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李振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可平等参与竞争,同等受法律保护”;省委、省政府提出“坚决打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这为我县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战略机遇期。
在此,笔者就如何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一些初浅的建议。
一、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县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之一,引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强化措施,优化服务,抢抓机遇,全县民营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XX年,全县民营企业达7513户,同比增长12.9%,其中个体工商户7290户、私营企业223户;民营经济完成注册资金8.79亿元,实现增加值10.49亿元;拓宽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5095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纵观我县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内地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少。
个体工商户多,民营企业少;服务行业多,“三型”企业少。
在全县民营企业7513户中,个体工商户比重占97%,而私营企业只有223家,仅占3 %;其中从事批发零售、餐饮的有6386户,比重占85%,从事能源、高新技术等行业相对较少,且发展缓慢,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民营经济产业的市场和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二是规模小。
部分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缺乏高附加值的龙头企业。
在全县私营企业223家中,XX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家。
三是总量小。
XX 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0.49亿元,仅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37%,比全省的44%低7个百分点;上缴税金4032万元,仅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5.2%。
四是创新弱。
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方式陈旧落后,专业科技人才紧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中小企业准入难、融资难、注册难、用地难等问题较突出,真正上规模、上档次、创新型、科技型、外向型、集约型的企业比重小。
目前,在全县民营企业中通过ISO质量认证企业21家,共有注册商标70件,创著名商标2件、知名商标6件,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只有6人。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的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动力在民资。
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我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定争先信心,突出壮大总量、提升质量两大重点,营造“七大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营造富民强县的发展环境。
抓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个总开关,为民营经济新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一是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促进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牢固树立“尊重民营经济,就是尊重规律;尊重民营经济,就是尊重创造;尊重民营经济,就是尊重贡献”的思想,坚决摒弃对民营经济的成见、偏见,决不排挤、排斥,更不歧视、打压。
二是牢固树立“两个毫不动摇”的观念。
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坚持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切实改变重国有、轻民营,重外资、轻内资的错误观念,做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国民共进”,互相融入,互为促进,像重视国企改革一样重视民营经济发展,要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使民营经济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
三是牢固树立“民营经济是跨越发展的主体力量”的观念。
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激扬民间创业热情,激励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经济打造成推动跨越发展的主体力量。
对民营经济信任,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民营经济信任,才能不断提升民族工业发展水平。
力争到XX年,培育100户成长型民营企业,营业收入过100万元的民营企业20户以上,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2亿元以上。
狠抓落实,扶持重点,营造同等待遇的政策环境。
落实公平待遇,做到一视同仁,就是对民营经济的最大支持。
要围绕准入难、注册难、用地难等实际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同等待遇。
一是在各项政策上全额兑现,设立县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不打任何折扣,该放的权要放,该给的钱要给,决不允许擅自截流,切实做到能优则优、能减则减、能停则停、能免则免,提供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敢为人先,采取“抓大扶小”的政策,分类分层次给予支持,对县里制定的注册资金较大企业的优惠条件应适当降低。
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小企业更要采取切实的鼓励、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创业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小型微型企业可以实行税费减免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
三是在扶持政策上同等待遇,取消以往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不能再用“国企用政策,合资用副策、私营用另策”,切实在税收、缴费、信贷等方面同外资一视同仁,实行外资、民资、内资政策同轨。
四是在民企用地上统筹安排,结合民企在县域经济中所占份额,每年安排一定用地新供民营企业,通过厂房改造、产业置换用地等办法,为成熟发展阶段民营企业拓展空间;通过我政务信息网、县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公布全县新供用地、土地转让和经营场所等信息,增加民营企业获得用地渠道。
五是在行政审批上力求最简,推行“全程一站式”审批模式,实行便捷高效的办事程序,在跟踪服务上确保到位,创新“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服务,试行“一元钱注册公司”,降低市场准入条件,试营业期内免收企业注册登记费、变更登记费和年检费,鼓励更多的人办企业。
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效应,真正做到“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都要冲破,一切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革除,真正使广大民营经济放开手脚,加快发展。
”多方设法,拓宽渠道,营造诚实守信的融资环境。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仍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一是在诚信建设上出实招。
诚信是立身之本,是兴业之基。
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做到政务诚信的同时,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树立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思想和意识,增强信用理念,做到说话守信、做人诚实、做事诚信,努力赢得大发展、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是在信贷支持上出新招。
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创新信贷业务和抵押方式,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适当提高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确保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力争每年新增贷款的30%以上用于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
三是在融资渠道上出高招。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通过股权出资、债转股等方式对外投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为拟上市民营企业开通“上市企业登记快速通道”。
鼓励民营资本组建和参与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企业集资联合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小额贷款公司。
探索组建民营资本参与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中心,为小贷公司提供资金调剂和再融资服务。
政府每年制定企业小额贷款支持计划,积极协调好与农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部门,适当增加小额无息贷款名额,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变成小微型企业,帮助民营企业争取资金支持。
同时,政府每年要牵头举办由金融部门和民企法人参加的对接洽谈会、联谊会、项目推介会和创业发布会,加强金融部门与民企的交流与沟通。
四是在信用担保上出妙招。
尽管各级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民营企业在流动资金和项目配套资金贷款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扶持政策和待遇,但民营企业贷款难度大,要拿到贷款,必须要有担保。
因此,应当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和尽快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政府给予一定的减免税收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成立担保机构和开展担保业务,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为解决民营企业贷款担保和融资难问题创造条件。
加强引导,鼓励创新,营造高新技能的人才环境。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是管理上重创新。
要大力推动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鼓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相互参股、职工持股、引进外资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元和开放的产权结构,提高企业的发展活力。
二是技术上重实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向民营企业合理流动,壮大企业的科研力量。
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或高薪聘请技术专家,或购买技术专利,或让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或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民营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创立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努力做到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更新一代,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品产业升级换代。
三是人才上重培养。
民营企业要通过提高社会福利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业务骨干和人才,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劳保部门应靠前启动对进城农民的免费培训,促使农民向职工转变。
要充分利用我县民族职业教育培训,培养与我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人才。
企业也要注重加大对职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产品上重品牌。
一个品牌就是一面旗帜。
各相关部门立足民营企业和产品的实际,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培植民营经济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品牌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民营企业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
对已获国家、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的企业,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现有的各种优惠政策。
到XX年,力争民营企业获得驰名商标1件以上,著名商标5件以上,知名商标16件以上。
扩大开放,诚信招商,营造富有活力的投资环境。
发展民营经济项目是关键,因此,各级各部门都要把发展外资与发展民资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民营经济发展“蛋糕”,增大民企发展后劲。
一是拓宽招商领域。
坚持一二三产并举、大中小项目并举,千方百计扩大招商规模,拓宽引资渠道。
要通过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项目、以岗位换人才等方法,吸引客商投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是抓住主攻方向。
在一二三产项目中,要以工业项目为主,集中力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利于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的制造业项目,带动农业特别是服务业项目进入。
在引进内资项目时,要重点引进浙江、上海等国内发达地区民间资本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