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缓冲电路设计及仿真

缓冲电路设计及仿真

1 缓冲电路作用 缓冲电路一般并联在开关器件两端,主要有抑制过电压、降低器件损耗、消除电磁干扰的作用。 1) 抑制过电压 逆变器高频工作时,开关器件快速开通、关断。由于主电路存在杂散电感,器件在开关过程中,急剧变化的主电路电流会在杂散电感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使器件在关断时承受很高的关断电压。在器件关断时,主电路杂散电感上会产生与直流电压同向的感应电压

pdiL

dt ,若无缓冲电路,则该电压会加在器件两端形成过电压,当该电压超过器件额定电

压时,器件损坏。此外,反并联二极管在反向恢复时产生的di/dt也会导致较高的过电压。 2) 降低器件损耗 已知器件的功耗由下式决定:

01T

PuidtT (1.1)

在电路中增加缓冲电路,可以改变器件的电压、电流波形,进而降低损耗。从下图可知,在没有缓冲电路时,电压快速升至最大值,而此时电流依然是最大值,此时的损耗最大。加入缓冲电路后,避免了电压、电流出现同时最大值的情况,损耗得以降低。 UDS无缓冲电路UDS

IDID

有缓冲电路

3) 消除电磁干扰 电路运行时,在没有缓冲电路的情况下,器件两端电压会发生高频振荡,产生电磁干扰。采用缓冲电路,可抑制器件两端电压的高频振荡,起到减小电磁干扰的作用。 因此,降低或消除器件电压、电流尖峰,限制dI/dt或dV/dt,降低开关过程中的振荡以及损耗,我们在逆变器中设计缓冲电路,以保证器件安全可靠工作。

2 杂散电感的测量与计算

设计缓冲回路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杂散参数的量。杂散电感是特定电路布局的结果,不容易计算出来,我们一般采用测量的方法来确定杂散电感的大小。在没有任何缓冲回路时,用示波器观察器件关断时的振荡周期T1;接着,在开关管两端并联一个值确定的电容,即

测试电容testC ,重新测量器件关断时的振荡周期T2。则杂散电感可由下式得出: 2221p2

()L4testTTC (2.1)

杂散电容为: 21(2)ppiCLf (2.2)

其中if 为无缓冲电路时的振荡频率。 3 缓冲电路分类 缓冲电路主要分为如下三类,分为C型缓冲电路、RC型缓冲电路、RCD型缓冲电路。

C型RC型RCD型

图C缓冲电路适用于小功率等级的IGBT,对瞬变电压非常有效且成本较低。但这种缓冲电路随着功率等级的增大,会与直流母线寄生电感产生振荡。RCD型缓冲电路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由于快恢复二极管可以箝位瞬变电压,从而抑制谐振产生。在功率等级进一步增大时,此种缓冲电路的回路寄生电感会变得很大,导致不能有效控制瞬变电压。因此在大功率场合可用RCD缓冲电路,该缓冲电路既可有效抑制振荡还具有回路寄生电感较小的优点。 电路类型 C型吸收电路 RC型吸收电路 RCD型吸收电路 特点 电路简单、成本 低、易产生振 荡、会引起集电 极电流升高 结构简单、易造成过 冲电压、会引起集电 极电流升高 克服过冲电压过 高、过电压抑制效果 较好、会引起集电极 电流升高 范围 中等容量装置 小容量、低频率装置 小容量、低频率装置 下表是针对直流母线电感量,以过冲电压100V为前提计算出的推荐值,便于缓冲电路的设计。 4 缓冲电路工作原理及计算 线路因杂散电感会产生的瞬态浪涌高压,这种浪涌电压如果不加以抑制,可能会造成功率开关器件的损坏。而减少这种浪涌电压的途径有2种,一是采用层状母线结构,降低母线寄生漏电感;另一种方法是安装缓冲电路。缓冲电路在开关器件关断时工作,起到提供旁路的作用,从而达到抑制尖峰电压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小功率器件的开关损耗。

4.1 电容型缓冲电路

C型 电容型缓冲电路在器件开通时有浪涌电流,因此用于小电流应用场合(<50A)。在高频场合下,为减小损耗,也会考虑这种拓扑。 根据能量转移关系,要求在器件开通过程中将吸收的能量释放: (4.1) 可得: (4.2)

4.2 RC型缓冲电路

RC型 RC缓冲电路中,缓冲电阻R越小,缓冲电容越大,则缓冲效果越明显,但是要考虑电阻R上的损耗。 器件关断时,电容C储存能量,在下一次器件开通时,电容中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在电阻R上,而电容上的存储的能量为:

212CsDSWCU (4.3)

其中,DSU 为器件关断电压。又在电阻上消耗的能量与每个周期电容的充放电次数成正比,因此在电阻上消耗的能量为: 21*2RsDSPCUfn (4.4)

其中f为器件工作频率。n为每个周期电容电压转换次数,半桥电路中,每个周期电容电压发生两次转换,因此n取2,即:

2RsDSPCUf (4.5)

缓存电容的选择要满足两个要求,首先, 缓存电容能够存储的能量要比电路中杂散电感存储的能量要大,也就是要满足下式:

221122sdspCULI (4.6)

其次,缓冲电路的时间常数要比功率器件导通时间短, 这样在开关管导通的时候存储在 缓存电路中的能量才能够释放完毕, 一般情况下,认为3倍的时间常数可以完成放电过程,则:

3 ssonRCt (4.7)

其中ontDT ,D为占空比,T器件开关周期。所以

3ssDTRC (4.8)

此外,还要考虑放电电流不可太大。最后综合电阻功率与过压情况选择参数。综上所述,得到:

222pR

s

DSDS

LIP

CUfU (4.9)

23ssssLDTRCC (4.10)

4.3 RCD缓冲电路 RCD型电路又分为如下三类。其中,Ⅱ型电路采用2组Ⅰ 型缓冲电路, 使用快恢复二极管钳位瞬变电压, 可抑制振荡发生, 适用于中大容量器件, 但缓冲电路的损耗很大。Ⅰ型电路将RCD 缓冲电路直接并接在桥臂两端, 这种电路抑制器件关断瞬态电压的效果好, 而抑制器件开通时的瞬态电压效果稍差。Ⅲ 型缓冲电路由于每个元件有各自独立的吸收电路, 既可抑制关断浪涌电压, 缓冲电路的损耗又很小, 适合于大功率电路。

Ⅱ型Ⅲ型I型 电路类型 RCD吸收电路(Ⅰ型) RCD吸收电路(Ⅲ型) 特点 过电压抑制效果好、不会引起集电极电流上升、附加损耗小、吸收回路寄生电感较大 过电压抑制效果好、不会引起集电极电流上升、附加损耗小、吸收回路寄生 电感小 适用范围 中等容量、较高频率装置 大容量、高频率装置 4.3.1 Ⅰ型缓冲电路 RCD型 缓冲电路工作过程可以简单分析如下:当开关管T截止时,原来流过引线电感Ls的电流通过Cs、Ds旁路,从而将Ls上的储能转移到Cs,避免在器件关断时由于电流突变,引起在器件两端产生很高的电压尖峰,因而大大降低了在开关管截止瞬间在其两端所产生的过电压;当开关管T导通时,Cs的储能通过开关管T、缓冲电阻Rs释放,从而使其两端的电压下降到母线电源电压Vd,为下次的缓冲吸收作好准备。

以开关T1关断时刻为起点来分析缓冲电路的工作原理,其工作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线性化换流、杂散电感Lp谐振放能、缓冲电容Cs放电。 a) 线性化换流过程 此阶段从开关T1接收关断信号开始到开关T1完全截止结束。流过Lp的母线电流经T1和缓冲电路2条支路分流。由于此过程时间很短,一般为纳秒级,因此可将此工作过程中电压、电流的变化线性化来处理。其等效电路如下图: VdcLpILIDSIcsCsDs

Ls

设线性化换流过程持续的时间为,由上图得: LcsDSLfcsLfIiitiI(1)ttiItDS

 (2.11)

当时,即换流过程结束,有: LfcscscsssIt1Vidt(0)C2CdcVV

(2.12)

在此过程中,开关器件1端的电压为,由于实际的换流过程并非完全线性,因此在过程中会出现第一个电压尖峰,且此电压尖峰与母线电流、缓冲电路寄生电感、关断时电流的有关。 b) 杂散电感谐振放能阶段 线性化换流阶段结束后,开关完全截止。主回路杂散电感pL与缓冲电容Cs谐振,pL 中储存的能量通过Cs泄放·当达到谐振峰值时,回路电流i为零,缓冲电路二极管DS截止,钳位防止振荡的发生。在此过程中将出现第二个电压尖峰,且此电压尖峰是由杂散电感引起,在下面的分析中可看到,该电压尖峰与母线电流、杂散电感pL、缓冲电路寄生电感、缓冲电容有关。这一过程的等效电路如下图: VdcLpLs CsDs

IL

令 psLLL (2.13)

电路方程为: 2cscsscs2dVdiLVLCVdtdVtdc

(2.14)

初始条件为: Lf

LcssIti0IV0V2Cdc;

(2.15)

由电路方程得: 

cscs0s01222css0VtVV0VcosktZi0sinktV[V0V(Zi0)]sin(kth)dcdc

dcdc



 (2.16)

其中,,, 可求得,当时,电容两端的电压峰值: 12

22

cspkcssV[V0(Zi0)]dcdcVV

(2.17)

因此,可得:

Lss2

2

cspkdccsdc

ILC(VV)V0V

 (2.18)

若是忽略换流器件的升高,可取: Lss2

cspkILCVVdc

 (2.19)

c) 缓冲电容放电阶段及缓冲电阻的参数计算 谐振放能阶段结束后,通过、电源和负载放电。在放电期间,可认为负载是恒流源。有了负载后,可不考虑Ls、Lp对放电的影响。其等效电路图如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