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行政区划 睢阳区下辖14个乡镇和4个办事处,342个行政村,3004个村民组,交通便利,京九铁路、105国道、商开高速、商周高速穿境而过,省道4条,县、乡、村公路45条。 (2)自然地理位置 睢阳区地处豫东平原,北和梁园区相邻,东接虞城县,南和柘城、鹿邑、安微毫州市接壤。位于东经115°20′-115°47′与北纬34°04′-34°26′之间,全区南北长约39公里,东西宽约38.2公里。 (3)地形地貌 睢阳区属黄淮海冲积平原区,地形平坦,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高度49.8米,相对高差8.8米,坡降梯度1/8000一1/7000。 (4)水文 睢阳区河流较多,隶属于淮河流域水系,出口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有6条,自西向东顺序为洮河、大沙河、清水河、古宋河、杨大河、蔡河,各河流最后注入淮河支流涡河;大坡沟、新安民沟、小白河、进水沟等。由于河床较大,水位季节变化显着,旱季流量较贫乏,河道断面宽且浅。 (5)气候 睢阳区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其气候主要特点为:春季日照短,多风沙,常干旱;夏季炎热,多雨水;秋高气爽,日照长,凉而多睛天;冬季寒冷少雨雪。平均气温13℃- 15℃,20℃的有效积温3293.5℃,年平均积温≥4723℃,全年太阳可照时数4430.8小时,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9.1小时,日照百分率57%,无霜期平均260天。 (6)土壤 全区土壤多为潮土,风沙土主要分布在靠河流、沟渠两侧。 (7)植被 睢阳区地属典型的暖温带气候,由于近年来开垦强度大,现有植被除野生杂草外多为人工植被,主要生态树种有泡桐、杨类、刺槐、旱柳、垂柳、白榆、臭椿、国槐、侧柏、鸡爪枫等;兼用树种有枣、柿树、胡桑、紫穗槐等;经济林树种有苹果、桃、梨、李、杏、葡萄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红薯、花生、油菜、芝麻、水稻、瓜类、菜类、烟叶等。 (二)社会经济状况 睢阳区辖14个乡镇、4个办事处,347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44万亩,2008年底耕地总面积91万亩,粮食总产量48.04万吨。总人口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万人,农村人口62万人。生产总值10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8元。 (三)林业概况 睢阳区活立木蓄积量189.3万立方米,林业用地25.36万亩,森林覆盖率17.32%,耕地面积91.0万亩。近年来睢阳区提出“以林促农,以林兴农,兴林富民”的战略,把大力发展林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使我区林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省造林绿化十佳县”等光荣称号,2000年、2005年被命名为“全国营造林先进单位”,目前,睢阳区林业生产形成四个基地、三条绿色通道、一条河道绿化、一个防护体系。即:泡桐生产基地、经济林生产基地、综合立体林业黄花菜生产基地、白腊条生产基地、京九绿色通道、高速公路绿色通道、105绿色通道、大沙河绿化及一个比较完善的点、片、网、带相结合的综合农田林网防护体系。 二、退耕还林工程情况 (一)工程实施概况 睢阳区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级共下达任务3.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3万亩,沙荒地造林2.3万亩。按年度分,2002年退耕还林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0.5万亩,沙荒地造林0.5万亩;2003年度退耕还林1.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0.8万亩,沙荒地造林0.8万亩;2004年退耕还林0.5万亩,全部为沙荒地造林;2005年退耕还林0.5万亩,全部为沙荒地造林。涉及古宋乡、闫集乡、冯桥乡、坞墙乡、路河乡、毛固堆乡、勒马乡、临河店乡、娄店乡、宋集镇、郭村镇、李口镇、高辛镇、新城办事处等14个乡镇、办事处,118个行政村,退耕农户8721户,3.4万人。目前,保存面积为3.6万亩。退耕地还林国家每亩50元的种苗补助一次投资,另外每亩每年300斤(折合资金210元)的粮食补助和20元的生活补助,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在2004年以前以粮食的形式发放到农户,2004年以后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到户;沙荒地造林每亩50元的种苗补助一次投资。按照以上标准,截止到2009年底,睢阳区3.6万亩的退耕还林国家共投资2372.79万元,其中种苗投资180万元,粮食折资2000.79万元,生活补助192万元. (二)补植补造开展情况 我区在退耕还林工程中每年逐地块核查,发现有缺垄断档的,在当年或次年的造林季节及时进行补栽,尤其在每次大风自然灾害后,及时摸底,为补植补造工作打好基础。 (三)后续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1、特色经济林:睢阳区现有苹果、梨、柿等各类经济林面积3.48万亩,年产量2042.5公斤,年产值3131.6万元 ,成片栽植规模小,果品档次不高,品牌果品少,科技含量低。 2、林下种植:由于投资较大,发展林下种植较慢,不成规模。 3、中幼林抚育:林地管理舒放,前期长势快,最近几年由于林木价格下降,粮食价格较高,群众主动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树木长势变弱,单位面积出材量减少。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情况 根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林业项目任务主要是中幼林抚育、特色经济林、低质低效林改造、林下种植食用菌、花生、药材等,8年专项资金约500万元,2010年睢阳区向上级申报了特色经济林、中幼林抚育、林下种植药材等,上级下达睢阳区2010年后续产业发展3750亩,其中特色经济林450亩,临河店乡50亩,涉及安庄一个行政村,栽植树种为石榴,坞墙镇101.5亩,涉及牛庄一个行政村,栽植树种为苹果,李口镇144.2亩,涉及李口、清河口、李大庄、火楼、张集等7个行政村,栽植树种为苹果、猕猴桃,郭村镇52亩,涉及邓桥一个行政村,栽植树种为石榴,毛固堆乡60亩,涉及史庄一个行政村,栽植树种为核桃,古宋乡42.3亩,涉及宋菜园一个行政村;中幼林抚育2500亩,其中临河店乡446亩,涉及关楼、蒋桥、贾楼、范庄等四个行政村,路河乡107亩,涉及李阁一个行政村,郭村镇195亩,涉及姚庄、东胥、宋庄等三个行政村,古宋乡1542亩,涉及火星台、大吴庄、老关、香山庙、沈营、朱庄、宋菜园、纠庄等8个行政村,李口镇210亩,涉及任楼、五里杨两个行政村;林下种植药材800亩,临河店乡95亩,涉及大候一个行政村,种植药材为紫苏,勒马乡70.3亩,涉及徐庄一个行政村,种植药材为白芍,郭村镇120亩,涉及西马一个行政村,种植药材品种为药玉米(薏米),毛固堆乡34.7亩,涉及常宋庄一个行政村,种植药材品种为白芍,坞墙镇81亩,涉及牛庄一个行政村,种植药材品种为南星等,李口镇399亩,涉及李大庄、、清河口、火楼、五里杨等四个行政村,种植药材为草决明。(详见附表二和附表三) 三、后续产业年度方案编制依据和要求 (一)编制依据 1、《造林技术规程》(GB/15776-2006); 2、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扶贫办《关于下达2010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任务计划的通知》(豫发改农经[2010]1451号; 3、《商丘市睢阳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4、2002-2005年商丘市睢阳区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 5、其他相关规定、规划等。 (二)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必要性、可行性 1、必要性 发展后续产业是全面落实国发25号文件精神,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退耕农户收入、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需要,是促进睢阳区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目前,我区退耕地还林面积为1.3万亩,涉及14个乡镇办事处,睢阳区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开始实施,到目前已有9个年头,进行中幼林抚育,提高林地的出材量,是必要的;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林地单位面积收益,发展林下种植不但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地方经济快速且林下种植药材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利润可观。前景广阔,将为农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可行性 通过项目实施,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又可使项目区退耕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发展后续产业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退耕农户有种植的习惯,有发展种植业的愿望,尤其发展林下种植药材,接近亳州—全国较大的药材市场,有畅销的市场;领导比较重视后续产业的发展,有较强的组织保证;有上级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地方的积极筹措,有坚强的经济后盾。 (三)编制原则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统一; -----坚持巩固成果与解决农户生计相结合原则; -----坚持国家支持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原则; -----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四、建设布局与建设任务 根据上级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年度计划任务,本年度特色经济林450亩、中幼林抚育2500亩和中药材种植800亩。(详见附表二和附表三) (一)建设布局 1、布局原则: -----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2、建设布局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规划的总范围是在退耕还林的乡村,群众有发展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植的愿望和要求,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该项目共涉及8个乡镇,37个行政村,4252退耕农户,分别占全区退耕地还林乡镇、办事处的53%,退耕地还林村的31.35%,退耕农户的48.8%,其中原退耕农户占的比例为81%。具体特色经济林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