力就会很大,如果演奏者要想使弹片经过弦身,必然会加大指间关节发力,从面出现音量过于强大,超过了弦本身所能负担的能量,噪音也就越大。
有时还有可能导致筝码的跳动,严重时会导致弦断码倒。
四、过弦速度过慢
过弦速度是指演奏过程中,弹片经过筝弦时的速度。
过弦速度过慢在演奏快速地同音型旋律时导致的噪音是最明显的。
尤其是在倍低音区演奏时,由于弦身比较长且粗,弹片经过筝弦时,筝弦的振幅很大,振时长。
当弹片第二次撞击筝弦时,如果过弦速度很慢,会发出明显的“吱吱”声。
五、弹片触弦角度
通常演奏时,弹片与弦面平行,即弹片面与弦身接触。
这样出来的音色才会光滑,圆润。
当弹片的侧边与弦身接触时,则会出现弹片剐弦的声音,特别刺耳。
即使弹片面与弦接触后中,还要注意到触弦角度即弹片与弦之间形成的夹角。
当弹片触弦角度太小接近平行时,会导致弹片侧边扫过筝弦,出现摩擦噪音。
或者是胶布碰到筝弦的声音。
六、弹片与弹片之间的碰撞杂音
该杂音通常会出现在演奏左右手小撮的技巧时。
小撮是指大指和食指同时弹奏距离相近的两根筝弦。
由于大指和小指运动方向是相向的,而且距离很近,很容易导致弹片与弹片的碰撞发出“嗒嗒”的噪音。
七、松紧处理不当
松紧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噪音最常见于摇指技巧中。
摇指的动作是:右手前臂、手腕、手掌和手指成为一体,以小指作轴,通过手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大指内外转动,手臂、腕、掌和手指都要放松,注意作为“轴”的小指一定要放松,摇动的力量放在大指上,手腕在手臂的带动下自如摆动,这摆动的力就是摇指的力。
小指只起稳定作用,不能用力压,如果肩、臂、腕其中任何一个关节紧张,就会导致力点分散,使大指摇动时阻力增大,从而影响摇指。
导致过弦不畅,产生刺耳的声音。
以上是古筝演奏中产生噪音的一些主要原因。
初学者或演奏者要想在演奏中避免和减少噪音,应该做到:
1. 正确选择弹片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演奏中理想的弹片应该是材质坚实富有弹性,厚薄适度,触弦面小,又能承受较大力度的压力,制作精细,光洁度好的弹片。
此外要确保弹片的完整,要经常检查弹片,当弹片出现磨损时,应及时更换。
2. 触弦点得当
①在演奏较快旋律时,触弦点要距离前岳山近一点。
因为越靠近前岳山,弦的振幅越小,其撞击弹片的力量也小,噪音因此也可以得到削弱。
例如在演奏点弹技巧(左右手食指交替动同一根筝弦)时可利用该原理,双手距离前岳山大约5-6公分,可以有效地降低噪音。
但是触弦点离前岳山也不能太近,在演奏摇指技巧时,由于小指扎桩在前穿弦孔处,大指弹片离前岳山较近,初学者把握不好尺度会出现弹片碰到前岳山上去。
此时演奏者可以通过调整小指与前岳山的角度(肘关节稍下垂),使弹片距前岳山4公分,这样可有效地避免干涩、刺耳的声音。
②在演奏缓慢的旋律时,往往会在弦体的中段位置,大约距前岳山10公分。
在慢速弹奏时,一个音弹出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弦的振幅逐渐减小,这样弹弦的中部就很少产生噪音。
3. 触弦深浅要适宜
古筝演奏时用弹片尖触弦,一般弹片尖入弦5mm为宜。
这样能有效减少弦对弹片的阻力。
同时可以缩短触弦时间,减少弹片与筝弦摩擦的机率。
4. 演奏中把握“一触即离”的原则
在演奏快速的乐曲时,为了有效的控制噪音,必须做到一触即离:
①“触弦浅”,在第三点已阐述过
②“过弦快”,当连续拨动同一根筝弦时,弹片不要提前放在筝弦上,弹奏之前弹片应离开筝弦,在最短的时间内扣击发音。
③“莫停留”,当弹片拨完筝弦后,手指不要又放回弦上。
因为刚拨完弦后,弦仍在振动过程中,此时弹片放回去,立刻会产生摩擦噪音。
5.酌情使用小指
在古筝演奏中小指一般不戴弹片,当在低音区和倍低音区出现同音反复的伴奏音型时,可使用左手的小指来代替其它手指。
事实证明用手指肚拨弦更能有效的控制弹片与弦摩擦而产生的噪音。
而且小指拨弦的音色浓厚,优于弹片拨弦的音色,但小指不太适合演奏快速的旋律,所以在比较慢的乐曲中可以酌情使用小指肉弹代替弹片的拨弦。
6.调整触弦角度
一般弹片触弦角度与面板呈70°-80°为宜。
例如在演奏分解和弦时,左手四个手指即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琴弦上从低往高依次动琴弦。
一开始在摆放手型时很难保证每个弹片面与弦都能平行接触,这就要求演奏者必须在演奏过程中通过手腕旋转,依次调整每个手指触弦角度。
保证每个弹片的面与弦接触。
这样才能避免弹片侧边与弦摩擦发出的刺耳声音。
7.调整位置消除弹片间的碰撞杂音
针对演奏小撮技巧时出现的弹片与弹片间的碰撞杂音,建议食指和大指的位置稍微错开,一般大指在前,食指在侧。
同时还要注意大指和食指演奏时注意小关节(离指尖最近的关节)弯曲,这不仅是指法的要求,同时也是避免碰撞的有效办法。
8.协调好紧张与放松
要注意的是演奏任何一种乐器,都必须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处于自然状态,避免反常状态,心情紧张造成肌肉紧张都是一种反常状态。
要使全身及上肢器官各部位保持自然放松状态,腰、肩、臂、肘、掌、指任何部位的反常紧张状态,都会使某部位阻塞,形成局部的僵硬,致使力量通不下去,声音发不出来。
而心情紧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技术技巧上不过关而导致的,因此提高演奏者的技巧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必须从基本功入手,打好扎实的基础。
演奏时才能做到游仞有余。
同时还有为学习者多提供一些演出锻炼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上所述的噪音问题的原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时是同时出现的。
在演奏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完全消除不合理的噪音,将一些无法避免的噪音控制到最低。
音乐是用声音来表现的艺术,音质是一切音乐表演艺术进行音乐表现的重要要素。
古筝学习者应培养正确的音质观,正确区分噪音和乐音,掌握全面熟练的演奏技巧,在演奏中不断完善音质,定会减少和避免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