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饲料第20卷第8期2011年8月
广东省饲用微生态制剂行业市场调研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益生茵),probitics,是从动物体内或者自然界分离、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重组的有益微生 物,经培养、发酵、干燥、h_T-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茵的生物制剂或活茵制剂。 畜禽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应用史可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当时正处于抗生素产品的黄金时期,微生态制剂产品因科技研 发条件有限,仅是“小打小闹”,并未受到市场的认可。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抗生素类产品的使用弊端逐渐被人们熟知,加 之微生态制剂产品无害、绿色环保,其作用机理又符合动物生长发育需求,该类产品才正式进入市场培育期。经过近3O年的 发展,我国已有上千家微生态制剂企业,从事活性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开发应用的企业大约有400家左右,获得农业部生产批 文的约有140家。国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年销售额大约在20亿人民币,销售额在1亿元以上的不足5家,产品年销售额在 3000万元以上不过几十家,大多数企业的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 广东省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应用与全国同步发展。20世纪9O年代初期,骏泰、希普等专业从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研发生 产的民营企业在广州成立并相继投产。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水产 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也成立了专门机构或部门,并成立了公司从事相关科研成果与产品的推广。进入2000年 以后,由于广东畜牧饲料业迅猛发展,加上微生态制剂生产起点低,不需要太多资金,利润也可观,吸引了众多淘金者。据了 解,目前我省约有30家微生态制剂企业,产品年销售额在100万 ̄300万元的小厂超过八成,超过1000万的约有5家,过亿 元的大厂仅有1家,企业实力参差不齐,行业风险正在积聚。 近两三年,由于抗生素滥用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微生态制剂行业被公众寄予厚望,迎来了非常难得的发展 机遇。但这个市场现有的混战局面亦令人忧心,比如进入门槛过低,行业标准缺失,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假冒伪劣产 品不计其数,价格战盛行……据业内人士透露,相当一部分微生态产品制作简单,毫无技术秘密,主要依靠赊销与降价抢占市 场。因此,当很多大型饲料企业(如海大、恒兴、粤海)基于“延长产业链,提供优越的配套服务”的目的,依靠资金、人力、技术和 品牌的优势,进入微生态制剂行业后,不少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陷入了生存困境,正悄然改变已有格局。 为了充分了解我省饲用微生态制剂行业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客观提出发展建议,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广东饲料》杂 志社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我省十余家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进行了调研,并走访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国焕研究员,广东 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邝哲师研究员及部分企业相关负责人,广泛征求意见,以期为制定饲用微生态制剂行业科 学发展规划、市场规范运营、行业管理提供参考。
一、微生态制剂市场运行态势
我国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起步相对较晚,当 下市场推广普及率约为10%。随着国家进一步严格限制抗 生素、药物在饲料中的使用,微生态制剂发展潜力巨大。但 这个行业若无法摆脱低层次的竞争,不谋求产业升级,恐怕 会是举步维艰。 1、企业概况 全国饲料行业信息统计系统显示,2010年广 东省有饲用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l 3家,正常生产
的企业12家。其中微生物I型饲料添加剂生产企
业5家,II型生产企业7家,分布在广州、惠州、湛 江、佛山、珠海等地。从区域分布来看,广州市以7
家企业位列第一。业内人士透露,如果算上未列入
统计系统的,广东大约有3O家。
・9・
广东饲料第20卷第8期2011年8月
从企业规模来看,产品年销售额在100万~300
万元的小厂超过八成,超过1000万的约有5家,过 亿元的大厂仅有1家。企业规模偏小,行业风险正
在积聚。一些优势企业(如广东希普)近年来呈现出 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5%~10%之
间。而年销售额徘徊在200万~300万元之间的小
型企业逐渐被边缘化,销量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大幅 下滑,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2、生产情况 2010年我省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产总量为
6674吨,占全国总量(6.18万吨)的10.80%,其中I
型为2235吨,II型为4439.9吨,分别占全国I型 (3.30万吨)、II型(2.88万吨)的6.7%、15.4%。调研
中发现,微生态制剂的市场推广进度相对较慢,多
数企业未满负荷生产,大概只有40%的产能,实际 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并不高。
3、供需情况 如果按饲料年生产总量和猪、禽、反刍和水产动
物的养殖总量来计算,国内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市
场容量在180—200亿元之间,我省在25亿元左右。 目前微生态制剂产品价格由几千到几十万元一吨不
等,差别非常大,毛利率在20%~50%之间,尚属可
观。市场普及率仅为饲料的10%左右,多数养殖户认 为微生态制剂产品并非“必需品”,一旦利润空间变
小,首先会拒绝使用。 4、竞争格局 不少受访人表示,当前的微生态制剂市场相当
混乱,集中表现为: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竞争秩序混 乱、同质化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价格战盛
行。据了解,一些非正规生产企业,随便套用生物肥 料就能生产,产品质量不稳定,却又能在市场占有
一席之地。一些正当经营的企业长期遭受低价挤
压,处境艰难。这样的市场必然不利于产生好的产 品,后果就是消费者信心丧失,直接影响整个微生
态制剂行业的良性发展。 最近几年,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基于延伸产业
链、完善配套服务的目标,带着资金、人力、技术和
品牌的优势进入微生态制剂领域,正在对整个微生
态制剂行业的原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微生态制剂产品应用研发现状
目前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其产品
・10・ 也并非完美无缺。单凭微生态制剂或某一个品牌的产品并不 能解决畜禽养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无法完全替代抗生素), 行业人对此应该辩证地看待。 1、研发现状 调研中发现,我省专门从事饲用微生物研究的 高端人才紧缺,企业在基础研发的投入上偏少,自
主创新能力偏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尚未形成研
发、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1)研发机构及人员。截止2010年,我省涉及
饲用微生物研究的专业机构共有3个,分别是广东
省微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生物所、南海水产研究 所;专职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研发人员约20人;只有
少数饲用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设有研发中心,如广 东希普、海贝生物、碧德生物,与日益发展的微生态
制剂行业不相适应。
(2)研发投入。调查中发现,广东希普近3年科 研投入共计2500万元,年投入占当年销售额的
6%,是科研投入最多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企业。科
研机构或下属企业最为重视研发,年投人大约占当 年销售额的10%。绝大多数中小型饲用微生态制剂
企业的研发投入非常少,仅占当年销售额的1%
一3%,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3)研发成果。2000年以来,我省饲用微生态
制剂科技成果共计20余项(其中省部级成果4 项),申报专利10余项,为预防动物疾病、推动绿色
养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月14日,由广东省
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起草的4个行业标准通过了
国家鉴定,分别是《GB/T 26428—2010饲用微生态 制剂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检测》、《GB厂I'26426—2010
饲料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GB,I’26425—2010 饲料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C,B/T 26427—2010
饲料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测》,2011年7月1日起 正式实施。相关标准的制定,为进一步规范饲用微
生态制剂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2、产品现状 我省大多微生态制剂企业仍使用开放式的固
体发酵技术,很多产品杂菌含量高,质量不稳定,使
用效果大打折扣。微生态制剂在减少抗生素使用和 提高动物机体健康水平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1)品种和结构。我国农业部公告1126号文
《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中公布了1
6种可作 广东饲料第20卷第8期2011年8月
为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菌种,包括地衣芽孢杆菌、
枯草芽孢杆菌、两歧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 菌、乳酸肠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酸乳
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戊糖片球菌、产朊 假丝酵母、酿酒酵母、沼泽红假单胞菌、保加利亚乳
杆菌,并规定了适用范围。
依据不同标准,微生态制剂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使用目的划分:有生长促进剂、免疫促进剂、治疗 剂等;按菌种不同划分:有芽孢杆菌制剂(枯草芽孢
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制剂(嗜酸乳杆菌、 乳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乳酸片球菌)、酵母菌制
剂(产朊假丝酵母、酿酒酵母)等;按菌种组成划分:
有单一制剂和复合制剂;按剂型不同划分:有液体 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等;按饲喂动物品种来
分,有畜用、禽用和水产用。
目前,我省生产的饲用微生态制剂品种多以芽 孢杆菌、酵母菌制剂为主。复合制剂较多,单一制剂
较少。水产用微生态制剂占市场总额的60%以上。 剂型有液体、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在水产养殖上以
直接投喂为主,颗粒剂型在畜禽、水产配合饲料中
应用较多。 (2)技术与工艺。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方法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体表面发酵,一般采用开放 式,操作简单,发酵成本低,发酵后有效成分无需提
取、分离和纯化,可与发酵基质加工为成品或直接
使用。但其劳动强度大,发酵过程容易导致杂菌污 染,不仅每个批次之间差异较大,即使是同一批产
品,其活菌的含量差异也很明显,质量不稳定。一种 是液体深层发酵法,发酵时间相对较短,设备要求
较高,可以进行全程无菌控制,不易受杂菌污染,这 类产品性能比较稳定,质量可靠,有些还制成耐高
温的颗粒,活菌包埋其中。但其投资较大,发酵要求
的技术也很高,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水。 我省多数微生态制剂企业仍使用开放式的固
体发酵技术,无法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无法保障 产品质量。
3、产品研发方向 微生态类产品在提高免疫力、抗病、促生长、提 供营养、发酵、替代或辅助抗生素治疗等直接影响
养殖效益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探索发现。主要包括:
一是驯化和筛选出耐药性、耐酸性、耐高温的菌种, 并投入到生产实际中去;二是对菌株进行不同方式 的处理,如微囊技术或包衣技术,使之在肠道能充
分发挥作用;三是根据不同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菌种与菌种之间优势互补,开发出更有利于提
高动物产能和品种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四是研究动 物肠道菌菌群自身的特点及寄主和环境之间的关
系,设计出高效、安全的微生态制剂;五是务必系统
研究耐药菌株的耐药机制,避免出现超级细菌这样 的严重后果发生。 据专家介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饲用微 生态产品的功能还会继续细分,大致可为两个方面:
一是药用。多采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蜡状芽孢杆
菌等活菌制剂,用于防治畜、禽、鱼的消化道、呼吸道 和泌尿道疾病。二是减少残留。多以乳酸杆菌、酵母
菌、芽孢杆菌等为主,用于猪、牛、鸡、兔等畜禽的育
肥,配合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在全程养殖中尽量不
使用抗生素,给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畜产品。 三、微生态制剂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省许多微生态制剂企业都还处于家庭作坊式 的生产阶段,规模偏小,鱼龙混杂,真正做成品牌的极少。加 上国内尚未对微生态制剂产品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缺 少统一的质量标准,广大用户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限,以及
一些投机者的存在,使得微生态制剂市场存在一些普遍性问 题,制约了微生态制剂的普及推广与健康发展。 1、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微生态制剂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普遍
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菌 种和详实的基础研究以及饲养实验,“拿来主义”已
是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二是很多产品杂菌含量 高,用户又无法检测,质量低劣,使消费者对微生态
制剂的效果产生怀疑,甚至抵触。三是一些企业为
了提高产品的含菌量,会添加死菌充数,故意混淆 总菌数和有效活菌的概念,误导消费者。四是忽略
了饲料加工、运输、贮存环节以及盐酸、胆汁酸等肠 胃成分对菌体的不良影响,致使实际应用效果大打
折扣。五是市场上有些微生态制剂的功能被有意夸 大,用法含糊,缺少针对性,较少地考虑作用对象、
使用目的和使用环境。 2、行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微生态制剂行业尚没有建立起适合生产
特点和要求的管理体系,不能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一是各企业只需将产品生产标准到各地质监部门
进行备案,就能轻易获得生产资格。据介绍,
这些标