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回归课堂本真

如何回归课堂本真

如何回归课堂本真
“回归课堂本真,凸显教学本质”的课改理念,打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形式,追
求表面的热闹,而没有实效的教学。教师们在课堂上尽量少用和高效使用多媒体
教学,让听者感受到“洗尽铅华、彰显内涵”的常态课堂,回归“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的教学本真,又诠释了新课标下的新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
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学生传授真知是每个教师
的神圣使命。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
力,真实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真”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一、回归本原——莫忘数学来时路
闻一多先生曾对诗歌的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
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笔者
套用闻一多先生对诗歌的比喻,我们的数学课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因为
数学之所以是数学,在于它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强调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时不能忘记数学的本原。忽视了数学的个性特征,戴
着数学这副“镣铐”跳舞,数学课就不是数学课了。

我曾经听到两堂公开课都是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堂课老师在引
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上是让学生从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入手,给予一张表格

百分数的意义调查记录单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和( )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是( )的()%。
看到这个百分数你想到些什么?
糖水重量
第一杯 80
第二杯 75
第三杯 100
试图在学生先填写这张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结果学生虽
从生活中摘录了很多百分数的例子但正因为不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无从下手。课
堂上既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位老师,
她从一则小故事入手。小猴请三位好朋友来做客,准备了三杯糖水。小熊说:“我
爱吃甜食,我要最甜的那杯。”小白兔说:“我要保护牙齿,就拿最不甜的那杯。”
小鹿说:“我随意啊!”面对小伙伴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小猴犯难了,我们大家来帮
助小猴解决这个难题好吗?师出示:

师问:根据小猴提供的数据,我们能帮助它解决问题吗?学生说出自己的想
法。师接着出示:

糖水重量 糖的重量
第一杯 80 20
第二杯 75 15
第三杯 100 21
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白把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利于比较,并明白了百分数的由
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效果
也明显提高了。

二、精心预设——胸藏万壑凭吞吐
王鉴先生认为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
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教学预案的设计是先进理念在课堂教学预设的呈现。教学预案撰写,要分析学情,
了解其学科的教学特点;要把握好教材的难点、重点、特点;前后教材知识的联
系点;教材与学生知识的连接点,增长点;思维的生发点;课堂内外的延伸点。
这样钻研教材,设计教学预案,就能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理念,心中有学生,
才能使数学课出现期待的亮点。

在上《比》一课时教师在课的开场白提出:“每周一我们学校都举行隆重的
升旗仪式,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同学们有什么想法?”

在教师看似不经意的提问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一个个侃侃而谈。
同时学生也受到了思想教育。教师继续问:“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国旗有大有
小,那国旗的长和宽是不是任意确定的?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一听都兴趣盎然。教师随即打开电脑, 出示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第一
面:校园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长1.2米,宽0.8米;第二面:教室墙上的五星红
旗长6分米,宽4分米;第三面:教师办公桌上的五星红旗长15厘米,宽10
厘米。接着学生探讨每面国旗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明白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
的比。在熟悉比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自学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老师见时
机已到追问学生:“现在你知道国旗的长宽是不是任意决定的?如果不是,它们
之间有何规律?”学生立马明白了国旗的长和宽不是任意决定的,长和宽的比值
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3/2。
一节课在教师精心的预设下上得紧紧凑凑,快快乐乐。对比传统的讲授方式,
这节课鲜活了许多。更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语道破了“预设”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进
行预设,预设什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
辈子都在备课”。在课前可多些有备无患的各种应急预案,少些粗疏随意的所谓
“以逸待劳”。

三、趋向简洁——去繁削尽留清瘦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我们都被他们的简洁、真实所折服。其实真正的好课也都
很简洁,简洁的教法同样能成就课堂“收成”的丰富,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
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上《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开门见山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
锥体等不规则形体。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而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
体,引导学生从上下底面,侧面和高这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圆柱的特征。让学生
在动脑动手中获得新知。

这堂课教学设计简洁明了,教具简简单单。但教具的简单有时并不是坏事,
它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对于一个正在成长,需要学习
和发现的孩子来说意义是何等重要!应该看到看似简单的课的背后却也饱含着老
师的心血和汗水,正如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四、关注细节——滴水原本可藏海
“细节决定成败”。教学是由细节构成的,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
智慧;看似简单,简单中孕育深刻。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教学行为的改变,就是
重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智慧与艺术的统一。

我在观看光盘《圆的认识》一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老师在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时,先工整地写好课题“走近圆的世界”并且工工整整地在用彩色粉笔突
出“近”字。最后当学生认识了圆整堂课将至结束时老师又把课题改为“走进圆的
世界”这个细小的动作却让人回味:一来这是一堂新授课,学生对圆只有表象;
二来在把“近”字改为“进”,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无声地告诉学生:这堂课要真
正掌握圆中的知识。我们常看见有的数学老师在黑板上随心所欲地龙飞凤舞,看
上去洋洋洒洒很是潇洒,但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没有关注板书的重要性。一位专家
说过:“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对细节的处
理,既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尺”也是测定好课的“天平”。

有句格言:“想大事,做小事”。我想:我们不敢奢求能做一名伟大的教师,
但我们应该努力把细节做伟大。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看得见、听得到、
摸得着;细节,就是透视教师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滴水原本可藏海。寻常事物往
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

感想:崔峦老师曾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正
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的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
利,无私忘我的心。

我们提倡数学课堂的朴素真实,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
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实平
常的。山一程,水一程,追寻“真”的新课程。行进之间,终于发现:回归本原、
精心预设、趋向简洁、关注细节的数学课,就是“真”的课,也是我们最需要的课。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
致。那么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课堂中逐渐失落的“真实”,上出“真”的数学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