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份,共10分)1.夏商盛行天罚思想,审判以()为主。
A.神判B.五听C.刑讯D.辞听2.周礼中婚姻缔结的礼仪合称()。
A.五礼B.六礼C.七礼D.九礼3.“亲亲得相首匿”为()所确立。
A.汉文帝B.汉景帝C.汉宣帝D.唐太宗4.“除异子之科,使父子无异财”,始自于()。
A.汉B.曹魏C.北魏D.北齐5.北魏时期入律的是()。
A.存留养亲B.留养存嗣C.重罪十条D.准五服以制罪6.将《名例》首次置于篇首的是()。
A.《魏律》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7.廷尉更名为大理寺是在()。
A.唐代B.北魏C.北齐D.北周8.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是()。
A.律令格式B.敕令格式C.条法事类D.律令科比9.清朝中央复核京师死刑监侯案件的会审制度称()。
A.圆审B.朝审C.秋审D.热审10.我国最后一部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是()。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新刑律》D.《中华民国刑法》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1.五听2.非公室告3.秋冬行刑4.义绝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1.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简述汉初文景刑制改革。
3.简述唐代关于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10分)南宋周琳说:“狱司推鞫,法司检查,各有司存,所以防奸也。
”周琳所谈的是宋朝司中的一种分工现象,请作简单分析。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2.试论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
《中国法制史》试题2一、填充题(共10题,每题1分)1.关于夏商周的刑律,史载:“夏有乱政,而作________;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________。
”2. ____国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3.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废除于________。
4.首次规定笞、杖、徒、流、死五刑制度的法典为________。
5.唐律中的________制度,即在伤害案件发生后,规定一定的期限,限满时根据被害人的死伤情况,决定加害人所应负担的刑事责任。
6.宋太宗朝初创的专门化的地方司法、监察机构是________.7.宋代十分重视对人命案的检验和现场勘验,留下大量的法医学名著,其中《________》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8.明初,朱元璋依照《尚书》某篇的体例,颁布了许多关于打击贪官污吏的刑事特别诏令,合编成书,称为《________》。
9.清代适用于青海等少数民族的立法是《________》。
10.我国近代最早的两个宪法性文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
二、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1.三省六部制2.《春秋》决狱3.翻异别勘4.领事裁判权三、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2.简述魏晋南北朝法律儒家化的主要表现。
3.简述明清会审的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10分)《大清律例》规定:“凡犯死罪非常赦不原者,而祖父母、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向皇上汇报)。
取自上裁(由皇帝裁决)。
若犯徒、流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
”请问该律反映的是清代何种制度?试做简要论述。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1.为什么说唐律是一部典型的特权法和等级法。
2.试论清末预备立宪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实质。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1.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届正式国会成立于时期。
A、清末B、南京国民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2.强迫人民分家而居的“分户令”是颁布的。
A、李悝B、商鞅C、吴起D、汉武帝3.唐朝时皇帝就重大案件或事宜发布的制敕,经整理编纂为有永久法律效力的规范者,被称为。
A、敕B、诏C、格D、令4.《中华民国民法》是仿照民法典的编制体例制定的。
A、法国B、德国C、英国D、意大利5.在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标准的是。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6.清朝刑法典《大清律例》的基本律文在皇帝时期最后确定下来,再无大的变化。
A、顺治B、康熙C、雍正C、乾隆7.1923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为。
A、国民大会制B、责任内阁制C、总统制兼责任内阁制D、总统制8.秦朝的判例法被称为。
A、廷行事B、比C、成案D、断例9.大理寺代替廷尉作为中央专职司法机关形成于朝。
A.汉朝B.北齐C.隋朝D.唐朝10.“均田制”最早形成于。
A、汉朝B、西晋C、北魏D、唐朝二、名词解释题:(共8题,每题5分)1.马锡五审判方式2.会审公廨3.睡虎地秦墓竹简4.“准五服以制罪”5.五听6.务限法7.明大诰8.录囚二、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1.简述春秋时期各国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2.清末修律“礼法之争”的双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性观点。
3.简述唐律中“八议”制度的主要内容。
4、汉代有哪些主要法律形式?分别指什么类型的法律规范?5.简述清代的会审制度。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横线上。
共10题,每题1分)1C;2B;3C;4B;5B;6C;7B;8A;9B;10C。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创造的一种司法工作方式。
(1分)其主要特点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见;(1分);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1分);方便群众。
(1分)2、晚清政府在租界内根据与外国领事协议设立的法院(2分),主要审理租界内的除领事裁判权管辖范围之外的涉外案件(1分)。
中国法官为主审,外国领事官员有权会审或观审(或中国法官与外国领事官员共同审理)(2分)。
3、(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竹简所记载的有关秦朝法律资料的汇编(3分)。
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封诊式》等内容。
(2分)4、晋律中首创的亲属之间相犯依五服等级为标准处刑的制度(1分)。
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2分)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
(2分)5、西周时形成的审理案件的主要方法(1分)。
法官根据当事者的五种客观表面来判断其口供的真实性(2分)。
其具体方法包括:辞听、气听、色听、耳听、目听(2分)。
6、宋朝的一项民事诉讼法律制度(1分),即民事案件只能在每年10月1日以后到次年3月之间提起诉讼(3分),以避免耽误农时(1分)。
7、明太祖制定的一部特别刑法(2分),包括某些案例、皇帝敕令以及训词(2分)。
刑法残酷野蛮。
(1分)8、中国古代实行的一项再审程序(2分)。
即由皇帝或上级官员对在押囚犯进行询问,以便平反冤狱。
(3分)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1、春秋时期公布的主要成文法有:郑国子产铸刑书(2分);郑国邓析作《竹刑》(1分);晋国赵鞅等人铸刑鼎(2分)。
2.法理派代表为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等(2分)。
其基本观点是修律应依西方法理(1分)。
礼教派代表为有张之洞、劳乃宣等(2分)。
其基本观点是修律应当保留中国传统礼教道德(1分)。
前者认为“干名犯义”、“存留养亲”应当被废除,“无夫奸”不构成犯罪,子孙可以行使正当防卫权;而后者则主张相反(4分)。
3、《魏律》首创的一种贵族官僚在刑法适用上享有的特权制度(2分)。
刑法中法定八种人犯死罪时,司法机关不得直接审理,必须申报皇帝,请皇帝交付大臣集议(4分);犯流罪以下减等;(2分)。
如果犯“十恶”等罪,不适用该项制度。
(2分)4、(1)律:基本法典;(2分)(2)令:皇帝的命令;(2分)(3)科:单行的刑事法规;(2分)(4)比:判例法;(2分)律是普通法,其余形式为特别法。
(2分)5、清朝会审制度有:(1)秋审。
是清朝时于每年秋天由中央各主要机关的官员对地方判决的死刑案件的进行复审的制度(2分)。
审理结果通常有:情实、缓决、可矜与留养承祀。
(2分)(2)朝审。
除审理案件对象为京师地区监候案件外,其他内容与秋审同。
(1(3)三司会审。
对重大或疑难案件由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共同审理。
(2)(4)九卿会审。
遇有特别重大或疑难案件由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会同通政使共同审理。
(3分)(如少以上一种或数种会审制,但有热审者,加1分。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4一、名词释义题:(共10题,每题5分)1.《云梦秦简》2.春秋决狱3.义绝4.八议5.三司会审6.存留养亲7.鞫谳分司8.预备立宪9、六法全书10、领事裁判权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1、简述春秋时期各国公布成文法的运动以及围绕公布成文法引起的争论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主要法典?这些法典分别创设了哪些重要的刑法制度?(至少举出五项)3、简述清末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至少举出五项)三、论述题:(共1题,共20分)论汉朝刑法的儒家化。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释义题:(共10题,每题5分,共50分)1、《云梦秦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竹简所记载的有关秦朝法律资料的汇编(3分)。
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封诊式》等内容。
(2分)2、春秋决狱:汉朝董仲舒创立的一项司法惯例(1分)。
即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1分),法官可以根据孔子所著《春秋》一书的基本精神判决刑事案件(33、义绝:唐时法定的离婚制度(1分)。
即夫妻之间如有相互杀伤等行为,可视为夫妻恩义已绝,国家可强迫其离婚。
(4分)4、八议:源于周礼“八辟”,曹魏制定《新律》时将其确立为正式法律制度(1分)。
八议即对八种特殊人物犯罪的上奏请议制度,而一般官员无权直接审判,其结果一般是宽宥处理(3分)。
此八种人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1分)。
5、三司会审:唐朝时(1分)遇有重大或疑难案件(1分),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三个司法机关共同审理的制度(3分)。
6、存留养亲:指犯人直系尊亲属年老应待则家无成丁(1分),死罪非十恶,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1分)将人犯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1分)。
最早见于北魏律(1分),是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具体体现(1分)。
7、鞫谳分司:宋代设专职官员分别负责“审”与“判”(2分),在各州,设司理院,有司理参军,掌狱讼之事;另设司法参军,掌“议法判刑”(2分)。
在大理寺,有“断司”和“议司”之分(1分)。
8、预备立宪:清末(1分)政府为实行宪政而进行的预备活动(1分)。
它包括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分)、《咨议局章程》(1分)、《资政院院章》(1分)。
(或有《十九信条》、《内阁官制》、地方自治者,分别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