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高CE ̄岭AM论tG ST 心
浅谈陶瓷综台装饰与发展
Simply taIking 011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 rehensive deco ration in ceramic arts
●石文杰余满林 (江西省玉风瓷业有限公司 景德镇市 333000)
2 0世纪中叶以来,各学科突飞猛进地发展,日趋
多元化、整体化、综合化。产生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 融合,冲破了各传统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和鸿沟,扩
大了学科领域,形成了多种新的边缘学科。原有的学 科得到改造,新型的学科得以发展,旧的观念不断更
新,新的认识日益深化。“综合装饰”在这种大的时 代背景下,在景德镇得到蓬勃发展,并以它独特的艺
术风采和形象,自立于陶瓷装饰艺术之林,成为陶瓷 装饰艺术中的又一大装饰门类。
一、陶瓷装饰 青花斗彩可谓是景德镇陶瓷历史上较为突出的综合
装饰形式之一,称其为“青花斗彩”,意为两彩斗艳、 相依相映。由于它运用了釉上(五彩)、釉下(青
花)两种装饰工艺技巧,有别于青花、五彩脱颖而出, 独树一帜。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后来的青花玲珑、珐
花、素三彩等一样,它们虽各有千秋,别具一格,但 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属于综合装饰之类。在一个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人们都习惯将两个属于综合装饰之类。在
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都 习惯将两个相结合的
彩绘工艺名称并联而称之,或者只按它表现的工艺形态
和装饰手法,或者按它的装饰特色称呼之。随着各种 装饰形式的综合日趋广泛而复杂,品种名目也日渐繁
多,无论沿用历史上的哪种定名模式和习惯称谓,再 也不能适应陶瓷艺术的新发展。于是在2 0世纪中叶,
“综合装饰”的称谓就这样约定俗成地沿用至今。 二、综合装饰的类型
综合装饰的坯、釉、彩、法四大构成要素,可 表达和传递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依据坯、釉、彩、
法之间的组合形式和相对的综合手法,综合装饰一般可 分为单项综合、复项综合、异质综合三大类型。
(一)单项综合型
单项综合型的主要特征是一次元的单纯综合,也即
是在同一属性的装饰工艺中采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装 饰处理手法,有别于单一的装饰处理手法所形成的装饰
效果。在这一装饰类型中,根据釉上彩、釉下彩类及 坯釉的不同处理,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综合方式。
釉上彩综合式是将两种以上釉上彩绘方法综合运用
的方式。例如新彩与粉彩的综合、墨彩与刻瓷的综合、
76 CERAMIC STUDIES JOURNAL 古彩与腐蚀金的综合、刷花与古彩或粉彩的综合等。 两种装饰和处理手法的结合,在性质上尽管是综合
的,但在分类上人们一般都不称“综合装饰”而统
称“釉上彩”。 釉下彩综合式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釉下彩绘方法
综合运用的方式。釉下彩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五 彩、釉下褐彩、釉下黑彩等。如果任意将上述两种
形式和技法结合起来,形成两种艺术效果的综合效 应,即是釉下彩综合式。青花釉里红实际上是以氧化
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 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它既有青花青翠品
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 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
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 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
施釉工艺综合式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釉质和 施釉工艺技法相综合。诸如流动与不流动、无光与有
光、不同物化性质和光泽的色釉综合,加上对釉的不 同处理手法的综合运用。诸如以杂质掺散法、人为缩
釉法、分层施釉法等特殊技巧对釉面的综合处理;或 者以施釉的厚薄、层次、部位、面积、先后次序等
不同效果的综合处理等。这种形式的综合装饰不涉及
到任何彩绘方法,单纯以釉作为综合的对象,以施釉 的不同,技法的不同而运用的综合装饰。 (二) 复项综合型
复项综合型的主要特征是二次元以上的复杂综 合,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属性的装饰工艺或处理
手法综合运用。它有别于单项综合型,特征在于它的 二重性、多元性、复合性。
彩绘综合式是在一件作品中,同时运用了釉上彩
与釉下彩两种不同属性的彩绘装饰工艺或处理手法。 例如青花加彩、青花斗彩(斗粉彩、斗新彩、斗古
彩、斗红绿彩或同时斗几种彩等)、釉上色地青花
(黄地青花、红地青花等)、青花金彩(青花描金
线、腐蚀金青花、金地青花等)、釉下五彩斗釉上 彩、釉里红斗彩等。釉下彩与釉上彩的综合可取长补
短,相互辉映,是最常用的综合装饰方式。釉下彩
明丽晶亮,清新雅致,但有逊于釉上彩色彩的丰富娇 艳。釉上彩虽然极富表现力,描绘精细,但又不及釉
下彩含蓄浑然,沉静滋润。将两者综合,正好弥补了
彼此的不足,发挥了各自的长处。 三、综合装饰的现代风采
景德镇是陶瓷综合装饰艺术诞生和发展的地方,同 时也是产生和造就陶瓷综合装饰的摇篮,景德镇拥有陶 瓷综合装饰艺术辉煌的昨天,更富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
灿烂的今天。现代陶瓷综合装饰艺术相对于历史的、传
统的、昨天的更具有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现代陶瓷 综合装饰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综合运用的装饰手法和表现 技法往往超过两种上,呈多元化结合、文体型交叉。
多见于在成型工艺上、泥坯处理上、施釉技巧上、彩
绘方法上、材质选配上、质地对比上、色釉和彩类结 合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集众优为一体、各展其
所长。 当今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比任何历史时期的综合装饰
更加绚丽多彩、形式更加奇巧丰富、名目更加繁多、 风格更加争奇斗艳。在数以百计的陶艺家中既有造诣深
厚的老一辈艺术家,也有不惑之年的中青年艺术家,又 有年轻的后起之秀,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陶瓷综合装饰
艺术作品,其表现的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工艺技法、艺
术效果各不相同,真可谓是“百花齐放”。同时他们在创 作实践中又不断创造出更新的、更美的表现技法和艺术 作品,这正所谓“推陈出新”。
之所以说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是景德镇综 合装饰艺术创造的主力军,其一是因为他们受到过良好
的教育和系统的学习:其二是他们思想活跃,勇于创新, 没有过多的约束和不越雷池一步的框框;其三是他们最
易吸收新生事物和外来文化,对现代思想意识和审美观
念的认识,使他们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拓性。景德镇一大 批陶艺家的艺术创造思维已从封闭型单向变为开拓型多
向思维,因而出现了集综合应用多种学科、多种技艺、多 种材料、多种手法于一体的新趋向,才有了如今陶瓷综
合装饰艺术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四、陶瓷造型设计
陶瓷造型设计图是由各种直线和曲线在图纸上有机 地、合理地组成的,用以表示容器的体积和结构。构成形
体的线条处理,若稍有差异,就会影响到造型外观、容量 大小、成形制作和变形等问题。这样说并不过分。
陶瓷造型线条稍有出入,就会感到有胖和瘦、臃肿或 清秀的差异,呈现了美与丑的形象。腹部线条稍有进出,
底部大小不同形体会显得笨拙或灵巧;有时造型设计图 大体相同,而其中某部分略有差异,如一个直线,一个稍
带弧;一个曲线弧度小,一个曲线弧度稍大;一个折线带
弧(软角线),一个折线成角(硬角线)等。仅是微小之 差,竟给造型带来不同的效果,产生不同的风格和感情。
造型线条稍有出入,同时也影响着造型容量的大小。
因为外形境加或减少了一分,整个形体就相应的增、减 商I譬论 _ CERAMIC STUDIES JOURNAL●
一周,算起来就很可观了。 曲线弯曲度的大小,同样会带来制模的繁简,工作
量的增减即难度的大小。按制模的要求以不挂模,不损
伤坯体为标准。若坯体曲线弧度稍大,就得按需要增加 外模分块数等繁琐手续。同时也会加大成本,影响经济
效益。 陶瓷造型如果某部分线型稍有不同,又会带来变
形的毛病。主要在口、腹、足几个关键部位,如口部线 型不适当,会造成口部翘扁现象(即口部不圆或边角度
不等);腹部稍不会出现垮肚(即腹部下垂)情况;足 部小不稳,而且由于腹部基础小也会因此而垮下,足大
了会塌底,成为废品。 所以在造型设计中线条处理是非常微妙的,它与
成形工艺有密切的联系,故必须认真、慎重地考虑与推
敲,绝对不可轻视。
就陶瓷艺术的发展而言,可以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具 有极重要的位置。古人运用其自身的聪明与才智,创造
和发明了许多制陶制瓷技艺,特别表现在内在胎质与外
在造型,色釉和刻划绘画装饰浑然一体所呈现出来的 风韵。这种风韵不仅具有赏心悦目而又陶冶性灵的浓
郁的东方格调魅力,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审美 的心理历程: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素质、文化水准与历史 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
化的思想与高度的创造性,因而具有更深刻、更广博的
美学内涵。本文将介绍清代陶瓷的造型、艺术釉和绘画 的发展变化,旨在找出清代陶瓷的发展变化规律,从哲
学上来审慎陶瓷的美学本质,从“变”的规律和根源中 寻求其对当代的意义。
在欣赏和分析评价一件陶瓷作品造型时人们自觉
或不觉地涉及到关于力学的问题,对造型包涵着一定 力度总要提出要求,这是因为人们认识有力的造型才
会更具有美感,才具有“生命力”可见,从审美角度而 言,便要求制作的陶瓷造型雄强有劲,灵巧的陶瓷挺美
秀丽,即使较含蓄柔和的陶瓷造型也更表现一定力使 柔中见刚,可见陶瓷造型中力度的表现是视觉和心理
上的要求,是有美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 设计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与设计者对材料的理解
与感受程度,取决于设计者有材料去畅想及驾驶材料 的能力,陶瓷材料它往往影响限制着设计师开拓畅想
的实施,然而,正是陶瓷材料,以他无可比拟的雕塑性, 创造了它的独特性,陶瓷材料不断发现,为产品设计带
来了崭新的面貌,抽象较之具象,为产品设计带来更广 阔的创新开拓的领域,激发了设计者产生抽象意念,暗
示某种意象或某种趋势,新材料和形式的和谐,带来了
风格创新,同时也微妙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情
趣和时代风尚。 历史的重托,时代的重托,民族的重托,让更多、
更新、更美的陶瓷产品问世!
CERAMIC STUDIES
JOURNAL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