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非均衡理论的发展
1.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是什么含义?
答:(1)均衡通常被称作瓦尔拉斯均衡,瓦尔拉斯均衡需要以下几个基本的假设:
①要求每一个参加市场的人对市场状况以及市场的变动趋势(现行的价格和未来的价格)有完全的信息。
②假设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每个参加市场的人不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③假设经济中处处存在着类似拍卖商这样的中介人,为供给方与需求方不断地喊价,最终达到使双方都接受的价格水平而成交。
(2)在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是相对于瓦尔拉均衡而言的。
或者说,非均衡就是非瓦尔拉均衡。
非均衡的含义是:瓦尔拉均衡所需要的几个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生活中,价格不能起到使供求相等的作用,因此,经济中的供求力量不能使市场上呈现瓦尔拉均衡状态,而会根据具体情况,各自调整到彼此适当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达到均衡。
把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运用于宏观经济学领域内,具有以下含义:在瓦尔拉体系中,均衡是指零失业率和零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均衡;而按非瓦尔拉斯均衡概念来解释,非均衡是指存在着一定的失业率或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条件下的均衡,也就是存在着短缺的均衡。
2.非均衡理论在哪些领域有扩展?有哪些政策研究成果?
答:(1)非均衡理论的领域扩展包括:①从以往的非均衡理论中提炼出一些对非均衡的若干基本概念的归纳和严谨表述;②从封闭的非均衡模型发展到开放的非均衡模型。
(2)非均衡理论的政策研究成果
①非均衡理论把经济领域内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的作用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而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调节理论提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既不同于古典的和新古典的政策效应理论,又不同于凯恩斯的政策效应理论。
②非均衡理论的政策研究把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人的经济行为作为基本出发点,这样就使得非均衡理论的政策研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在促进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结合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
③在开放经济的政策研究中,非均衡理论在把失业、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一并考虑,同样按照古典失业均衡、凯恩斯失业均衡、抑制性通货膨胀均衡和消费不足均衡这样四种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外贸顺差或逆差同商品市场与劳工市场供求不相等之间的关系。
④由于非均衡理论在研究中把个人经济行为作为基本出发点,因此对预期的分析以及把预期因素引入经济政策的研究之中,成为非均衡理论的又一个特点。
在一般经济学研究中,所讨论的预期主要是价格预期,即交易者对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而非均衡理论既要考察价格信号,又要考察数量信号,既要分析价格调节的作用,又要分析数量调节与数量配额,所以就形成了两种预期:价格预期与数量预期。
其中,对数量的预期在交易者的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一般经济学则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⑤在配额均衡的理论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政策建议,即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价格信号的调节,而且在必要时也应当对数量信号进行调节,使得非均衡条件下的事后均衡得以实现。
这是有利于非均衡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
至于配额均衡的实现方式,则可以多种多样,以便于选择(如一致配额、排队、优先权体制、比例配额等等)。
3.新凯恩斯主义市场出清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答:新凯恩斯主义是在保留并继承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设、货币非中性假设与短期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汲取某些新的论点或新的研究方法,并且自己也增添一些新的基本假设,从而引导出某些新的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理论。
(1)新凯恩斯主义保留或继承的凯恩斯主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①非市场出清。
凯恩斯主义坚持的是非市场出清假设,即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工资和结构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的程度。
新凯恩斯主义保留并继承了凯恩斯主义这一基本假设,从而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形成明显的对立。
②货币非中性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着市场对利率的约束,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是非中性的。
而正是因为货币的非中性,所以不可能只依靠货币政策,而必须既依靠财政政策,又依靠货币政策,才能维持经济的稳定。
新觊恩斯主义保留并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非中性的假设,认为货币会影响实际产出水平,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
③短期均衡分析方法。
新凯恩斯主义虽然不拒绝在研究中采用长期均衡分析方法,但在一般理论中依然遵循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均衡分析。
新凯恩斯主义非均衡分析的特点,是将①垄断性企业和工会组织的存在。
②现实中存在的信息的不完整性、非对称性和滞后性,③以及由此导致的黏性工资和黏性价格,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2)相比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新的研究方法或考察角度
①黏性工资。
凯恩斯主义的非市场出清假说中,包括了劳工市场的非出清。
而非自愿失业正是劳工市场不能出清的表现。
新凯恩斯主义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一问题,用黏性工资来说明现实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不能出清的原因。
新凯恩斯主义的贡献在于,把效率工资纳入宏观经济模型,以此说明非自愿失业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②黏性价格。
对新凯恩斯主义来说,黏性价格假说是他们关于经济周期与波动的理论的出发点。
新凯恩斯主义指出,既然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厂商不可能是完全竞争条
件下的市场价格接受者,因而整个分析就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开始。
新凯恩斯主义还从厂商调整价格的成本角度来研究黏性价格。
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不同的是,新凯恩斯主义不承认价格的灵活调整具有现实性。
4.科尔内的“父爱主义”是指什么?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体制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科尔内“父爱主义”的含义是:国家好比父亲,因此国家对企业的“父爱主义”成为计划体制的本质特征。
按照科尔内的看法,这种“父爱主义”体现于国家以实物、货币等形式给企业以补助,国家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难,即使成本大于收益也同样给予帮助。
同时,国家对企业的行为是直接干预的。
这就是计划体制下国家同企业的关系。
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时,不能指望完全没有“父爱主义”,但应当尽量减少“父爱主义”。
科尔内的“父爱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也有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科尔内关于“父爱主义”的研究反映了计划体制下国家同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
他所提出的通过放宽企业自主权和减少国家干预,从而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时减少“父爱主义”的设想,也可供参考。
但关键的问题始终在于产权制度的改革。
如果不改革原来的产权制度,而仅仅停留在政府“放权”、“让利”的措施上,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不可能正常的。
因此,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改革,出发点只能是产权改革。
(2)尽管科尔内的观点对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他实际上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目标模式来考虑的。
这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目标。
中国的改革虽然强调应当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改革的性质应当是社会主义道路的继续,即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而并非放弃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
而且,改革必须整体设计,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综合在一起考虑,否则就会走向邪路。
科尔内理论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