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的城市边缘人
—从不同角度分析《本命年》主题
广电4号DJC
由中国著名导演谢飞指导的电影《本命年》讲述了由姜文主演的男主人公李慧泉因为帮好兄
弟叉子意外伤人入狱,刑满释放后开始试着在这个90年代的转型社会中挣扎生存,经历了
种种事情后对这个社会最终绝望的故事。导演以李慧泉的生活为主线,展示了中国90年代
城市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和新潮流的涌入对人们外在和内在的改变,是一部悲剧样式的写实
风格的艺术片,反映了以李慧泉为首的这样一批人由于不能被社会认可最终被社会潮流淹没
的悲剧,侧面揭示出了90年代的社会转型带来的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和人情的冷漠。此片获
得了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以及第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电影是用镜头说话的,镜头的运用是本片的一大特色。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导演
用了一系列的跟镜头,摄像机跟随者李慧泉的背影穿过了城市街道,走过了胡同,最终回到
了四合院里他的家。看完整部电影不难发现,只要是李慧泉回家的镜头,导演用的都是跟镜
头,和结尾处李慧泉逆行在人群中的身影十分吻合。除了跟镜头外,导演还用大量的移镜头
和特写镜头来体现90年代的特点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片中多次扫过李慧泉家墙上贴着的肌
肉男图片及之后贴上去的赵雅秋的照片,又用特写镜头放大了丝袜、女人的内裤、墨镜和红
酒等能象征那个年代的物品,体现了这些新事物开始慢慢渗入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
和追求目标产生了影响。更值得一提的有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在赵雅秋还是个无人知晓的
小歌星时,赵雅秋唱歌及李慧泉看她唱歌时导演用了特写叠化镜头,将人物的表情最大化,
象征着在朦胧的状态下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的开始;另一个镜头是喝醉酒的李慧泉被深深打
了一拳后逆流着人群走回了广场,捂着不停流淌着血的肚子,指缝间已满是猩红的画面,不
仅带给了观众视觉的刺激,也暗示着李慧泉悲惨的结局。
此片中的声音也强烈地凸显了主题,影片中随处可听到的火车鸣笛声,赵雅秋唱得《期
待》等歌曲和吉他伴奏声,揭示了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兴起,体现了中国在社会转型中的面
貌。除此之外,新年的祝福声、春晚播出时的欢快热闹声以及鞭炮噼里啪啦的爆炸声也穿插
在影片始终,但与流行歌曲形式不同的是,流行歌曲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这些声音则更多
是通过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并且这些声音出现时的画面不是李慧泉被叉子的家人赶走,就
是李慧泉一个人在饭店里喝酒或是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还有李慧泉在新年的时候给
还在狱中的好兄弟叉子真挚地写信,导演运用这种强烈的声音和图像的对比,使李慧泉的孤
独寂寞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出来。而到影片最后,在李慧泉临死前,周围嘈杂的人声都消失了,
只有他自己清晰的脚步声,和在他心里回荡的当时还纯真的赵雅秋的问他的问题、他和小芬
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关于本命年的讨论、罗大妈焦急呼喊着的声音,最终这些声音全部幻化成
了事发当天他撕心裂肺吼着的“叉子”李慧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起来的还是对他好的,
和他有感情的这些人,这也说明了即使他经常打群架在别人眼里是坏人,但在内心最深处他
依然是善良的,从李慧泉对待叉子、对待女人、对待倒爷崔永利就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个仗
义、讲义气、有些木讷,在女人面前虽然有点经不住诱惑但仍有克制力的这样的一个汉子,
这样的一个人却在本命年的时候死去更折射出了他命运的悲惨和社会上包容和理解的缺失。
从情节设置来看,影片在李慧泉和赵雅秋相识之后渐渐到达高潮。期间李慧泉有三次送
她回家,四次去听她唱歌的经历。第一次和第二次李慧泉送赵雅秋回家的时候赵雅秋主动和
他聊天,还问他别人都说他是个坏人,但她觉得不像,到底是谁在骗她;到第三次的时候两
人已经不是推着车走着,而是赵雅秋坐在后座上李慧泉带着她,暗示了两人关系变得亲密。
李慧泉在听赵雅秋唱歌时,刚开始用的是特写,到后来变成了中景,最后一次变成了全景,
赵雅秋在台上边唱边扭,后面还有两个穿牛仔衣的男孩子伴舞,而此时李慧泉看赵雅秋的眼
神再也不是如前两次见到她的欣赏和痴迷,而是多了一点无可奈何。赵雅秋最终从一个纯真
的业余歌手为了出名变成了已经有了妻子的倒爷崔永利的情人,追随者和崇拜者变多,她再
也不需要李慧泉送她回家了,李慧泉劝她不要与崔永利来往,但赵雅秋却显得不以为然,李
慧泉送她金项链却被她回绝,这里李慧泉已经对赵雅秋绝望,所以最后他将金项链扔掉了。
乍一看李慧泉的悲剧性结局是突发的,但其实这是他的宿命,有必然性。一个刚出狱的青年
赶上了社会的激烈变革,整个人生观,价值观都是空虚的,在经历了爱情的挫败,兄弟的离
去后,在这个追逐利益的社会上他成了城市边缘人,没有人生目标也没有追求,活着无异于
是行尸走肉。在叙事结构上,《本命年》呈现了回环的特征。李慧泉从胡同穿越街道回四合
院的路径,意味着是向安全居所的回归。而与家形成对照的,则是嘈杂的街道和热闹的歌厅,
充满了各种诱惑的公共空间,结尾处李慧泉在城市广场这个公共空间倒下时,形成了与开头
富有意味的回环,体现了对城市空间意义的思考,而城市这个公共空间却最终葬送了李慧泉
的人生。
《本命年》在灯光和光线的运用上也别具一格,整部电影中,光线经历了由暗到亮、再
到暗的变化。一开始李慧泉回到他四合院的家,四合院象征着是传统,不是现代的城市,所
以光线显得很昏暗,而当他走进了城市,歌厅里的光线是迷离的,酒店里的光线是明亮的,
以及他走在街道上的时候,街道两旁的霓虹灯和孔明灯都把夜晚的城市渲染得流光溢彩,充
满了一种神秘感。等到李慧泉被抢劫的孩子一拳打中肚子,穿过拥挤的人群的时候,光线却
慢慢变暗了,在他最终倒下的时候,陪伴他的是黑暗、满地的纸屑和萧瑟的寒风,导演运用
光线的变化暗示了李慧泉与城市的亲疏关系,李慧泉尝试着与城市亲近,但最终因为无法融
入重新走回了黑暗里。
最后再来说说导演。谢飞作为中国的第四代导演,其作品题材大多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
人性的复苏,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中国电影第四
代导演是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导演,因为他们并非电影科班出身,以文人或话剧工作者进入
电影,特别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强调主题思想,也发展出与此相应的一套‘现实主义手法。
《本命年》正是这样一部极具写实主义的电影,也许有人说这部影片也没有什么拍摄手法和
技巧,有些画面还显得特别糙,但也许谢飞正是想用这种拍纪录片式的方式给观众真实感,
让观众觉得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真实得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刚开始看的时候会让人产
生这些许是一个曾经是痞子的青年改过自新的故事,但看完整部电影才发现这部电影其实强
调的是十年文革时期由于教育的荒废给中国这垮掉的一代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活得没有
目标没有斗志像一个个木头人,以及商品经济大潮下中国这一代青年产生的迷茫,他们无法
适应社会如此剧烈的变革最终走向了这样的结局。
我无法想象如果李慧泉不生活在这个年代他会是什么样的,也许他不会再打群架,不会
再和社会上的流氓来往,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最普通的人上学结婚工作就这样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这都只是也许,李慧泉代表的始终是文革之后的那代青年,他的命运已经与当时的历史紧
密得连接在了一起,我们正是通过这个逆行在人群中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看到了当时的社
会状况,历史不会说话,但是它会用另一种方式真实得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电影与城市》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